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与益阳
胡耀邦曾于1961年3月和12月、1983年2月先后3次来到益阳,他每次在益阳停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1961年3月到益阳,笑谈抨击浮夸风,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1961年3月9日,一辆旧式直座吉普车从长沙往益阳驶去。车上挤挤挨挨坐着七八个人,坐在中间、穿着棉便服的便是胡耀邦,他当时是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为了到益阳作调查研究,也为了看望当时团中央下放到益阳县沙头公社的干部,他不顾连日的劳累,在长沙稍微休息一下就启程了。一路上,胡耀邦与大家谈笑风生,无拘无束。
“师傅,你翻过车吗?”吉普车驶离长沙不久,胡耀邦笑着问司机。
“翻过。”司机也笑了笑,不加掩饰地回答。
“翻过,那好,只管快点开,有了经验教训嘛!”胡耀邦说。
一车人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久,吉普车进入益阳境内。面对车外的青山绿水,胡耀邦喃喃地说:“益阳是个好地方啊!”
“很早就听到过‘金湘潭、银益阳’的说法,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停了停,他又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们湖南‘阳’多哩:岳阳、衡阳、益阳、邵阳……”他一边扳着手指头一边说,“我的家乡是浏阳,这里是益阳。阳字里有光明、突出的意思。益阳是鱼米之乡,好得很哩!”
接着,他向前来接他的益阳同志问起益阳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到了益阳县委机关,县里的同志要安排他住招待所,因为招待所房间干净、整洁,并配有沙发。
胡耀邦听了后说:“不必不必,住机关算了。”
在同志们的引导下,他走进了一间供干部临时休息的房间。当有同志表示这里条件太差令人过意不去时,胡耀邦说:“蛮好嘛,不会比招待所差。”接着,他请大伙帮他找来《益阳县志》。
县志送来了,胡耀邦连忙认真翻阅起来,对于个别章节,看了又看,还向旁人提出疑问。他这样仔细地读着,一直到晚上12点。当陪同他的团地委书记崔石麟走进房间时,他还没有放下县志。
“耀邦同志,今天就休息算了吧。”崔石麟催着他。
“好,休息算了。”胡耀邦抬起头来回答,“不过我还想看一点点。”说着,眼睛又盯到了县志上。
“算了吧,明天您还有大量工作呀!”崔石麟紧催不让。
“那就听你的,今天算了。”胡耀邦终于起身。他看了一下床铺,忽然说道:“只有一个枕头?一个枕头不行,我喜欢垫两个枕头睡。”
崔石麟赶紧找来了一个枕头。胡耀邦接过枕头,放到先前已经摆好的枕头上,满面笑容地对崔石麟说道:“要想休息得好,可以枕高些,高枕无忧嘛!这个我比较讲究哩。”
从第二天起,胡耀邦就开始深入到群众之中,他在益阳县三中为师生作了报告,又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当时团地委在益阳县召开的共青团县(市)委书记会。会上他讲了话,会后又与团干部座谈、合影。座谈时有团干部反映说:“现在团的工作不蛮好搞,正如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所说的一样:‘党有权,政有钱,无权无钱共青团,妇联更可怜’。”还有团干部补充说:“正因为这样,我们有时有点害怕找同级党的书记汇报工作。”
胡耀邦听了这些情况后连连说:“不要怕,不要怕,你们晓得‘怕’字是如何组成的不?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白字,‘怕’就是白操心,大家何必呢?”
接着,胡耀邦又说:“这个顺口溜表达的思想是错误的,我觉得大家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每一个同志,尤其是我们的青年同志应该扎扎实实工作,多做工作,少去考虑权和钱。”
胡耀邦的话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3月15日,按照日程安排,胡耀邦准备到新桥河公社去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尤其是公社办食堂的情况。然而这天浓雾茫茫,直到过了9时,雾气才慢慢散去。不等太阳完全从猛烈蒙胧中挣扎出来,胡耀邦就急切地催陪同的同志和他一起上路。
去新桥河公社只能走水路。上午10时,胡耀邦乘坐的小汽轮来到了资江中心,坐在船头甲板上的胡耀邦不停地观赏着沿途的景色:只见清亮亮的河水荡起波浪,各种小鱼在船边跳跃,两岸堤坡上长满了青草,摇拽的柳条上挂满了嫩芽……胡耀邦看到这些,深有感触地说:“真正美,真正美。这样的地方不愁不富啊!”
