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红原:胡耀邦总书记陇南行
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1985年10月,终将成为陇南儿女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敬爱的胡耀邦总书记来到了陇南。
10月3日上午11时,胡耀邦总书记在甘肃省委副书记刘冰同志陪同下,乘坐一辆银白色的面包车,由四川南坪县(今九寨沟县)来到文县,对陇南进行工作考察。
虽然胡总书记当时已70高龄了,但他不顾旅途劳累,下车后便与陇南地、县负责同志座谈。
在听取了地、县领导的汇报后,胡耀邦总书记欣然给文县县委、政府挥笔题词:“发挥山区优势,振兴文县经济!”并与陇南地、县负责同志以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下午1点左右,胡总书记一行离开文县,5:20分到达武都,并当即召开了有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对陇南“种草种树,振兴农牧,多种经营,以工致富”的生产方针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书记满意地说:“你们那个‘种草种树,振兴农牧,多种经营,以工致富’的方针可以,体现了你们的优势。”
晚饭后,总书记派秘书和新华社副社长到武都县城郊乡灰崖子村对两户农民进行了调查。当晚,胡总书记在地委大院中二楼临时住所就寝。
10月4日,胡总书记起了个大早,清晨7:30分,在地委后二楼会议室为陇南地委、行署题词:
种草种树,振兴农牧,多种经营,以工致富。
并且,应邀为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了“哈达铺纪念馆”的馆名;又为即将创办的陇南地委机关报题写了《陇南报》的报名。之后,胡耀邦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在地委中院与地委、行署、各县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在地委小餐厅与各县委书记座谈时,武都县委书记戴树举汇报了武都的黄连等“8个拳头产品”。
听取汇报后,总书记笑着说:“你们自己可以搞黄连素加工,你们计划太少了,保守了,可以多种嘛 !你们有的是土地,过去就是盯着粮食,可以多搞经济林”。
总书记接着说:“我们的水果品种比美国多。苹果可以当饭吃,日本人一天吃5两粮。解决吃饭问题也要扩大眼界。水果多了,牛奶多了,肉多了,就是粮食,蛋也是粮食;板栗,这也是粮食;薇菜也是粮食。《诗经》上有《采薇》的诗。叔齐伯夷不食周栗,逃跑到甘肃的首阳山采薇,毛主席的哪一篇著作中提到此事?”
在同陇南地委、行署和各县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胡耀邦总书强调指出:一定要把陇南的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搞上去。
胡总书记说:“首先,你们主要的、特殊的任务是领导和帮助人民致富,要把农民富裕起来放到你们工作的第一位。你们工作的着眼点,不是要为国家作多少贡献,而是要让人民富裕起来。你们条件差嘛,要千方百计帮农民致富。第二,帮助农民致富,领导农民致富,先不要想从老百姓那里拿多少,不要只看耕地,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十分之一,要着眼于百分之九十五,视野就宽了。第三,国家不要限制,要放开。所有限制的,要放开,要突破些框框。第四,要致富还得有科学技术。要作相当大的努力,主要是要多想办法,找科技人员谈,请外面人来,还可以出去看一看。”
9:10分,胡总书记一行离开武都。上午11时许,到达山城康县。
在听取了康县领导关于国营林场问题的专题汇报后,总书记问:“你们有多少林场,多少职工,多少亩林?”
县委书记刘守业答:“全县有4个林场,200多名职工,110万亩林地”。
总书记说:“200多人,减掉100人行不行?林子划到户可不可以?……国营林场有三个不满意,一是国家赔钱不满意;二是林场亏损职工不满意;三是林区群众没利不满意。一个小林场管几十个人,管不好,没有经济效益。划给个人,签订合同,林场多余的人转产,可以搞其他的专业户,你们帮助转产,从技术、资金上给以扶持。有100人承包林子,100人转产搞商业、搞运输业等,当技术员也可以。你们有没有权定?”
