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远:1975年胡耀邦在中科院的“百日维新”(上)
胡耀邦的政治生涯中有两次“百日维新 ”,一次是1964年底至1965年3月的陕西“百日维新”,一次就是“文革”后期担任中科院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期间,于1975年7月底至11月中旬推行的全面整顿事业。这两次维新改革,均切中时弊,深得民心,然因忤逆了“政治大气候”,百日而终。
笔者年初发表的《“文革”前夕的胡耀邦陕西新政》介绍了前一次“百日维新”,本文则将介绍后一次“百日维新”。总体而言,后一次“百日维新”是“文革”末期全面整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诸多重大政治事件相关联,它既是拨乱反正期间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的预演,我们从中还可以窥探若干“文革”末期的政治生态。今年夏天恰逢中科院“百日维新”五十周年,笔者特意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
一、胡耀邦复出的曲折经过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同志在毛泽东支持或默许之下,开始着手解放老干部。在这背景下,胡耀邦的处境逐渐好转,1972年初,他在中央批准下,得以回京治病,结束了两年多的河南潢川干校的重体力劳动改造生活。1972年4月,军代表及专案组做出了《关于胡耀邦同志所犯走资派错误的审查报告》,虽然强行给胡耀邦安排上各种不实之词,但是这也可以视为结束审查,予以解放任用的一个信号。
根据“文革”期间曾经担任中组部干部审查局副局长高奇的回忆,1972年8月中央下令着手重新审查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各大区中央军书记,省委第一二书记,对于这些人酌情重新安排任用,中组部还专门为此成立“落实干部政策小组”,初始中组部在1972年底向中央上报84人,1973年3月又增加了一些人,共97人。周恩来在进行第二次手术前,连续三天抱病主持政治局会议,逐一审议这份干部名单,可见此事干系重大。笔者认为,作为八大中央委员,且与刘少奇无甚个人渊源的胡耀邦一定在这84人或97人之列。
此后不久,也就是1973年春天,主管中央组织工作的政治局委员纪登奎两次来到胡耀邦家中,宣布中央对他的任用安排,即到西北某一省份担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如果表现良好,还可以在下半年召开的“十大”上进入中央委员会。
但是这两次会谈均不欢而散,胡耀邦拒绝中央对他的安排。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从胡耀邦子女后来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既然要出来工作,不是没有代价,首先要承认专案组强加的走资派帽子,然后做“深刻检查”,胡耀邦显然不愿意这么做,用他的话来讲“我才不会无限上纲,自己把自己骂个狗血淋头,换个中央委员或候补中央委员当当呢”(李恒女士的回忆);二是,当时各省第一书记都是造反派或四人帮爪牙,胡耀邦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他抱着所以宁可不出来做事,也不能帮人做坏事的态度,所以他向纪登奎表示,哪怕当地委第一书记、县委第一书记都行,就是不愿意当副职(胡德平先生的回忆)。
因此,胡耀邦回京后近三年时间里,都在家中赋闲读书,以表示对时局的消极抵抗。这期间他认真精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著作,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反思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同时还阅读了数百本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2年后新翻译的内部发行书刊,包括西方名人回忆录、世界史和经济研究书刊,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这段时间是胡耀邦读书生涯中,最集中、最丰富的时期,他对“左”的路线的反思走向系统化,这些思想积累,为他日后推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1975年1月,邓小平升任党中央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和总参谋长,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由此拉开。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坚决支持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二人成为当时老干部众望所归的核心。推行全面整顿的关键是物色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们思想的得力干部,邓小平、叶剑英二人均长期担任胡耀邦的直属上司,深刻了解胡耀邦的能力、品德,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胡耀邦。于是,他们通过推荐胡耀邦参加 “中央读书班”的形式,来促成复出。
