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魁:胡耀邦拒说情
在对待说情的问题上,胡耀邦同志堪称领导干部的楷模。1960年12月,胡耀邦同志的胞兄耀福带着他年小的第二个儿子德滋来到北京的耀邦家里,想把德滋留在耀邦身边,在北京上学,以便今后能找个好工作。耀邦给哥哥讲了很多道理,说明他并不是不想带养德滋,而是这样做违背了当时的国家政策,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不但不能违背政策,更要带个好头,他恳求哥哥理解。耀福表面上被弟弟说服了,不好再强求弟弟了,但心里头却是仍有火气,埋怨弟弟不近人情。心里想:“你耀邦不给我这个老兄的面子,总不能不给妈妈面子,为妈妈的难(当时,耀邦的妈妈正在北京养老)吧!”于是,耀福背着耀邦在妈妈跟前求了一通情,请求妈妈当面说说耀邦,叫耀邦留下德滋。做娘的是晓得老二性格的,但出于对孙儿的关心,也就当面说了一通耀邦。面对哥哥,母亲的一再说情,耀邦却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动之以情,晓知以理,最终还是把哥哥和妈妈开导得心悦诚服。然而耀邦对侄儿读书的事却是耿耿于怀,记挂在心。为了既不违反国家的政策,又能让小德滋读好书,趁1961年2月,耀福、德滋回乡的机会,耀邦同志亲笔给当时的中和大队党总支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哥哥带来的德滋,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但耀福说,由于小学不健全,德滋在家里读不成书,希望迁到文市去上学。因为德滋年纪还小,我倒同情他能上学,如果在大队里的小学读不成(学校在偏僻山区,离家又远,全是羊肠小道,又无寄宿条件。笔者注),如果有可能去文市小学上学,就请你们加以解决。”后来,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关心下,德滋的上学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对待哥哥和母亲的说情,耀邦同志处理得多好呀!由于他出于“公”心,所以既维护了党性原则而又体现出了他那深厚的骨肉之情。因而,既赢得了胞兄、母亲和侄儿的理解、宽谅,也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