11时许,汽轮到达新桥河,早已等候在码头的公社党委书记郭玉堂和其他一些公社领导连忙迎上来,胡耀邦一边与他们热烈握手一边打招呼。谈话间,大伙已经步行到公社机关的门口,胡耀邦见到墙壁上有一条用石灰水写的大型标语:头可断,血可流,誓夺亩产两千斤的决心不可丢。
“这标语是公社写的吗?”胡耀邦回头问走在旁边的公社书记。
“是的。”郭玉堂笑眯眯地说。
胡耀邦一边用手拍着郭玉堂的肩,一边诙谐地说:“老郭呀,头断了,谁去誓夺亩产两千斤哟!”
郭玉堂和在场的几位领导听了,笑脸添上了不太自然的神情。
汇报会开始了,郭玉堂从袋子里掏出厚厚一叠稿纸,正准备打开,胡耀邦连忙挥了挥手,笑着说:“不要汇报了,你的汇报是事先做成的,我不需要,我要没写成稿子的汇报,要实实在在的情况。”
他停了停,又说:“你跟我帮个忙吧,找十几个人来,我想亲耳听听大家的意见。”
郭玉堂一边点头,一边起身。
一会儿,郭玉堂就找来了十几个正在公社召开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的泥腿子干部,大伙一进门就围成一圈,坐得笔笔直直。
县委书记张振江向大家介绍了胡耀邦,然后要求同志们说说心里话。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张振江再三启发,仍然无效。
这时,胡耀邦站起来,环顾四周,打量着每一个人,然后走到一位看来年纪稍大一点的同志面前,轻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
“我叫李明连,今年46哒。”
“好哇,你我是同庚嘛!嘿嘿嘿……”
胡耀邦一边笑,一边坐到了这位与他同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身旁。
这番对话,使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看到胡耀邦这样平易近人,大家都憨厚地笑了。
胡耀邦接着问:“老李,你认为公共食堂办得怎样?”
“办得好。”
“你家里有老人吗?”
“有老父。”
“老人家同你们在公共食堂吃一样的饭菜行不行?”
“就是他老人家吃不得,没办法。”
胡耀邦认真地点了点头,问:“你看公共食堂办得如何呢?”
随即,胡耀邦又问了另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
“办得好咧,六菜一汤。”这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回复。
“有的还是九菜一汤呢。”不知哪位大队党支部书记插了话。
胡耀邦听后风趣地说:“六菜一汤,就是用擦菜子打汤吧?六,就是捞的意思喽,九菜一汤就是用韭菜打的汤是不?”
“哈哈哈。”
泥腿子干部个个笑出了声。当时,在场的哪个人心里没有一本实实在在的账,哪个人心里又不是一肚子怨气?那时的公共食堂由于各种原因,多数没有菜吃,哪来的六菜一汤、九菜一汤呢?有的食堂用盐水当菜,有的在饭里放点酱油水就算是菜,日子难熬啊,难怪在会场上,有的干部一边笑一边却在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
大家感到胡耀邦对情况已有所了解,不能也不必再违心说话了,于是打开话匣敞开了胸怀。
“公共食堂不得了啊,老的吃不得,小孩饿得叫。”
“食堂里吃的缺,烧的也缺。”
“劳动力差不多全部病倒了,再办下去,社员们性命都难保哟。”
泥腿子干部们争相发言,人们由对公共食堂的赞扬变成了控诉,事实代替了浮夸。最后一致要求停办公共食堂。
胡耀邦听了,神情异常严肃,他坦诚地说:大伙的心里话,我一定带回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胡耀邦还向大家分析了形势,并勉励同志们努力工作,共渡难关。
胡耀邦的话使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好多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激动不已地谈起这次难忘的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