中岛:《黄克功案件》中的胡耀邦
这部电影的亮点除了黄克功案件本身外,胡耀邦在电影中的重要角色也将成为电影的大亮点。这是近20年来,在影视剧中胡耀邦第一次出镜时间最长、贯穿始终的唯一一部电影。
对于了解《黄克功案件》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应该知道黄克功案件能有这样一个公正的结果,胡耀邦本人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负责此案的虽然是抗大训练部部长刘亚楼,但是实际调查工作还是由时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的胡耀邦负责进行。
在案件进行调查取证过程中,“误伤”一直成为案件的认定主体,但是种种疑点和迹象还是让胡耀邦感觉案件并非如此简单。不过,各种阻力让案件无法推进,也使得胡耀邦办案团队陷入了困境,在诸多压力下,胡耀邦坚持原则、努力带领队员不徇私情,认真排查,尽可能寻找到对案件有力的线索和证据,最终使几乎被确定的 “误伤”铁案,峰回路转,并协助当时的“最高法院”完成了黄克功案件所有调查、取证、审理程序,还原案件真相,让不被人所知的案情水落石出,“高级将领” 黄克功也因此得到了公正、公开、公正的审理和应有判决。
在该案调查、取证、审理过程中,胡耀邦发现当时的红军时期制定的“红军大法”中的偏袒战功卓著的红军条款有问题,并大胆质疑,认为这样老的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宪法要求,因而黄克功案件不能以此作为衡量的法律标准。
电影的历史性、特殊性以及涉及案件的众多领袖级人物都很有看点,同时,该片也充分的表达了红军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已经步入正规化队伍的建设进程。
黄克功案件不仅仅是共产党内部的刑事案件,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声誉,而此时正是“国共合作”的敏感期,出现这样恶劣的杀人事件,拿此说事的人不在少数,也因此动摇着党心和民心。
图:胡耀邦(左三)、罗瑞卿(右山)、刘亚楼(右一)
当时,胡耀邦作为案件的负责人,及时把案件进展情况向毛泽东汇报,这也使毛泽东下定决心从严从重办理此案。并决定把案件移交刚刚组建成立的“高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这样的形式审理一名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
当时22岁的胡耀邦在1937年4月入抗大第二期一队学习。同年9月就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黄克功命案,而作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的胡耀邦担负起案件审理、定性的前期调查、取证的重要工作,如果他在感情上、态度上稍微动摇,就可能把一个预谋杀人案变成为“误伤案”,毕竟他面对的是与毛泽东、贺子珍一同闹革命的“患难兄弟”,毕竟是一同成长起来的战友,一位高级将领,他的矛盾心理可想而知。
不过,胡耀邦还是冲破了这道感情的防线,认真寻找案件线索,几处非常珍贵的重要的证据都是胡耀邦带领战士们发现的,比如,血衣、第二颗确立谋杀证据的弹壳、口琴等等,没有这些,这个案件将无法改变。
黄克功案件从案发的10月5日晚到10月11日召开公判大会,检察机关前后用六天时间,侦查起诉了此案。
电影《黄克功案件》是一部根据1937年发生在延安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历史题材电影。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延安发生了一起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黄克功因情感纠纷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的恶性案件。案件发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案件,保卫部门缜密细致勘察,边区最高法院最后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在中共的历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一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