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从胡耀邦的赤峰“同框”照片到他的电子手表
(清明,谨以此文纪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前驱者胡耀邦)
日前,大学78级同学邱瑞中教授发来一张照片,坐在中间的是胡耀邦。邱教授转发这张照片,是因为照片前排中有一位他小学和中学时代的女同学。完全出于凑巧,她和时任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同框”了。
1982年7月的照片:胡耀邦(第2排左5)、胡启立(2排左3),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2排左4)陪同,与包括内蒙工商行政管理局会议人员在内的人们合影。前排左1看起来是一位炊事员。
1.胡耀邦有很多相似的随意合影,这只是其中一张
邱瑞中教授附言,下面这段文字是他的同学写下的:
我们单位(内蒙工商行政管理局,现已合并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赤峰昭盟宾馆召开全区工作会议,恰逢胡耀邦总书记来内蒙赤峰视察,同住一个宾馆。
我曾在房间门前看到胡总书记开完会议健步走出会场,路过我们房门,微笑着看着我们。最后临行前还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成了我们这次会议的美谈和幸事。
胡总书记的平易近人、体察民情、和善微笑的面容令人感动感慨万千!
说明文字中有一个小小不足,说明拍摄年代久远,有些小细节变得模糊了。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胡耀邦是中共中央主席兼书记处总书记,他是1981年6月在中共11届6中全会上当选为主席的。在1982年9月中共12届1中全会上,他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有意思是,与胡耀邦一起合影的人员,其主体或许不是内蒙工商行政管理局会议的参加者。照片提供者和一位同事正好走到宾馆合影处,见到胡耀邦正和大家合影。这时有人招呼照相,她们就参加了进去。
照片第二排是合影的主角们,就是北京来的胡耀邦、胡启立、李鹏(2排右3),主陪是内蒙古党委书记周惠(2排右3)。还有内蒙古昭乌达盟和赤峰市负责人。
这张照片前排右1,是前排中唯一的男性,推测起来,应该是头戴炊事帽的厨房工作者,这身装束增加了照片意趣,留为美谈。
照片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应该说就是一张寻常照片,或者说是一张带有一些偶然因素的合影。也正由于如此,反映出胡耀邦的随意可亲。对于那些传统等级制气息的东西,胡耀邦是摈弃的、希望摆脱。他乐于走进普通民众之中,分享他们的欢乐和忧虑。越到晚年,胡耀邦这个特点越加突出。
2.胡耀邦说: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就应该很好的发展多民族音乐舞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2年7月22日至25日之间,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水电部副部长李鹏陪同下,到内蒙古赤峰视察期间。
7月22日上午,在昭盟宾馆,胡耀邦听取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和盟委书记白俊卿的汇报,他说:“‘金朝阳,银赤峰,承德是个大窟窿’,我40年代就知道这话,你们这里是不坏的。你们能不能用土办法搞点小型奶粉厂?能否找出一条农畜产品小型粗加工的路子来?是不是可以搞点太阳能、风力发电,搞点沼气?”
1982年7月22日,胡耀邦在赤峰观看表演后和演员握手
晚饭后,胡耀邦观看了盟文工团和市乌兰牧骑队员联合演出的文艺节目。演出约一个多小时,演出后胡耀邦和演职人员座谈。胡耀邦称赞演出,他说:“既然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就应该很好的发展多民族音乐舞蹈!”
他还说,今后既要发展汉族音乐和舞蹈,也要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都应该发扬它的基本的优秀传统。
胡耀邦说,几十个民族,你演你那个,他演他那个,一合起来,这就叫丰富多彩。
说完这些,胡耀邦与演员们合影。这张合影被演员们珍藏至今。
3. 胡耀邦:我们现在搞经济建设,司令员不上前线不行
7月23日上午,胡耀邦乘直升飞机来到了巴林右旗白音塔拉草原,在这里听取盟长才吉尔乎介绍情况。
来到草原,胡耀邦接过牧民献上的哈达和牛奶,与牧民合影留念。
走到邀请他进入的蒙古包前时,胡耀邦突然停住脚步,回头问旗长王凤岐:“我是第一次进蒙古包做客,是不是应该把鞋子脱在外面?”
