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胡耀邦手书昆明大观楼长联
胡耀邦爱好中国古典诗词,也爱好书法。他在“文革”艰难时日里手书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寄情于声韵纸笔,抒发自己刚刚离开“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目睹国家遭受文革苦难的苍凉心境,也为积累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昆明大观楼增添新的一笔重彩。
1971年秋天,胡耀邦结束潢川“五七干校”生活回到北京家中,认真读书,等待新的工作机会。
1.胡耀邦一生喜爱书法
笔者所见的胡耀邦手书昆明大观楼长联,大约书于1972年12月下旬,是胡耀邦挥在北京富强胡同家中写下的(见本文所附墨迹),时年59岁。 1971年秋天的“九一三事件”之后,胡耀邦的境遇得到改善,被允许结束在河南省潢川县“黄湖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返回北京继续写检查,等待分配工作。
回到家中,胡耀邦看淡了“检查”,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时而挥毫写字。这项爱好,因受“文革”动乱影响已经中断5年多了。
胡耀邦的书法情结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在湖南浏阳山乡度过的贫穷岁月,至今在家乡苍坊村还流传着胡耀邦用树枝在疏松的门前土地上写字的故事。
胡耀邦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入的爱好和学识积累。他14岁参加革命,戎马倥偬,没有多少时间练字。倒是长征来到陕北之后,尤其在抗大学习、工作,和担任中央军委组织部长期间,伏案挥毫的机会较多,日常公文和文稿书写都用得上毛笔,这也是他书法水平提高较为明显的时期。
1945年秋天离开延安奔赴作战前线后,胡耀邦停止书法练习,待到恢复起来,可能先是在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署专员任上,继而50年代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时期,他又有许多机会与毛笔为伴了。
2.胡耀邦写字多逸兴少临帖
50年代后期来到胡耀邦身边担任秘书的高勇告诉笔者,他经常看到胡耀邦写毛笔字,主要是兴趣所致,不重视临摹碑帖。爱好书法的高勇屡次提醒胡耀邦多临帖为好,胡耀邦多是笑笑,还是没有花时间去临帖。
高勇认为,这对胡耀邦提高书法水平肯定造成了妨碍。
高勇说还有一个原因,是胡耀邦总认为自己是一个革命家,运笔挥毫是业余爱好。自己少年时上学不多,未及精于书法,今后也就止于一项业余爱好罢了。
胡耀邦读书甚多,对中国古典著作的不断阅读从积极方面影响他的书法水平。每到名胜之处,他总是对楹联崖刻分外留意,诵读之间亦揣摩书法功力。
高勇回忆说,初到富强胡同居住的时候,胡耀邦书房里甚至没有齐备的文房四宝,不过在外屋秘书办公室里这些东西一应俱全,还有一些碑帖。有时候,通常是晚间,胡耀邦办公或读书累了,会走到外屋,在高勇的办公桌前坐下,提起毛笔来写字。
不过,进入60年代,胡耀邦书房中有了多种碑帖。这一点,今后将专题讨论。
由此可见,胡耀邦写字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为了愉悦身心,写字的时候是相当放松的。胡耀邦写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此机会读写古典诗文,乃至背诵。
胡耀邦经常书写毛泽东诗词,写鲁迅的诗,还书写过不少古文片段。约在60年代初,胡耀邦多次当众背诵司马迁《报任安书》,非常流畅。还曾将全文书写下来。可惜,胡耀邦书写的《报任安书》手迹没有保存下来,否则对后来喜爱和研究司马迁的人们来说,就多了一件研究珍品。
胡耀邦练字通常写在废报纸上,练过字的旧报纸就归废品收购站了。秘书高勇有心,保留了一些他写过字的旧报纸。日后“文化的大革命”爆发,高勇受到冲击被抄家,这些胡耀邦的练字纸全部散失。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标题页,书写在看过的《参考消息》上。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1页
3.高勇保存了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
胡耀邦书写昆明《大观楼长联》手迹被保存下来还是高勇的功绩。
1973年1月底,当年春节前几天,仍在潢川黄湖五七干校的老秘书高勇到山西大同看望父亲,路经北京去看望老上级,发现胡耀邦在看过的《参考消息》旧报纸上练字,写的正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问他:为什么写这个?
胡耀邦回答说,最近毛主席提起过这个长联。
这天告辞的时候,高勇索要刚写成的这几页大观楼长联,胡耀邦一口答应,这7页珍贵手书由此保存下来了。
胡耀邦将大观楼长联主要书写在1972年12月16日的《参考消息》报上。这份4开报纸被剪裁为16开大小的8幅,其中有两幅可以清楚地看到“参考消息1972年12月16日(星期六)”字样。
在旧报纸上练字,是胡耀邦的习惯,直到晚年依然如此。为他人题字的时候,胡耀邦通常将字写得很大,自己练字时则保持在一两寸大小。练字时一般比较从容,更加追求书法的结体和笔力。书者不仅完整写下了大观楼长联,还于卷首认真地书写了“昆明大观楼长联”字样,末尾还写上了“作者孙髯”4字。整个手书长联,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当属胡耀邦书法的上品。斯人斯墨,为大观楼增色,是可以肯定的。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2页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3页
4. 《昆明晚报》首刊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
2004年春天,笔者和高勇先生就胡耀邦从干校回到北京的生活做了多次交谈,其中谈到胡耀邦手书的《大观楼长联》。
当时这份手稿还从未披露。高勇认为,胡耀邦的这份书法手迹是宝贵的,他不敢专美,应该发表,让人们广泛知晓,会使人们从更多视角认识胡耀邦,对于开展胡耀邦研究是一个推动。
在当时,他特别盼望《胡耀邦传》三卷本能够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2005年)的时候得以出版,希望尽到绵薄之力。
那天,他答应将这份手稿扫描后发给我,由我来写介绍文章。
文章写出来了,交给谁最合适发表呢?我立即想到了昆明,想到在云南的报刊上发表是最合适的。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4页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5页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第6页
首先,孙髯翁撰写的长联镌刻在云南昆明大观楼,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长联。胡耀邦手书长联墨迹首先会在云南、特别是在昆明得到广泛关注。
其次,云南昆明也是我长期工作过的地方,我感谢云南、昆明对我的深情培养。
我把文章和胡耀邦手迹照片在6月10日发给曾在云南日报工作的老朋友刘祖武。结果,2004年8月3日的《昆明晚报》上刊登了这篇文章,7张胡耀邦手书照片也一同发表了。直到今天,在网络上可以检索。
胡耀邦手书《大观楼长联》之所以保存下来,首先归功于担任过他秘书的高勇先生。他于1931年出生在河北平山,后来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2019年辞世。此文亦表示对高勇老师的深深怀念!
(2024年4月14日再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