而胡耀邦出于对邓小平叶剑英的真心拥护和尊敬,对于这次中央的征召持积极配合态度。胡耀邦参加的是1975年2月开班的“第四期读书班”,这里面除了文革新贵外,还有吕正操、程子华、陈再道等老干部,胡耀邦见到这些久违的老战友,非常高兴。我们根据“中央读书会”的规格和性质(注释一)还可以断定,胡耀邦能够参加读书会,是事先征得了毛泽东的同意。
7月4日,毕业典礼这天,邓小平、叶剑英、王洪文和江青等逐个会见学员,邓小平做了长篇讲话,名字是《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这是全面整顿中的一个重要文献,主要讲要摆脱造反派和文革新势力的干扰,全面恢复领导机制的问题,后来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在正式开会之前,叶剑英特意高声大喊:“胡耀邦同志来了没有”? 胡耀邦说:“参座,我来了”,叶剑英问:“你的身体还好吧?” 胡耀邦回答:“还好”。 叶剑英说:“看了你的简报,讲的很好嘛”!很明显,叶剑英在释放给胡耀邦重新安排工作的信号。根据李昌等人的回忆,会后大家都来纷纷道喜,说:你终于熬出来了,要被重用了。
又据《毛泽东年谱》的所增添的新条目,毛泽东于7月11日对胡耀邦的《向主席和中央汇报我的这次学习》做出批示,并同意胡耀邦担任中科院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有了毛泽东的批示,胡耀邦的复出已经名正言顺,三日后( 7月14日)邓小平约胡耀邦谈话,对胡耀邦做出正式委任,并交代他需要做的三个任务:第一尽快形成整顿科学工作的汇报提纲,谈清政策界限;第二制订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怎么把科技搞上去,第三整顿科学院的领导班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革”中国家科委被裁撤,其下属部门被合并到中科院,另外,中国科协、国家地震局、国家计量局也属于中科院代管。所以,当时的中科院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还是全国科技行业的总领导机关,而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早已几乎不过问事务,所以当时胡耀邦是整个科技口的实际负责人,可以说被邓小平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胡耀邦于1966年8月被打倒,此后经历了批斗、监禁和劳动改造,时隔九年终于再次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年胡耀邦已经60岁,出于对时局的悲观,他认为这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份工作。
(二)胡耀邦在科学院的整顿
在谈胡耀邦的整顿之前,笔者先谈一谈“文革”中科学界的遭遇。科技界无疑是“文革”的重灾区,根据《中科院编年史(1949-1999)》的记载,仅中科院北京院区就有229人被迫害致死,其中包括赵九章、熊庆来、叶渚沛、张宗燧、邓叔群、胡先骕等学科领域泰斗级人物;北京院区 170位高级职称人员中有 131位被列为打倒或审查对象。各地分院也遭受严重冲击,比如长春光机所有100多人被打为“苏修特务”,13人被迫自杀或迫害身亡。
1967年后军代表和群众代表接管了中科院的领导大权,长期执行迫害、羞辱知识分子的政策,宣传科学界是 “名利挂帅”、 “专家路线”、 “引诱青年走个人奋斗的邪路” 。1971年 1月至 3月 , 中国科学院革委会组织了未来十年计划座谈会,完全否认建院以来的成绩,称知识分子是 “一无政治头脑,二无工农感情,三无实际本领”。
中科院在“文革”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多达106个研究所,2700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京区约9700余人)。不过“文革”期间,多数研究所被解散或划归地方,大量科研人员被流放到位于湖北潜江等地的五七干校进行体力劳动。到1973年仅剩下13个直属研究所,北京院区仅剩下2000左右的老弱病残人员,同时 , 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研究基地、 实验设备、 资料、 标本等,大部分被损毁 。用“灭顶之灾”来形容科技界的遭遇,毫不过分,胡耀邦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人心惶惶的烂摊子。