王凤岐说:“不用,这里的蒙古族都是穿鞋进蒙古包的。”
胡耀邦这才点头走进蒙古包。他喝上了奶茶,与牧民们聊起本地民俗风情。
7月23日上午,胡耀邦来到巴林右旗白音塔拉草原,牧民向他献上哈达。
1982年7月24日,胡耀邦视察赤峰县打粮沟门奶山羊乳粉厂
视察这个小乳粉厂的时候,胡耀邦说,这个小乳粉厂投资不多,见效快,设备可以自己管,像这样的小厂可以逐步的在广大农村牧区普遍发展。
胡耀邦还和牧民们一起算账说,你们搞得不错,平均一只羊一天能产3斤商品奶,一斤奶1角6分就是4角,8分就算5角钱吧,一户社员养3只奶羊,一天就收入1元5角,一个月就是45元。这条路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走,居住分散的地方加工厂还可以搞小一点,花钱也可以少一些,两三个人就能操作。城市郊区也可以搞,这也是青年就业的一个值得大加提倡的门路。(引自盛平主编《胡耀邦思想年谱》下卷第759页)
当天下午,胡耀邦来到平庄矿务局元宝山露天煤矿。这里的山坡路高低不平,陪同人员劝他少走路。
胡耀邦不同意,说:“过去我们打阎锡山,用了3个兵团,11万人,还有一个炮兵纵队。彭德怀同志亲自到前沿看地形,我们现在搞经济建设,司令员不上前线不行!”
在煤矿,胡耀邦席地而坐与干部职工交谈。
接着,他来到元宝山电厂,视察从法国引进的30万千瓦机组生产情况和正在扩建的60万千瓦机组施工现场。
1982年7月23日,胡耀邦(前排左5)考察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发电厂,前排左3胡启立,左4周惠。
听到这里与外国同类型企业相比职工人数较多,胡耀邦说:“我们国家人口多,人减下来没事也不行。我赞成你们把多余的人抽出来学习文化技术,把奖金作为奖学金的作法。工矿企业改革非走这条路不可!”
他强调:“我们进行智力投资,培养大学生是对的,但一定不要忽视在职一亿多人的提高问题,否则就要犯错误!”
4.胡耀邦的电子手表走不准了
当年担任赤峰市委秘书的张子军记录了时任市长刘文祥迎接胡耀邦的回忆。
刘文祥告诉说,胡耀邦乘飞机到达赤峰当天,他乘坐市政府车队队长魏殿军驾驶的沈阳金杯面包车,随同盟委领导去机场迎接胡耀邦。
飞机落地,盟领导和盟里的车就上去了。然而先下车的是工作人员,下一批走一批,坐上先到的好车走了。
等到胡耀邦和胡启立下车的时候,机场外边就只剩下刘市长坐去的市政府金杯面包车了。这辆车原本是打算拉工作人员的,盟接待办也是这么吩咐的。
刘市长有经验,对车队长老魏说,你这个破面包车可能要拉主席了,车不好,但是你的技术要过硬。”
果然,胡耀邦下了飞机以后直接坐进了金杯面包车,上车就说:“师傅辛苦了!”
进入市区的时候,胡耀邦看了看手表问胡启立,现在几点了?
胡启立说,你有手表,还问我干嘛?
胡耀邦说,我这块电子表可能电不足,不走点了。
胡启立看了看胡耀邦的手表,说,您这块表可能坏了,扔了算了。
胡耀邦说,哪能说扔就扔呢?修修一样能走点?
刘文祥市长说这些话的时候感慨万分。
行文至此,笔者向胡耀邦之子胡德华询问,他说,父亲胡耀邦在70年代末,或进入80年代的时候,是有一块国内新产的手表,怎么来的不知道,在他印象中是一个黑色电子表。
(2024年4月4日清明)
作者注:本文前面部分,取自邱瑞中教授提供的史料。后半段材料中有取自张子军写于2023年8日的网络文章《胡耀邦同志视察赤峰侧闻》,在此向张子军先生深致感谢!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