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建设伦理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0-10-27 21:56 作者:吕则征 浏览:50次

胡耀邦被陆定一誉为“大知识分子”。勤奋读书、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胡耀邦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个思想家必备的。正是有这样的一种高贵品格,形成了胡耀邦的真知灼见,使他在追求真理的坎坷之路上,塑造了一个“大写的人”的光辉形象。其中,胡耀邦的建设伦理,无疑是他成为“大写的人”的灵魂。

自幼参加革命,是中共有名的“红小鬼”。他可以说,对党爱得深。他的读书思考,他的善良率真,使他有着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当年打AB团被整的惨痛经历,“文革”中被整、被打的遍体鳞伤的灾难记忆,更使他对整肃人的各类运动有着深刻的痛苦思考。他主持过多方面的工作甚至官至高层,可以欣慰和自豪的是,从来没有整过人,更没有计较私利恶意整人。反而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勇于担当,保护过许多人。对当年整治他的人慈悲为怀善意处置。这是他赢得广泛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高层人物的“斗争”,尤其是“文革”,假借革命的名誉,泄私愤图报复,置私敌于死地者,大有人在。胡耀邦沿着“不整人”的思想,形成了他的建设伦理;而以整人为乐、以整私敌为大乐的人,以及挟权自重恣意妄为者,形成的是坐江山的权贵伦理。前者的思想基础是人性人道、民主宽容、理性和建设;后者则是封建专制、阶级斗争、私欲和狂妄。

胡耀邦的建设伦理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平反冤假错案、推动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建设上,在推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上,在主持中央工作时,在他走遍大江南北的调查研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不尽的启发意义。

民主的思想,民主的作风。新中国建立后,胡耀邦长期做共青团工作,做过地方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做过党校工作,干过组织部,宣传部,当过中共中央秘书长、党中央主席、总书记。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没有不感受到他民主的作风。民主作风使得他走过的地方,人心思上,干劲倍增,局面很快打开,工作走向良性。与他共事的人,无不称赞,在他主政时,是那个部门的黄金时期,为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他的民主思想,来源于他的学识,来源于他对中共历史的洞察,尤其是对晚年毛泽东错误的深刻反思。胡启立说:“我到中央工作之后,耀邦同志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和感受,就是他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作风。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始终把自己看作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胸怀博大,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从善如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倾听党内党外的不同意见,自觉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鉴于历史上党内曾经出现过的违背民主原则,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因发表不同意见而罹祸的经验教训,胡耀邦鲜明地提出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要坚决执行“四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不进档案)。胡耀邦力主发扬民主。他说:“鸦雀无声,是走向灭亡的前奏曲,七嘴八舌人气旺,民族复兴有望。”田纪云回忆道:“胡耀邦不仅主张经济上改革开放,还主张政治体制方面改革开放。在中央工作的人包括不少老同志,都认为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是中国共产党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也有不少改进。凡是他主持的会议,大家敢说不同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跟他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很清楚记得,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与耀邦意见不一致,跟耀邦争论起来,争得很激烈的。事后,耀邦同志却对我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当时的中组部副部长李锐在一位干部的安排上不同意胡耀邦的意见,在讨论会上敢于“顶撞”,申明理由,胡耀邦听从了李锐的意见。专门给中央领导拍照的著名摄影家杜修贤说,他平易近人,从来不摆官架子。胡耀邦更多的从制度上思考国家的未来,坚决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厉行机构改革,重建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

追求真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领导组织策划的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中国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两个凡是”,打破个人迷信,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弘扬人道主义,尊重知识。胡耀邦竭尽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可以说是他人道主义的一次伟大实践,为新时期的建设事业积聚宝贵的人力资源。