胡耀邦是在7月23日正式到中科院任职的,他一上任就开始一手起草《汇报提纲》,一手认真调研,倾听科研人员的呼声,并为他们鼓励打气,在不到四个月时间里,胡耀邦走访了全部直属院所以及附属印刷厂、实验基地等,殚精竭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拼了一点老命的”。
为了推行全面整顿,胡耀邦做的第一个工作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回击那些“知识越多越反动”、“臭老九”、“白专”等对知识分子和科技研发的污蔑之词,肯定他们的价值;批评只抓阶级斗争,蔑视科研的政治挂帅路线,反复强调科研机构的本质任务是搞好研究,中科院的一切工作重心应该放到科研事业上来。
胡耀邦指出,现在帽子很多,什么“臭老九”呀,什么挨批挨斗,乱扣大帽子,随便关人,我看是吃不开了,我们是有沉痛的教训的(10月5日在数学所的讲话);现在其实知识分子已经走在工人阶级前面了,不要老觉得他们是落后的(9月23日在附属印刷厂工人的讲话);我们许多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不是去帮助科研工作发展,为科硏服务,而是妨碍甚至是破坏科研(10月15日在遗传所的讲话)。
胡耀邦多次为被扣上“白专典型”帽子的陈景润打抱不平,认为陈景润是大家学习的对象,而不是批判的对象,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这样的人就了不得了。他还专门到陈景润宿舍看望慰问,见到陈景润蜗居在一个四人共享的6平米宿舍里,不仅愤怒起来,后来专门为他找了一个16平米的单人宿舍,用以改善居住研究条件。
对于,中科院以及当时的清华北大等高校,邀请工人农民进来“开门办科研”,以及强迫知识分子到乡村进行劳动改革,大家只能偷偷摸摸搞科研,中科院每名工作人员研究时间一周不超过20小时。胡耀邦指出,科学院就是科学院,不是生产院、教育院、白菜院、土豆院,科学院就是搞科学的,是搞自然科学的(10月6日在心理所的讲话);科硏人员搞科研就是结合实际,为什么一定要到农业生产中去? (8月与李昌的谈话) 科硏工作中能否提工农兵是主体?这值得研究,工农业生产可以讲工农为主体,但是科研只能是由知识分子做主体。
胡耀邦不断强调,四个现代化上不去,我们这些人就是犯罪,如果科研搞不上去,不觉得可耻、不觉得可悲吗?对待科研上,八级台风不行,要刮十二级台风,对科研事业着急的人,才有党性,才有爱国心,真正的共产党领导干部要敢于抓业务工作(10月5日在在数学所的讲话,10月7日在电子所的讲话)。
胡耀邦鼓励知识分子,要敢去图书馆看书、做研究、不要怕别人说是白专;知识分子要作“(科学)家”迷,不要作“官”迷,不要老想着当官;领导干部也要以培养专家为己任,在本世纪内,要帮助党培养出上千个一流的专家,上万个二流的专家,这样我们才算完成了历史任务。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搞好科研的紧迫性,胡耀邦一直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这也实际上戳破了“四人帮”对科研成绩的粉饰和吹嘘。他指出,我们现在的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就要落后、要挨打,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他说,历史是无情的,业务工作没有新气象,我们的一些人却天天吹牛、自我陶醉,这是轻率的态度,对人民不负责的态度(10月16日在心理所的讲话)。
第二,在组织人事上,清除“文革”中造反起家的派性人员,恢复所长负责制,重视发挥科学骨干的作用。
胡耀邦几乎在每个场合都严厉批评那些派性人员,他说有极少数人这几年被派性迷了心窍,专搞邪门歪道,自称是正确路线,是马列主义实际是什么是马列主义都搞不懂,专门去吓唬人(8月16日在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处处盛气凌人,以改造者自居,动辄以我划线,打击异己,甚至公开与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相对抗。他在数学所和心理所调研时指出,现在核心领导小组一些人对科研瞎指手画脚,就像韩复渠那样瞎指挥;(造反起家的)党委书记喜欢发号施令,轻则瞎指挥,重则破坏,希望以后这些人大权旁落,所长说了算。
在院领导层级,胡耀邦取消由固定人员列席核心小组会议的制度,等于剥夺了造反派头目对科学院管理指手画脚的权利。紧接着胡耀邦提出了核心小组调整方案,指出 “那些一不懂行,二不热心科研,三有派性的人,不能继续留在领导班子里”,把柳忠阳等造反派清除掉,增加了刘华清、王屏、胡克实、秦力生(秦晓之父)、郁文等支持整顿的老干部,但是由于很快“反击右倾翻案风”到来,这个方案并没有完全被落实。
