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两次来福州

发布时间:2015-12-07 20:22 作者: 浏览:126次

□名人萍踪 ■赖晨今年是胡耀邦同志诞生100周年。胡耀邦同志十分关心福建,他生前至少六次到过福建,其中两次到过福州,并留下许多故事。
1958年:热情演讲
1958年2月,胡耀邦同志准备去江西瑞金召开四省(闽赣浙粤)百县共青团负责人参加的“共青团工作观摩学习会议”。赴瑞金前,胡耀邦同志视察了南平、福州、漳州等地。
在福州时,胡耀邦同志在福建师院(今福建师大)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福建师院长安山校区内,建有一座可供全校两千多师生听报告、文艺汇演的竹篷大礼堂。整座大礼堂没有用一块砖头、一根木头,连窗户都是用竹篷搭建的,通风采光不是很好。胡耀邦同志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向全校师生和邻近中学老师,以及省、市、区部分单位干部作演讲。
3月4日下午两点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各系科、各班级派出代表到现场聆听演讲,其余的集中在各系礼堂听广播。礼堂座无虚席,在院领导的引领下,胡耀邦同志登上主席台,目视台下,对着麦克风风趣地说:“同志们!我今天四十有三,掉了三颗牙齿。你们都很年轻,一定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湖南人讲普通话,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大家可要原谅!”如同老朋友随意谈天,意想不到的开场白,拉近了领导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严肃的会场气氛,立马变得轻松亲切起来。他演讲的题目是《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有前途》。从国家的困难讲到人民的困难,以及大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接着对症下药,提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有希望、有前途的结论自然水到渠成。他提到,1956年他在第十六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作过《向科学进军》的报告,他说,进军要快跑、要跃进,不能慢条斯理、慢吞吞的。他接着说,他如果从台上走到台下,沿着两边的楼梯就走得很慢。“这台子不高嘛,完全可以一步到达。”言出行随,他果真一跃而下,形象地表达能一步到达便不分两步走的意思。
胡耀邦同志的整个演讲,毫无官腔和官架子,情真意切,侃侃而谈,轻松自如,逻辑严谨,比喻恰当,用词准确,激情与朝气四射,理趣同情趣并至,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演讲结束后,胡耀邦同志要到长安山校区走走、看看,听听大家的意见,才走到运动场南面斜坡,围观的人一层又一层,欢呼声和掌声响成一片,在陪同领导的建议下,他只好遗憾地作罢。
胡耀邦同志和秘书、警卫员离开福州时,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玉西和《福建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李宗时、编委卓钟霖等陪同他去江西瑞金。他们先在闽南视察指导,胡耀邦同志深入农村田间,看种植的水稻、经济作物和水果等的生长情况。
1982年:福州讲话
1982年11月2日至8日,胡耀邦同志在谷牧、李鹏、胡启立等人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来到福建省,先后视察了厦门、福州、晋江、莆田、宁德等五个地(市)及16个基层单位,视察了经济特区的港口、机场、加工区与晋江等地的农村小水电站、社队企业、水产养殖场、工厂车间和部队哨所,看望了工人、农民和宁德三都澳军港的驻军。
11月8日上午,胡耀邦同志会见了福建省直机关和福州部队领导机关负责干部,并讲了话。
胡耀邦同志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变化很大,中央对福建的工作是满意的。福建的军队和地方都坚定地执行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说,福建是非常重要的地区,是祖国东南的一个橱窗,是吸引台湾回归的一个基地,希望福建走在四化建设的前头。
胡耀邦同志赞扬福建人民大念“山海经”和建设八个基地的积极性。他指出,福建山多、河流多,水力资源丰富,许多县、社发展小水电是有成绩的。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让电为农民生活服务。他提出要搞与小康生活水平相一致的中国式的农村电气化,争取到1990年全国有一部分县的农村基本用电来烧饭、煮水、照明、降温、加工、发展文化教育。他说,山区小水电的建设要采取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靠农民自力更生建,国家辅助,与国家建的水电站脱钩,搞两个系统,两种管理方法。特别重要的是要降低电费,使农民用得起。兴建电站可发动农民进行劳力投资。胡耀邦同志还认为福建发展海水养殖的条件很好。要继续放宽政策,把滩涂养殖业搞上去。
胡耀邦同志说,福建要注意做好华侨工作,这是一支很大的力量,要让他们为祖国四化多作贡献。
胡耀邦同志在福州时,写了四句活:“拨乱反了正,团结向前进;发扬积极性,四化无不胜”,勉励福建军民团结起来,把福建的工作搞得更好。
事实证明,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结束后的福建之行,对推动福建的经济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