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人民心中的丰碑:追忆胡耀邦同志最后一次回故乡

发布时间:2015-12-18 19:28 作者:刘春贤 龙启云 浏览:123次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机关接待处的九所,环境幽美,青松翠柏,一座座雅致的平房错落有致地建在郁郁葱葱的绿树、鲜花丛中。6号楼曾是毛泽东同志最后一次回故乡时住过的。1988年11月中旬初至1989年元月初,胡耀邦同志在其夫人李昭同志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故乡休假,也下榻在这里。

    在这座别墅里,有一天,胡耀邦邀约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第甫、省工会原主席袁学之及老干部穰明德等见面会晤。袁学之和穰明德两老是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同事。但是,这时他们两位老同志出外省去了。杨第甫先代表三位去看望耀邦同志。过了几天,袁学之同志从山西开会回来了,杨第甫和袁学之同志一起去看望耀邦同志。在会客厅里,相见甚欢,畅所欲言,谈了延安整风和“抢救运动”;谈了“文化大革命内乱”和粉碎“四人帮”的一些事情。耀邦同志还深情地问起湖南一些健在的老同志的健康和生活,更关心去世的老同志身后的一些情况。袁学之谈到平反冤假错案时说:“我深深地感谢你为我平了反,‘十年浩劫’中,造反派突然把我这个省委委员、省总工会主席揪了出来,作所谓‘叛徒’批斗,关进牛棚,下放劳动改造。我向有关部门申诉多年,毫无回音。直到1978年,得知你出任中央组织部长,我当即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信给你。这封信寄上不久,我的党籍就宣布恢复了。”后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告诉我:“耀邦收到你的信后,立即将你的档案材料调去了,开会研究之后,决定平反。”接着,袁学之又把同样批斗十年之久的宋新怀“叛徒”材料寄去,也同样得到圆满解决。耀邦同志听后谦虚地说:“对你和宋新怀这些问题,我最了解,我有责任为你们澄清,是我应该做的事。”

    说到这里,杨第甫也就此问题说开了。他说,1982年湖南大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们省政协写了调查报告,由于得到你的支持,推动湖南和全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当时《人民日报》发表湖南大学的教授石任球、彭超藩的一封公开信,反映湖南大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影响了全国各高等院校,不少教授写信鼓励和慰问他们,说是给他们说出了心里要说的话。石、彭两位教授收到全国各地大学教授寄来的信数以百计。耀邦同志说:“我们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几十年来,在“左”的路线干扰下,知识分子受迫害,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平反,使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学识和才干,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基于此,我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大力抓的。”耀邦同志还谈了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他说:“知识分子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好提意见,这有什么怕的呢?我们是执政党,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机构。他们提出意见对,就听取;不完善的,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正确的就不听。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辩论进行说服,为什么要压服呢?”耀邦同志还说:“我们不要匆忙处理问题,是指要冷静,不要急躁,怕忙中有错。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光明磊落,敢于面对事实,勇于承担责任,是则是,非则非。如果我们搞错了,就认错,就改正。封建时代的帝王,还可以下罪已诏,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严于责己呢?孟夫子讲过吗,以德服人者,衷心悦而诚服也。对知识分子,对人民群众就是要用说服教育疏导办法,只有这样,人民内部矛盾就可以缓解了。”

    在谈到国事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又坐下去。过了一会,才平静地说:“中国主要的问题是‘民主’和‘科学’。”杨第甫插话说:“还有法治”。他继续说:“没有民主就谈不到法治,刑不上大夫,怎能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民主’和‘科学’,我们为之奋斗了70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

    耀邦同志在湖南休假期间,新华社湖南分社摄影记者龙启云很荣幸受领导派遣跟随耀邦同志和省里领导同志一道到长沙、岳阳、张家界等著名风景胜地参观、考察。他耳闻目睹耀邦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风,亲民爱民的情怀以及光明磊落的高贵品德,给他新闻摄影记者生涯留下难忘的记忆。

    11月14日上午,耀邦同志在省委书记万达陪同下,到湘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考察。一走进景区,就被原始次森林郁郁葱葱的繁荣景象所吸引。从景区宾馆到水绕四门,有一条五公里长的金鞭溪。这条石板路高低不平,司机不便开车,耀邦同志执意不坐轿,不拄拐杖,坚持步行游览,一路谈笑风生。当他看到悬崖绝壁上,众多野生猕猴在树林中上窜下跳,啼声不绝于耳;看到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感到这里原生态环境,空气清新,连连赞美不已。游完这里后,耀邦同志稍作休息,然后才乘车到核心景区参观。观赏看宝丰湖、黄龙洞后,景区的一位负责人准备了纸砚毛笔,请耀邦同志题词。耀邦同志略作思考,提起毛笔挥写了“胡耀邦到此一游”几个苍劲大字。将要离开张家界景区时,与接待处的同志合影留恋。他坐在中间等待,幽默地说:“各就各位,找好位置站好,看前面记者的大炮已对准我们了!”(指200镜头相机),逗得大家轰然大笑。