胡耀邦提出要恢复所长负责制,并且提拔几个四五十岁的,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科研人员担任副所长。他指出,选所长、副所长,最好是对本行业务比较精通或比较有权威的,为科学界所公认的,这些人一上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让人感到有奔头(10月28日在微生物所的讲话)。同时,还还要求把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制度恢复起来,制订一个明确标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发挥好科学家的骨干和领导作用,胡耀邦特意组织“百家争鸣”座谈会,让那些被打倒的、好久没有路面的科学家正式亮相,并鼓励他们提出意见。为了开好“百家争鸣”座谈会,胡耀邦特意邀请钱三强出面主持,钱三强在“文革”中被揪斗,然后下放干校劳动,当时还是顶着“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的帽子,已经九年多没有参加过组织活动,当听到胡耀邦的盛情邀请时,顿时泪流满面。
全面整顿期间,科学院一共组织了十次“百家争鸣”座谈会,参与发言的有吴文俊、张文佑、王绶璃、吴仲华、叶笃正、曾呈奎、邹承鲁、侯学煜、何祚庥、胡含、黄秉维、周秀骥、高庆狮等老中青科学家。座谈会大大改变了过去科学家受压制的状态,增加了他们搞科研的信心和勇气。此外,胡耀邦还督促各研究所审查冤案,解放了约800多名被迫害的科技人员,让他们重新回到科研岗位。
第三,提出“五子登科”,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当时中科院基础条件非常差,科技人员大量住集体宿舍,长期与妻子、孩子分居,院部机关只有一个可容纳100多人就餐的食堂,而就餐人员达700多人,多数职工只好端着饭菜在室外用餐,甚至胡耀邦、李昌这种院领导也是自带饭盒就餐。胡耀邦提出一定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生活,解决他们的房子(住房困难)、票子(工资低)、妻子(两地分居)、孩子(上学、入托儿所难)、炉子(煤气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保障他们做科研没有后顾之忧。
胡耀邦在职期间,中科院开工兴建容纳800人的餐厅和 3000多平方米的宿舍楼房,解决了460多个孩子的入托问题;向中央申请400多个北京户籍,促成夫妻团聚;增加科研人员收入,分别发放20元-50元不等的科研津贴;兴建中关村煤气站建设,解决了上千户燃气短缺的问题。受益于这些措施,中科院工作人员的生活,十几年来第一次得到改善。在胡耀邦的坚持下,铁道部司令部被迫腾退了占用多年的玉泉路中国科技大学校区,进一步改善了科学院的办公、科研环境,此后该地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驻地。
从7月23日至11月3日,胡耀邦因为刘冰上书事件,卷入“反击右倾翻案风”,被事实停职,他在中科院推行的整顿前后历时102天。胡耀邦所主持的科技战线整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这些政策每一条都特别顺应公心民意,给久处打压中的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也震撼了整个知识界。正如钱三强先生 1989 年4月19日在《科技日报》发表悼念胡耀邦逝世文章中说的:“耀邦同志来到科学院后的一系列讲话和实践,使广大科技人员从内心受到巨大鼓舞,使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对胡耀邦的整顿改革,发自肺腑地支持拥护,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他们不约而同抵制“四人帮”及其党羽对胡耀邦的批判,以至于姚文元精心组织的首都体育馆万人批判大会,在中科院职工的起哄中以闹剧形式收场。粉碎“四人帮”后,中科院职工又自发分布在三里河和中关村院区打出“热烈欢迎胡耀邦同志回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标语,这些故事的细节,在本文下半部分将详细介绍。
(1983年胡耀邦视察中国科学院)
到了2010年代,随着政治氛围地逐渐宽松,中科院的学者耆老自发出版了《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和《难忘的120天:忆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来记录那段历史。总之,胡耀邦是中科院历任领导中任职最短的一位,但又是留下精神遗产最多,最受大家怀念的之一。
来源:阜成门六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