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德平:支持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布时间:2010-05-04 18:09 作者:胡德平 浏览:46次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系列之三

首都北京发展经济,应有首都的明显特点。当时书记处就不赞成用那么大的资金、精力发展原材料工业、重工业和重化工工业。这些工业项目,应放到矿产基地、原料基地或自然、交通条件更优越的地方去发展。应该发展的一个关键产业就是“高精尖轻型工业和电子业”。北京作为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完全可以也应该担负起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责任。不要忘记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书记处四项指示公布以后,风生水起。首都的科研人员率先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

陈春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学习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号公路,搞个“中关村科技特区”,作为新技术扩散的开发试验区。作为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最清楚:科学院内现代化设备齐全,但使用率很低;新技术成果累累,却很少有人想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即使有了新产品也少有人推销利用,整个中国的生产力还处于那种人扛马拉,出大力流大汗人海战术的水平。

陈春先和同事纪世瀛、崔文栋于1980年10月23日成立了中关村第一家,也是国内首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机构就设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库房里。服务部部分领导每月领取津贴7元。体制是区别于中科院的民营体制,机制是四自原则——“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此翻开了北京乃至全国民办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史的第一页。

在他们遇到外来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中央书记处的多位领导先后做出批示,支持这些开风气之先的科技人员。1983年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在反映陈春先问题的材料上批示:

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第二天,胡启立同志批示:

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示。

当天,耀邦同志批示:

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

科研人员的创业活动和党中央的支持轰动了整个中关村,科研工作人员沸腾了。离开原体制、活跃在中关村科技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了。

1982年12月,中科院计算所王洪德带着七名工程师办起了中关村第一家名正言顺的科技企业“北京市京海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离开国家最高的科研院所,只身下海,自谋生路,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自信呀!他对中科院是有感情的,但26年的科研生活又有很多委曲和痛苦。他自办企业的时间又是一个26年。在雨后彩虹的桑榆之年,他比较了两个26年的经历,他热爱自己的科技企业,同时对中科院仍然保留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紧接着1983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新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创办人是陈庆振。虽说陈庆振社会经验不足,但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确很内行,把信用、质量放在第一位。兼并国企他是全国第一例。农民家庭出身的陈庆振有了些资金积累,便马上想为8亿农民办劳动致富的好事。谁知好心善事却碰到一个商业部统购统销的老体制,结果公司大大赔钱,遗留的官司至今未了。

1984年11月,联想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诞生成长完全是一家国有民营技术开发公司的历史。它的PC机电脑产品已具有国际竞争力。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腾飞说明了科技企业的两类人才最宝贵。一是能够不断有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他们的科技专利,是公司最宝贵的竞争力,是潜在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但把潜在市场实现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市场的现实性,则要求企业家的创新。二就是真正的企业家人才,企业家领导的公司必须把一切科研成果都变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商品,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商品大批量生产以后,仍要不断改变生产工艺流程。第三条,企业家还要熟知市场的引领技术、市场开发技术,市场贮备技术中的所有诀窍。第四条,设计赢利的商业模式。第五条实现市场要素的优化组合。

当年中央书记处关于发展高精尖轻型科技产业的指示,对全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适合北京海淀这一高校、科研院所的密集区,特别是中关村一带。继民办科技企业、国有民营科技企业之后,高等学校、国家研究院所紧随其后也办起了自己的科技企业。

如1986年北京大学开办的方正集团。学校持股70%,管理层持股30%。它的核心技术对我国IT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公司推出的激光照排技术,改写了世界近千年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功绩可谓大哉!

又如,1988年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成立,它是清华“紫光”的前身。它生产的“紫光扫描仪”、“双核笔记本电脑”等等产品,都引领相关产业一时之先。它和方正公司都是我国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得就更加迅猛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民营科技企业,与海淀区政府、四季青乡的乡镇企业不发生关系的几乎没有。除政策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之外,或借给民营科技企业起步资金,或无偿拨给一两间办公用房,或有关干部到公司挂职。当时在海淀区任职的党政领导,如贾春旺、张福森等同志,不遗余力地支持了这一新生事物。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通公司,就是海淀区委和四季青乡支持科技人员办起来的,而且乡政府还借给公司2万元资金。四通打字机一炮打响,把科技成果成功地转变成市场的紧俏商品。

目前深圳、上海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又在一个新的起点发展起来了,大大超越了北京。北京应该欢迎各地的赶超,但被人超过,总和科技、教育、文化一流水平的首都的优势地位不相适应。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