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我想起了三次看望胡耀邦夫人、李昭奶奶的情景,特别是25年前的第一次见面,她老人家和大家讲了一个多小时,让人记忆尤深。
那是1989年5月5日下午,当时我在团中央研究室工作,我同几位领导、老团干一起来到中南海东墙外的胡耀邦家,瞻仰了家人为胡耀邦设立的灵堂并敬献了花篮。
随后,大家在客厅里看望了胡耀邦夫人李昭,李昭与前来看望的同志一一握手。
大家刚刚落座,李昭开口就问:“我决定把他(指胡耀邦骨灰)放在共青垦殖场,你们觉得怎样?”
我们回答:“很好,耀邦同志三十年前就去过那里,并在中南海接见了共青垦殖场的垦荒队员代表。”
李昭接着说:“我们之所以选择那里,是这样想的,耀邦同志一直做青年工作,记得1958年曾在那里参加四省百县青年造林大会,要求青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李昭说:“江西很穷,当时青年们住在小席棚里,喝的是浑浊的水,吃的是小黑豆。一批批人死去了,一批批顽强地战斗过来。现在,那里树成林了,人也成材了。一片荒山变成了一个中小城市。埋在那里,他看到这一切要高兴的。在青山绿树之中,他可以同共青城人,同天地日月共存,他可以看到一代代人的成长,永远向着未来。”
李昭激动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死了,何必都挤在八宝山呢?他好活动,就让他在那自自由由活动吧!”
李昭接着说:“没想到人民这样爱戴他,悼念活动能达到这么大的高潮。送灵的那天,路上有那么多人,树上、阳台上、屋顶上全是人。伤心的哪是我一个呢?路上,有人叫我耀邦夫人,有人叫我老太太。无限哀思悼忠魂,‘忠魂’当之无愧。人民事业人民爱,爱胡耀邦有什么意思?忠魂值得一悼。看到那么多的青年,我很激动,革命自有后来人啊!正像耀邦说的,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祖国的未来。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很好的事业造就了一代青年。我跟孩子们说,你爸爸是一个无愧的党员,又是一个无愧的丈夫,我是一个无愧的妻子,我们都是无愧的人。我同耀邦在一起,水平不同,岗位不同,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是一样的。这些年来,他没睡多少安稳觉,没有多少安心事。”
“湖南的同志要求将耀邦的骨灰分点到浏阳去,我说,不能分,他身上没有一个眼、一个伤,他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完整的魂,不能分开。”
“有人提出为他塑个像,我看不必了。他生前风风雨雨,塑个像也要风风雨雨。人们心里想着他就行了。”李昭回忆道:“南京烈士墓里有一位烈士叫晋夫,同国民党谈判时,原定耀邦去,后来他替耀邦去了,没想到,以谈判为名把他活埋了,有多少人替胡耀邦死了。”
“共青团不愧是党的后备军。生不结帮,死不成派,不搞集体组织写文章哀悼。耀邦对我言传身教,我要自重、自爱,还要自强。”
“现在选的一个地方是一片二十多亩的荒山,共青城的青年要自己栽上树,进行绿化。我看可以,可以栽上一些松柏、梅花、红果、柑橘、冬青树等,有树木有果实。让他与荒草山川、与共青城共存。”说着,李昭拿出九江地形沙盘给大家看。最后,大家含泪同李昭握别。
这是我根据25年前的现场记录整理的,也整整保持了25年。
第二次是2010年清明节前夕前去小汤山疗养院看望89岁高龄的李昭老人。刚进院工作人员问我您见过李昭么?我说曾到家中见过一面,当年,共青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李昭大姐,工作人员说,现在大家都称她李昭奶奶啦!我转念一想,也是,老人家快90高龄了,时间不饶人啊!
我刚进屋,老人家便说:大力呀,我们见过面。我说:那是好久前的事啦,您身体好,记忆也好!她让我坐在了一个普通的沙发上聊了起来,随后,我把拍摄的胡德平的照片给李昭看,我说,您大儿子在家不会总这样严肃吧?老人家说:他在家也是这样多思多虑的样子……。
李昭为我欣然题字:"大力关注"。这是对我最大的勉励。
我去那天,恰巧凤凰卫视的摄制组在,我们便搀扶着李昭奶奶一边在外面散步,一边听老人家讲述她对胡耀邦的追忆和缅怀……。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于4月3日播出了特别节目《思念依然无尽——胡耀邦》。凤凰卫视编导还编写了一篇手记:《思念依然无尽,独家探访胡耀邦夫人李昭》,记述了这次采访的经过和感受,文中还用了两张我拍摄的李昭奶奶的照片。
几天后,我还收到了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文史参考寄来的杂志,2010年4月号的封面文章为:《历史绕不开的胡耀邦》,其中,刊发了胡耀邦长子胡德平与秘书们的回忆。同时,也刊发了我拍摄的部分照片。
第三次是2011年去胡耀邦家为李昭老人祝贺九十大寿,由于人多没有长聊,只是感觉老人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环顾四周,家中陈列简朴,客厅里我为李昭老人拍摄的肖像照片和胡耀邦的画像就放置在家中的暖气上,所见之处都是对胡耀邦的缅怀和思念,作为老共青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