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德平:在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条件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发布时间:2010-11-18 21:53 作者:胡德平 浏览:49次

■胡德平

(全国政协常委、前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引发我国的金融危机,我国目前的金融运行还是安全良好的。有人似乎松了一口气,窃喜:“多亏我国金融业务没有参与到世界金融市场中去!”“幸好我国金融改革步伐还不够快!”我不认同这类看法,我认为在世界各国货币林立的国际环境中,只要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地位,我国就应该继续推动我国的金融改革,就可以灵活机动地把金融业务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中去。本文想对以下四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主权币种的重要性

    何谓主权币种?就是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以后,某种货币,它和任何国家的货币兑换只有互相对照、比较、浮动的关系,而不是只与某一货币挂钩、固定联系、共进共退。这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货币种类,主权货币。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又有十三亿人口,我国的人民币毫无疑问应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货币币种。要达此目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时,能根据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按照市场机制向政府提出独立的、专业性的政策性建议。其任务有三:第一、满足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第二、防止通货膨胀;第三、依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这种主权币种,并不否定它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现代化、国际化。如英国加入欧盟,但拒绝使用欧元,它的英磅至今仍是一种独立币种,且有相当的信誉。再如,上世纪法国的法郎,就有鲜明的独立性,法国在六十年代大胆实行其独立货币的特殊政策,兑换美国大量的储备黄金。长期放弃币种独立主权地位的,好像只有香港、某些产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自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直到2005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固定联系汇率。2005年,我们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汇改,这才是我国金融业对原有固定联系汇率制度的一点突破。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人民币乃国之重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币发行、使用的主动性、灵活性必须掌握在国家自己的手中。当然,今后主权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让渡某些权益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但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自暴自弃,必须在无数次的国内外商业交易中去体现。

    1982年初,耀邦同志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曾就我国对外经济关系问题发表过一次谈话。说到了“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来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在这个讲话中,他还提到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输入和外汇的问题。(见《红旗》1982年第8期)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同志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故事》中提到,耀邦同志1985年前后曾在一份关于外汇储备的文件上批示:“不要像老地主那样,有钱不会用,挖个坑埋起来。”当时国家有五百多亿美元外汇储备,黄毅诚认为:“这个批示,可以理解为他(指胡耀邦)希望能很好地把这笔钱用起来,也可以理解为外汇储备过多了。”黄毅诚说:“我当时还给水利电力部一亿美元,用于购买备件和水泵风机等设备。”(见黄毅诚《我的故事》第178页)这就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既善于赚取外汇,又敢于使用外汇的一段佳话。

    现在由于国际货币汇率的起伏不定及混乱现象,黄金价格剧烈飙升,现在不少国家及个人大量购买黄金。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我国应该保有一定的比例和数量。在上面提到的那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耀邦同志还对阿曼的新老苏丹作过对比。老苏丹把盈余的大量美元购买了黄金,新苏丹却把大量的美元投资于企业、矿山、基础建设。到底哪个方法好呢?耀邦同志倾向于后者,赞扬新苏丹的明智做法。我认为这也是阿拉伯国家善用美元外汇的一种表现。(上)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