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原来,如圣经般的《人民日报》也是会出现错误的

发布时间:2016-02-19 21:00 作者: 浏览:114次


胡耀邦(字国光,祖籍中国江西高安市华林山镇胡氏古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阳光卫视《口述历史》栏目曾邀请到胡耀邦的三子胡德华,大谈“我的家人胡耀邦”。今天,一起跟随胡德华追溯逝去年华,从另外的角度,发掘这位曾经的中国最高领导人真实的生活轨迹。


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不通的问题不要装通,不服的问题不要装服。

 

面对5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胡耀邦对儿子的要求却是不浮躁,沉心静气去思考,不要装懂,也不要装服。而身为红卫兵的小胡德华却认为父亲太过执拗,私下里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与时俱进的人。

 

在胡德华的讲述中,他说父亲有一句话给他留下了颇为深重的影响。他记得那时父亲曾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如果不是为了你们这几个孩子,如果不是为了这个家庭,我早给毛主席写信了!”



年纪尚轻的胡德华当然不明白,父亲掩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悲壮——那份为了国家的未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决心。他只记得那天,父亲无奈的表情和眼底闪烁着的不知名情感。


我一下子觉得有点天旋地转,原来《人民日报》写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

 

胡德华在访谈中,讲起来一件有趣的陈年往事。记忆中的某天,父亲拿着一份人民日报问他:“今天的报纸看了吗?”胡德华想也没想便回应父亲:“看了!”父亲接着循循问道:“那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胡德华说:“没问题呀。”

 

父亲叹着气摇头,对儿子的答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那你觉得‘一切为了毛主席’,也是对的?”看着儿子依然没有显露出半点觉醒的样子,他补充道,“毛主席也说,一切为人民服务。所以不应该是为毛主席,应该是为人民。”



胡德华还回忆起,父亲当时责备自己连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年幼的他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如圣经一般的《人民日报》也是会出现错误的。而胡耀邦“不盲从”的个性特征,也从这一件件尘封的小事之间显露出来。


当时广州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逃港。

 

经历了一段暗淡的铁窗岁月,胡耀邦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终于得到平反。


平反后的胡耀邦没有过分欣喜,反而夜不能寐,为中国的发展方向拟写了十字方针: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而令复出主持工作的他头疼的,是当时广州存在的一个棘手问题:粤港地区非法过境,简称“逃港”。`


据胡德华回忆,父亲在实地考察了越境情况后,对当时还是小渔村的深圳珠海一带,与对面繁华香港形成的巨大落差,日夜忧心与焦虑。他亲自走访了边境的小渔村,意外发现渔民的小家虽然破败,却都摆放着崭新的电视机和收音机。



经打听后得知,因为和香港有蔬菜贸易往来,渔民们纷纷积攒下了不少的财富。这一件小事启发了胡耀邦的思路,在后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在沿海地区建立贸易特区的方案,并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经济特区伴随着质疑声缓慢而坚定地发展了起来。即便是在胡耀邦退休淡出中国政治舞台之后,仍然茁壮成长着,为中国经济的前进注入了光芒。


虽然有声音指出,胡耀邦在共产党内的地位始终只是一个执行官,并不是核心。但他作为一个领袖所体现出的“务实、求真”精神,却恰好是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最需要的品格。也许披着悲剧色彩的外衣,但胡耀邦把他的一生都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上,也算无愧于他心中最神圣的“人民”对他的期望。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