1949年后,国家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造成了不计其数的冤假错案,使贤良之士蒙冤受屈。胡耀邦在看到正直的学者因耿介之言罹难、因正义之举蒙冤时,眼含热泪,大声疾呼:我们共产党人要发誓,永远不整知识分子!他排除重重阻挠,不遗余力为受到迫害的人们平反昭雪。使无数忠良之士,找回了做人的尊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可谓“天下奇冤一扫清,神州莫再有冤灵”(李锐诗)被平反的人有身居要职的国家领导人,有专业造诣深厚的科学家,有深受学生爱戴的教授学者,有术业精到的专业才俊。此举是对人的最大尊重,对凝聚人心积聚建设力量、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任重夷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面临破除迷信和平反冤狱两大根本问题,否则,改革开放无从谈起。耀邦利用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首先做好这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公认除了耀邦,任何人办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百废待兴,百业图强,各行各业求才若渴。人们从胡耀邦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正如朱厚泽所写“耀邦的出现,对于怀抱自身理想信念的善良的人们,也带来了某种憧憬。”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人民迸发的建设热情空前巨大,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胡耀邦倾尽心血和智慧是使党和国家能够“正常”起来,希望能改变中国不正常的“运动整人”的政治逻辑并破除“思想迷信”和“个人崇拜”,这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道路。而他此后对改革的种种观点,更多的是尊重常识,从人出发,回归正常。到1984年底,中国最终平反纠正了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同时改正了“反右”运动中的55万“右派分子”。有人说改正得太多了,胡回答,当初抓的时候,为什么不嫌多?人们日后评价胡的上述两个举动:第一是解放了思想,第二是解放了人。对胡来说,他所做的,是让这个国家的人们能正常地思考,且不会因此被冤案所系。而被解放了思想和身心的人,最终汇成了改革的洪流。

民生为本,用消费促经济发展。于光远在一篇记胡耀邦的文章中写到:他特别注意到马克思的“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这个论述。胡耀邦对当时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模式的重要缺陷,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他深刻地认识到,不是先有第一部类的发展,而是第二部类的发展促进第一部类的发展,因为人民的需要和消费总是走在前头,消费品的生产搞起来以后,实际上它也正在促进第一部类的发展。你只有把需求搞清楚,你才能考虑安排发展些什么?发展多少?于是,他发起关于“生产目的”的大讨论,《人民日报》在显著地位刊登于光远的文章《谈谈“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理论”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性。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有人誉为这是继“真理标准”大讨论后的第二次大讨论,第二次思想解放。他提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思想,与今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异曲同工。

胡耀邦生前的一大愿望是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在他辞去总书记时,已走了1600多个。他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实地考察民情,用第一手材料来决策。他提出要多喝牛奶改变体质;要废除不卫生的吃饭方式,提倡分餐制,这在当时颇遭诟病,以为他轻浮,不切实际。可是后来的实践恰恰证明了他论断的正确。今日牛奶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喝牛奶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医学证实,使用筷子的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白人高一倍。当人们共用一个容器用餐时,唾液里的细菌通过筷子传播到食物上并相互传染,使得十个人中有九个患溃疡病。胡耀邦是基于他的学识和缜密的思考,结合中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批评他的人,或者无知,或者别有用心。

冯兰瑞著文写到:20多年前,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耀邦同志直接主持起草的,字里行间闪耀着他的前瞻性的思想火花。”“在那样严峻而且险恶的政治斗争环境里,他坚持要搞政治体制改革,要进行公民教育,主张精神文明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勇敢地肯定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顺应民心、顺应世界先进潮流,是要有勇气的。” 胡耀邦对农村改革、教育发展、文艺繁荣、新闻报道等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他建设伦理的生动体现。

建设伦理使胡耀邦成为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秦川所说:“他是最好的人,最纯洁的人,最宽厚的人,最得人心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建设者,是一个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实干家,是一个处在大变革时代有作为有建树的政治家,是一个开启人们心智的思想家。

   注:本文参考了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相关著述,胡启立、田纪云、李锐、胡德平、冯兰瑞诸先生的文章

(该文所表述的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与《炎黄春秋》杂志及炎黄春秋网的观点和立场无关。)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