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栋:胡耀邦同志视察通化随访回顾
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三十多年,采写的东西数量也不算少,但真正有份量有影响的却寥寥无几,更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名佳作。因此当母校老同学征集作品选时便觉很为难。于是开始翻拣采访笔记和日记,回顾几个时期重要的采访活动,忽然眼前一亮:1984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通化视察,本人有幸参加了那次难得的采访活动。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便决定把它整理出来,就算作一个交代吧!
“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要来通化视察,处里决定派你随同采访,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明天早上七点钟在地委院里乘车。”1984年5月12日午后下班前,地区广播电视处处长李林昌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表情严肃地向我交代,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特别认真、细致,处处留心。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采访,表示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做好。
说实在话,参加工作以来或远或近地见过几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多次看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体育场,周恩来总理走到跳高场地看郑凤荣比赛,在回看台的瞬间,我抓拍了一张照片,可惜是个侧影;1959年秋在北京美术馆菊展展室里,郭沫若副委员长聚精会神地观赏姹紫嫣红的菊花,我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快速按下快门,留下一张郭老赏菊的照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但是随同党的最高领导人采访还是破天荒头一次。我回忆着搜寻着有关胡耀邦总书记的一些事情,脑子里闪过一组组画面:他是一个精干有活力、幽默诙谐的人。记得上世纪50年代,胡耀邦作为团中央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生作报告时,风趣地说自己是“三五”干部:19l5年生人,l米55身高,工资级别5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很随和很坦诚的人。胡耀邦长期从事青年和团的工作,我作为曾经的青年报人,经常听到看到他有关青少年和团的工作的许多讲话,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
1984年5月13日,星期日,天气晴好,日丽风和,气候宜人。吃过早饭不到七点钟我就去了地委大院,同负责会场录音的江浩同志一起乘车出发,十几分钟就到了江东通化铁路材料厂仓库一个临时布置接待中央领导的会议室,南侧几十米远停靠着胡耀邦一行的专列车厢。只见胡耀邦和杨尚昆、胡启立等先后步出车厢,跟陪同的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强晓初、地委书记方建宇边走边轻声交谈。胡耀邦身着蓝灰色中山装,脚穿黑皮鞋,不戴帽子,步履轻盈,精神十足。将近九点钟乘坐轿车去通化葡萄酒公司视察。这是一家蜚声国内外的国有企业,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拥有一个4000平方米,容量600吨的地下储藏室,在欧亚两洲是数得着的。视察中,胡耀邦同志问公司经理刘春祥是哪里人,何时到公司,葡萄酒产量多大;在包装车间,胡耀邦看了国庆牌葡萄酒,刘春祥介绍,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特制供国宴用的。胡耀邦同志说:“这酒我见过。”接着又看了出口葡萄酒车间。在公司会客厅,胡耀邦同志边看边吟诵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给葡萄酒厂的题词;在浏览各种葡萄酒样品时,刘春祥特意介绍了红梅牌中国葡萄酒的糖度、酒精度和酸度,胡耀邦说:“这酒甜哪,国际上不喜欢甜的,喜欢酸的。”胡耀邦同志十分关心葡萄酒资源的保护和扩大,希望特别重视抓好,努力发展食品工业,满足人民需要。
胡耀邦视察通化的第二站是人造毛皮厂。这家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进德国技术设备,利用化纤原料生产仿真毛皮,其规模除上海外在全国是比较大的。胡耀邦同志饶有兴趣地细细观看仿虎、豹、貂等珍稀动物的毛皮原料,加工出的各种款式的服装以及花样繁多的工艺品,嘱咐厂长陈志钧和地方负责同志,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为美化人民生活做贡献。
随后,胡耀邦同志一行驱车到杨靖宇烈士陵园视察。陵园坐落在通化市浑江东岸树木葱郁的山岗上。从山脚下经过一段幽静的林荫路直达陵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筋拱形门梁上“靖宇陵园”四个醒目大字。走进陵园,只见杨靖宇将军高大戎装铜像雄伟威武,昂首蓝天。陵堂庄严肃穆,正中悬挂着朱德同志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匾牌,中央大厅矗立着杨靖宇半身塑像,两侧摆放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还有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送的花圈。陵园东西厢房是陈列室,展出烈士青少年时期和革命生涯中的遗物,以及抗击日本侵略者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战利品。耀邦同志从头到尾看得很仔细,抗日英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一幕幕壮烈场景一定勾起了他许多的回忆和联想:自幼参加红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走出展室,耀邦同志回眸靖宇将军高大的铜像,满怀深情地对地方同志说,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斗志!他叮嘱一定把陵园管理好,建设好,使之成为对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胡耀邦等中央领导视察通化下午的日程一是在专列旁与地方同志合影,二是听取汇报。在临时会议室里,地委书记方建宇一一介绍通化地市党政军各位负责同志给领导认识,然后扼要汇报了通化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情况,耀邦同志不时发表意见,他说通化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不错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干快上,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造福百姓,造福子孙后代。
通化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胡耀邦总书记来通化视察的重要新闻。
胡耀邦等中央领导来通化视察已经是23年前的事情了。然而回想起来那一天的整个活动仍然历历在目,仍然鲜活生动。我永远铭记5月13曰这一天,铭记平生第一次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他的朴素随和,聆听他风趣富有启示性的谈话。屈指算来,耀邦同志离开我们也已经18年了,他是一位永远让我们崇敬与缅怀的领袖人物,他的功绩早已载入党和国家的历史,印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坎中。我本人最能感同身受的,一是他组织推动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带来思想的大解放,二是组织领导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使大批受迫害的老干部站起来,重新走上预导岗位,也使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恢复名誉,重新焕发出热情和积极性。作为耀邦同志本人,当时他的这些重大举动又是需要怎样的胆略和勇气啊!他的真诚、热情、宽厚,他的无私无愧、光明磊落赢得了人民广泛的拥护和爱戴,难怪在他病逝的时候,中国乃至世界引起那么巨大的震动。耀邦同志带走了坦诚和清白,却不能带走活着的人们无尽的哀痛和思念。有人这样评价他: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张爱萍将军在《悼念耀邦同志》的诗中写道:突闻噩耗哽咽喉/往事涌心头/少年战场携手/长征喜同俦/肩重任/为国谋/谱春秋/感君勋业/造福人民/光耀神州。
最后我抄录一首诗,表达内心深处对胡耀邦同志的感情和深深的怀念。这首诗是1989年4月15日晚上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返京列车上听到耀邦逝世的噩耗时写下的,后来被谱上曲子广为传唱。
头项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风是你的歌/云是你的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作者系白山市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兼副总编辑,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