    1988年12月7日上午,晴空万里,耀邦同志和省委副书记刘夫生一路轻车简从,离开长沙到岳阳市考察。岳阳市委书记李朗秋陪同耀帮同志、刘夫生同志,首先参观矗立在碧波荡漾洞庭湖畔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的岳阳楼。楼一层正面悬挂清人张照书《岳阳楼记》木刻屏。耀邦同志被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默默地读了这篇名文后,和讲解员亲切地交谈了起来。讲解员告诉耀邦同志,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岳阳楼的管理体制原由文化部门管理,却突然变为城建部门管理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导致名楼年久失修,四个擎天柱被白蚁蛀空,古楼有坍塌的危险。1982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春贤写了篇题为《闻名中外的岳阳楼亟待修缮》一文,反映到中央,是您老人家看到后,立即作了重要批示,省政府领导看到批示后,立即召开了办公会议,决定岳阳楼仍由文化部门管理。归文化部门管理后,修复古楼的工作迅速得到开展和落实,请全国著名古楼修缮建筑专家制定方案,采用民间老艺人李细清的方法,将楼各种构件全部落架,一一编号。擎天柱中灌注特殊材料,楼基以钢筋水泥构造。经过两年精心施工修建,于1984年5月竣工。从而使木结构的古楼“整旧如旧”,面貌焕然一新,重新向群众开放。耀邦同志听了后,连连点头,感到十分高兴。时至今天,30多年过去了,人们想起他为民办过的许多实事、好事,永远铭记在心。

    12月8日,耀邦同志来到君山岛上,参观湘妃墓、柳毅井等景点。在此地遇见了一群上海籍的游客到此游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耀邦同志,好久没有在电视上看到您了,今天在此见到您,我们太幸运了!”他们恳切地说:“我们有一个请求,想和您合个影。”耀邦听后,欣然同意说:“好!好!”摄影记者龙启云早就端着照像机,“咔嚓”一声,立即为大家照了张合影。过了一会,另外有一群从东北吉林长春市来观光的游客,同样恳请和耀邦同志合影留念。拍完照后,其中有位40岁左右的女同志,亲切地靠近耀邦同志身边,自我介绍说:“我是长春市一名邮电职工,心里有话想对您诉说,行吗?”耀邦听后,也高兴地答应说:“行,你说吧!”这位女同志说:“我是一个参加革命工作多年普通妇女,很早入了党,对党有深厚的感情,但是近几年。我感到党内有些党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有的已经腐败了,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老百姓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耀邦同志听了这位普通党员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严肃而认真地说:“我可以告诉你,现在社会上出现党内的腐败现象,是客观存在,但也不能悲观,我相信我们的党是有希望的。”这几句话,言简意骇,足以看出耀邦同志作为一代伟人,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高瞻远瞩的宽阔胸怀,令人敬佩。

    岳阳之行,耀邦同志还考察了麻纺厂,看望岳阳市第一中学的藏族班师生,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西藏出力。

    1989年1月6日,耀邦同志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内的岳麓书院考察。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湖南大学文物研究所管理。它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面山下,前临湘江,后枕青山。四周林木繁茂,环境幽静。文物研究所的负责人一边陪耀邦同志参观,一边介绍它的悠久历史。书院左侧的护碑亭内珍藏有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因文、书、刻石兼美,世有“三绝”之称。碑文叙述麓山寺自晋迄唐,历代建庙及禅师传法的情况。碑阴有宋、元名家题名。笔力雄健,是我国著名的唐碑。耀邦同志兴致勃勃仔细地观赏了上述古建筑和碑刻等珍贵文物后,负责人请耀邦同志题词。耀邦同志成竹在胸,高兴地挥毫,题写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体现了他一贯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耀邦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共青团中央书记的岗位,挂职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时,曾在浏阳县蹲点,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情谊,严格教育亲人,安心务农,自食其力。1963年春节期间,他请乡亲们聚餐,并特意看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战友胡耀甫的母亲陈氏,送上慰问金和礼物。这位双目失明的母亲感激不尽。他与胞兄胡耀福往来的情况,谱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次耀邦同志到岳阳,已看到浏阳老家的小孙子们,就没有回老家了。

    1989年1月7日,耀邦同志结束了故乡的休假,离开长沙。4月15日,耀邦同志在北京猝然去世。噩耗传来,故乡人民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之中。浏阳市的一位教师为了表示自己的崇敬和怀念心情,撰了一幅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黄兄是农人。”耀邦同志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民的崇敬和爱戴,无怪乎,他的胞兄胡耀福去北京奔丧途中,受到了礼遇。因为不熟悉路,叫了一辆出租车,先讲好了价,送到耀邦同志家30元出租费。在车上言谈中,小车司机“打听”到他的底细,车抵耀邦同志家后,付款时,司机说:“耀邦同志是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我哪能收钱呢!”司机说得豪爽、干脆,完全是一片诚心。他声音哽咽着说:“这30元钱我不能收,就作为对耀邦同志的敬意吧!”胡耀邦同志是一位活在人民心中的好党员、好领袖。(作者为原新华社记者:刘春贤 龙启云)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