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带您近距离了解“纯笃而坦荡”的胡耀邦

发布时间:2016-02-17 19:51 作者: 浏览:118次

1952年夏天,毛泽东挥笔点将,胡耀邦接替冯文彬任团中央书记。那年他37岁。

毛泽东对胡耀邦说:小伙子上台,不要着急,威信是慢慢建立的。

胡耀邦提出:“青年团干部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他按照青年特点开展团的独立活动,把青年团工作搞得朝气蓬勃,有声有色,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胡耀邦说:青年人就像个大口袋,任务就是装知识。学生不学习,工人农民不生产,干部不工作,不就乱套啦!

胡耀邦对少先队员代表说:今天你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员,明天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突击队员,后天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员。

1952年6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转中共中央组织部电报:“调胡耀邦同志来中央工作,务于7月底抵京。”

当时,胡耀邦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兼川北行署主任和川北军区政委。那年,他37岁。

接电后,胡耀邦安排了一下工作,在西南各省转了几天,向一些战友辞行,很快就来北京向中央报到。

那时,像胡耀邦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行装。随同胡耀邦来京的只有警卫员小蓝、秘书曹令中和大儿子胡德平,胡德平当时只有10岁。四人的行李只是三只木箱,胡耀邦两只,曹令中一只。

到京后,当晚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搬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设在东华门附近的翠明莊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当时已传出消息,说是让他到政务院建筑工程部任部长。他很兴奋,说:“这下可以大搞建设了,可以盖大楼了。”

8月1日晚上,耀邦应邀去先农坛体育场看体育比赛,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向他透露:“你的工作有变化,一两天内会有人找你谈话。”果然,一天晚上,刘少奇办公室来电话约胡耀邦去谈话。曹令中安排好车辆,送胡耀邦出门。

从刘少奇处回来,曹令中问:“工作定了没有?”耀邦说:“定了,到团中央。”

这次工作分配,有些出乎耀邦意料之外,他原来一心想的是搞建设,盖大楼,没想到临时变卦要他去团中央当书记。那天晚上在翠明莊招待所,他情绪低落,盘腿坐在床上,对着曹令中和胡德平说:“你看,我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要我去做青年工作。其实,陈丕显、谭启龙都比我合适嘛。”事后知道,原来是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工作要变动,急需有人接替。刘少奇提出了三位接替冯文彬工作的人选,即胡耀邦、陈丕显、谭启龙。这三人在当时都是年轻的省委书记,都是37岁,都是红军时期的红小鬼,都曾在少共中央工作过。名单送到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毛泽东大笔一挥,圈定了胡耀邦。带您近距离了解“纯笃而坦荡”的胡耀邦

文革结束后冯文彬回到中央工作与胡耀邦见面

胡耀邦是8月10日到团中央上班的,但除了领导知道外,一般工作人员都不知道。

胡耀邦到团中央后,首先是忙于筹备召开团的一届三中全会。8月14日,他写了关于团的一届三中全会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向刘少奇并毛泽东主席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说:“搬来团中央已五天,正与大家一道,全力准备团的三中全会的工作。根据对情况的初步了解和与冯文彬、蒋南翔、李昌等同志交换意见的结果,一致同意全会应从总结工作来解决团的工作中一些根本性质的思想问题,因为我们把这些问题彻底地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接着,他在报告中就对团的工作的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向党输送优秀干部,以及发展团员等六条大家原则上同意的“根本观点”,提出了意见。

刘少奇圈阅了报告,并批示:“我同意这些意见,请主席批示。”毛泽东8月16日批示:“同意这些意见。讨论团的工作方针的会议,可在8月21日到24日之间择一天召开。会前我可以与你们谈一下。”毛泽东还批示:“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安子文阅”。

冯文彬在团的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前就离开了团中央,胡耀邦则从翠明莊招待所搬到团中央机关。当时团中央在御河桥3号,“文革”前夕改称正义路3号,胡耀邦就住在冯文彬原来住的一个小院里。大约住了一年多,团中央要拆掉那个小院盖礼堂,胡耀邦则于1953年底搬到了大甜水井胡同1号,1954年8月又因拆迁再搬到关东店20号(现富强胡同6号)。

