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建设方针的两次指示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系列之二
胡耀邦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胡德平/图)
北京是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也是世界人民深感兴趣的地方,北京长远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它的定位、规划、功能、风格是什么?能否在建设、发展北京现代化的高度文明之时,又能让人们领略到一幕幕的历史遗韵,让人们生活在环境优美、生活轻松、工作便利的环境之中呢?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北京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1945年12月22日,耀邦同志来到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城市的规模、设施令他吃惊。他回忆那时的心情是:
对一个从延安来的人讲,一切都让我惊讶。心想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大的出奇的城市真难想象。(1980年4月26日胡德平《个人日记》)
父亲是湖南人,很爱家乡的花鼓戏。但在延安,他迷上了京剧。他简陋的卧室中有一台留声机,珍存了一些京戏名角的唱片,跟着唱片《打渔杀家》、《空城记》中的萧恩、诸葛亮学唱几段,就是他很好的娱乐休闲。他经常向朋友们诉说心中的向往:“什么时候能到北平,听听梅兰芳梅老板的《霸王别姬》呀!”
历史的机缘让他1946年4月1日来到北平,但不是欣赏京戏来的,而是到八路军办事处的翠明庄,进了北平的军调部工作。他回忆这段历史:
四月一日,我从承德来到北京的军调部,在那里工作了一个半月零三天,五月十八日因病回到张家口的附属医院南楼养病。(同上)
在随后展开的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耀邦同志曾担任过政委的华北野战军三纵、四纵都在华北地区作战。随着战争的进展,在战争后期,部队逼近北平城,曾在昌平的十三陵、延庆的康庄、京西的石景山、房山的琉璃河、平谷的靠山集一带作战。北京密云水库有一处叫石匣的淹没区,华北野战军三纵在此歼灭过蒋军数千人。他离开三纵到太原前线担任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后,在平津战役中,三纵在友军的配合下,全歼傅作义王牌部队三十五军。新中国成立后,耀邦同志从1952年7月离开他担任书记的川北行署到京,除去两三年时间在湖南、陕西工作,“文革”中在河南信阳黄湖农场团中央干校劳动外,一直住在北京。
耀邦同志担任党中央秘书长时曾参加过一个有关北京今后规划、发展的重要会议。他在会上有一发言,发言有几个特点,现据他1978年的手稿简单做一介绍。
第一点,首都建设方针怎样具体化?耀邦同志认为:
全国有29个省市。首都只有一个。因此要有一个同28个省市有很大差别的方针。
耀邦同志说的具体化,我认为就是在城市的普遍性中找到了北京城的特殊性。北京为何特殊?它和28个省市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不同之处何在?就是因为它是首都。耀邦同志认为,首都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它是政治、经济中心、中枢”,但“不一定是经济中心”。他认为北京还应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交往的“橱窗”,它的国际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点,应该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认为:
1.全国、全世界社会治安最好,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2.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城市,全世界上等的城市。对全世界具有吸引力。
3.全国文化、科学、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全世界有数的城市之一。
4.经济繁荣,生活方便和安定。经济建设要服从前面三条。
耀邦同志向来重视经济生产,他一贯主张共产党执政以后,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但他在首都的建设上却没有沿袭这一理念。他认为“经济建设要服从前面三条”,对发展经济若“有雄心壮志好”,但“要采取别的办法”。
第三点,检查市委的工作标准是什么?他认为有几下几条:
1.政治建设。2.美化环境。3.文化建设。4.经济发展。在上面的次序下抓建筑。
耀邦同志对工作非常强调落实,他说的正是检查工作,便于落实几方面任务的工作举措。
此外,耀邦同志还提出“怎么前进”,“要什么条件”等意见。
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正式做出四项重要指示:
第一,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第二,要把首都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
第三,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第四,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着重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业。
经过集体研究,中央书记处把耀邦同志原来的四条意见整理、提升得更加规范、完善,尤其是解决了耀邦同志一个没能想到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北京应该发展什么经济产业、工业行业的问题。中央书记处的正式文件强调,要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业”。中央书记处指明的产业、行业,正是一种发展绿色经济、新兴行业的思想,并覆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四项指示,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主持下,主管部门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于1982年12月上报国务院。1983年7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后审定批准,并作了十条重要的批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在书记处四项指示的基础上,加大了务实性和执行力度。批复共有十条,这十条涉及到建立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机构;用行政、经济、立法的措施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如人口问题;规划引导首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摆正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搞好郊县农村和城镇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筹集资金;加强对首都发展建设的领导等等问题。同时,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对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的贯彻也是非常认真的、积极的,对于一些不同认识的意见,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在工作中逐步统一了干部中的思想和行动。
党中央对北京建设规划两次指示的意义何在?我认为这是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党指引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一件重要文献。我国的城市、城镇要不要现代化,当然要;要不要中国特色,我认为也不能没有,城市的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这两方面,在首都体现得最明显。
现在世界上很多城市、城镇都力求建设最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和城镇。2010年的世博会,很多国家都把自己最环保、最优美,生活、工作最方便的城市设计规划的微缩景观搬来参展,甚至还有田园城镇的模型前来布展。但愿古老又年轻的北京能取中外城市之精,能借古今文化之智,把我们的首都建设得更加令人惊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