张自强答:“地区的两个林场下放到县上了,县上可以定。全区已经划下去了120多万亩”。
总书记说:“你们县上讨论一下,如果可行,就说总书记支持你们,还有在座的省委书记支持你们,地委书记支持你们。三级书记支持你们,一个好汉三个帮嘛!愿搞林业专业户的可以承包营林致富;不愿干的可以干别的事。我支持你们,你们在三个月内能不能搞成?三个月不行,四个月、五个月也可以。”
地委书记张自强连忙回答:“我们好好搞,搞完后向总书记报告。”
省委副书记刘冰也说:“到时候我来看。”
胡耀邦总书记接着说:“林场下放,职工承包,让大家营林、管林,不是很好吗?你们的工作要做细,一家一户地落实,搞到一定程度,一月给我一份简报。80多万亩林,承包给200多人,首先解决这200人的问题。这个一搞成,就是一个大改革。就是给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新门路。你们把林划到户,要创造经验,在全国推广。你们要在这方面突破,要创造营林致富的新经验,拿给我,要搞细,不要一哄而起,我等你们的消息。”
省委副书记刘冰指出:“要按耀邦同志的指示落实,把三埋怨变成三满意。”
地委书记张自强回答:“我们下决心突破。”
康县委书记刘守业高兴地当即表态:“总书记支持我们,我们下茬干,以实际行动落实。”
午饭后,胡耀邦总书记满怀期望地给康县县委、政府题词:“创造营林致富的新经验”。又为正在建设之中的康县“白云山公园”题写了园名。
下午1点,胡总书记一行离开康县,风尘仆仆地赴成县视察。
3:50分左右,胡耀邦总书记一行途经成县抛沙乡广化村时,远远地望见肥沃的田野里有农人正在务做,总书记叫停了车,健步走向离公路四五百米远的田间,同正在劳动的七八名群众坐在地埂上,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之后,又来到村里,兴致勃勃地察看了农民李小勤的家,并在院子里同当地群众亲切交谈。
在广化村停留了一个小时后,下午5点多,胡总书记来到了成县县委。
总书记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在成县委二楼会议室稍事休息后,听取了时任县委书记王鹤林同志汇报。
总书记非常强调要开放粮食市场。他关切地询问:“你们的粮食改为定购之后,一年能交多少?”
张自强回答:“原来6个县4000多万斤,现在9个县8500万斤”。总书记又问:“群众愿不愿卖粮?”
王鹤林回答:“愿意卖,收购价比市场价高。现在粮食部门不愿收购,购粮食越多赔钱越多”。
总书记又问:“粮食定到群众头上了吗?”
行署专员王凤鸣回答:“定了7500万斤”。
总书记说:“你们甘肃山区多,一个甘肃,一个贵州,总是粮食不够。要卸下包袱,集中精力搞致富,你们200多万人,甘肃2000多万人,每人700斤粮食才是140亿斤。放开搞商品流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放开粮贩子,大胆干,要搞活。按价值规律办事。这是个大事。”
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当两当县委副书记邱正保汇报了全县大骨节等地方病有7000多人,占总人口的16.1%,还没有查明病因后,总书记指示随行工作人员,回去说一下,要卫生部门派一个工作组下来研究。
晚饭后,总书记委托秘书和新华社副社长前往店村乡大寨村访问调查了王正兵、张生海两户农民,并委托随行的九局万局长专程到广化小学,给学校赠送了一台自鸣钟。
10月5日,早饭后,胡耀邦总书记先与在场的同志合影,又为成县题词:
领导群众生产致富是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
在紧张而又忙碌的三天时间里,胡耀邦总书记走访、视察了文县、武都县、康县、成县等4个县,10月5日上午11时,总书记一行16人由成县直达天水飞机场,返回北京。
胡耀邦总书记操劳国家大事,日理万机,仍不辞劳苦,亲临偏僻山区,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不仅给陇南人民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更使陇南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鼓舞。
20多年过去了,胡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工作风范,依然铭刻在陇南人民心中,激励着陇南各族人民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
2005年7月16日,写于陇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注:本文原发2007年《陇南日报》周末版;收编入《武都文史资料汇编》(下册)p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