团的一届三中全会是青年团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将结束,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即将到来。全会是要从领导思想上明确青年团的基本任务和如何进行工作,以便动员全团和广大青年迎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全会于1952年8月25日至9月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于8月23日和30日两次主持党中央会议,讨论青年团的工作。毛泽东说:“青年的特点是英勇积极,知识不足。面对一个新的时期,学习是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务。除了党的中心是团的中心外,青年共同的普遍的经常的东西,是学习、教育。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还要注意体育,一定要把青年一代的身体搞好。”毛泽东在会议上还出了两个题目:一是党委应如何领导青年团;二是青年团应如何工作。前一个题目要各级党委作出答案,后一个题目则要各级团委作出答案。

全会共开了10天。那时团中央委员人数少,第一届团中央委员只有45人,候补委员15人。参加一届三中全会的正式委员30人,候补委员8人,另有列席人员41人,总共79人。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当前工作问题的决议》。《决议》特别强调指出学习是青年团今后的一个“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出的两个题目。胡耀邦对决议作了说明,并以《在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下把青年工作更加推向前进》为题,作了会议的总结。全会根据党中央集中各大区团委书记到团中央工作的批示,改选和扩大了团中央书记处,胡耀邦、廖承志、蒋南翔、李昌、荣高棠、宋一平、刘导生、罗毅、许世平9人为书记,区棠亮、高扬文、杨述、章泽、胡克实5人为候补书记。

北京的8月,骄阳似火,蜩蝉高唱,天气闷热,树叶纹丝不动,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使人喘不上气来。但由于从团的一届三中全会上传出了胡耀邦接替冯文彬工作的消息,御河桥3号(现正义路3号)这个往日平静的团中央机关大院顿时活跃了起来。许多人都在议论这次人事变动,都想更多地知道一点胡耀邦的情况。当时议论较多的是,胡耀邦过去在哪儿工作?做过什么工作?有人说胡耀邦是第一届团中央委员,我们就立即去查《团的文件汇编》,果然查到胡耀邦早在第一届全国团代会召开之前就是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又当选为第一届团中央委员。以后慢慢听到的情况就多起来了,听说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很多仗,来团中央前是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等等。这时,胡耀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特别是在当时我们这些小青年看来,胡耀邦才37岁,又参加过长征,又打过仗,还是川北区党委书记,简直是了不起的英雄。多少天来,我们单身集体宿舍的议论中心就是胡耀邦。其实,我们对胡耀邦并不了解,只是就道听途说的一点情况进行议论。青年人有自己的特点,越是不了解,越想议论,而且还容易进行幼稚的想象、联想。非常可笑的是,我们有一次议论时,把他响亮的名字和长征英雄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一定长得高大,身材魁梧。不料,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时,却和我们原来想象的大不一样。那是团的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以后,他接见团中央机关干部时。他留着小平头,个子较矮,稍瘦,长得很秀气,显得很精神,完全是一个小青年的模样。有人说,人可以很矮,但人的形象不可以不高大。胡耀邦就正是人很矮,而形象高大的人。

胡耀邦接见团中央机关干部是在一天的晚上。那时团中央没有礼堂,吃过晚饭后大家陆续聚集在工字楼前的院子里站着,耀邦则站在喷水池边上。他首先向大家扼要地讲了讲团的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讲了在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全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

接着,他提高嗓门,打着手势,说:“中央调我到团中央工作,我希望同大家一起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把全团的工作做好,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同志们发现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有什么缺点错误,则要大胆地提出批评,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映,也就是提意见喽!告状喽!”

耀邦的讲话,博得了一片掌声。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耀邦和听耀邦讲话,印象很深。感到他讲话实在,没有空话,没有官腔,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朝气勃勃。

我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后组织上却安排我给胡耀邦做了机要秘书。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