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董永亮 易珺:试析胡耀邦的“群众观”

发布时间:2012-10-24 22:06 作者:董永亮 易珺 浏览:67次

【摘要】 胡耀邦具有内涵丰富、泽被久远的“群众观”。本文试从主要渊源、基本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胡耀邦的“群众观”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胡耀邦;群众观

曾庆红在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胡耀邦同志在长达 60 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呕心沥血、奋斗不息,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 1 )

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革故鼎新的辉煌时期。胡耀邦在这一时期成为富有变革精神、民主思想、性格魅力的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所成就的种种事业,都以解放人、关怀人和造福人为鲜明特征,并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2 )胡耀邦具有内涵丰富、泽被久远的“群众观”。今天,挖掘并探究胡耀邦的“群众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继续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胡耀邦“群众观”的主要渊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 )任何伟大人物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宠儿”,其思想观念也是专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

首先,湖湘文化是胡耀邦“群众观”孕育的历史基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个人抑或群体,其世界观的孕育总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湖湘文化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氤氲相继,但其“独立根性”的精髓,经世致用的传统却得以薪火相传。重民思想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宗旨要义。其中,尤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宽以养民”的理念对胡耀邦影响最大,( 4 )为其“群众观”的孕育提供了思想养料。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胡耀邦“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胡耀邦终生笃信马克思主义。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卡尔·马克思逝世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作报告时强调,“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向马克思请教,学习他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5 )

第三,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是胡耀邦“群众观”发展的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家宝。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6 )邓小平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7 )作为一个长期主持青年工作的领导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胡耀邦有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二、胡耀邦“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的基本观点和观念。胡耀邦的“群众观”,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价值目标,以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

首先,胡耀邦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在这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内涵延伸至“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8 )胡耀邦认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力量。( 9 )很显然,人民群众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

其次,胡耀邦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目标。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是从政治上“解放人”。随着推翻三座大山,全国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则是“漠视人”。在这场浩劫中,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权利遭到极大漠视。“红小鬼”出身的胡耀邦终其一生对人民的忠诚从来没有改变,“解放人民”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 10 )即使在遭受严重迫害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然不计个人荣辱,苦苦思索“如何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这个大题目。( 11 )他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希望能改变这个国家不正常的“运动整人”的政治逻辑,尊重常识,从人出发,尊重人,关怀人,重视和有效发挥人的潜能,让中国回归正常。( 12 )

胡耀邦将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作价值标准。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13 )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14 )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胡耀邦巧妙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又反过来让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获得成功实践的价值。这正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广大群众都团结到党的周围,通过党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通过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15 )

三、胡耀邦“群众观”的实现路径

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探析胡耀邦“群众观”的实现路径。

第一,胡耀邦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胡耀邦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许多方面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新时期,胡耀邦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问需于民”。他坚决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指出:“我们的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我们的主张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手拉手,肩并肩,一起飞上天。”( 16 )

胡耀邦始终注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力。”( 17 )胡耀邦曾经多次引用列宁的名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他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如邓小平后来总结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18 )

胡耀邦重视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主张从社会风气、思想认识、政策措施等方面入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19 )

第二,胡耀邦始终坚持注重调查研究同密切联系群众相统一。还在团中央工作时,胡耀邦就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青年工作理论观点,如教育青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到青年中去,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发现青年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并以此引导、教育广大青年。他特别指出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又要自传,把公转和自传结合起来”,“不要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 20 )

在地方工作中,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浮夸,关心群众,扎实工作,推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耀邦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他强调,“凡是一切不实之词,凡是一切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由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胡耀邦在处理党和国家重要事务的同时,亲自阅处了大量人民群众的来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胡耀邦十分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事业。他曾长途跋涉,深入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调查访问,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深情回忆了 1986 年胡耀邦到贵州兴义考察调研的情形:“他(胡耀邦)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21 )

今天,挖掘并探究胡耀邦的“群众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继续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顺应民心不懈怠,坚持改善民生不折腾,这正是我们重温胡耀邦“群众观”的意义之所在。

注释:

( 1 )曾庆红:《在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 年 11 月 19 日。

( 2 )( 4 )( 11 )张黎群等:《胡耀邦传(上卷)》( 1915 — 1976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年,第 1 、 2 、 417 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112 页。

( 5 )( 16 )胡耀邦:《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人民日报, 1983 年 3 月 14 日。

( 6 )( 13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1031 、 1094 — 1095 页。

( 7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17 页。

( 8 )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81 年 10 月 10 日。

( 9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日报, 1982 年 9 月 12 日。

( 10 )李景田:《胡耀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经历》,《求是》, 2005 年第 23 期。

( 12 )《改革八贤之胡耀邦:让中国回归“常识”》,南方周末, 2008 年 12 月 18 日。

( 1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第 194 页。

( 15 )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81 年 7 月 2 日。

(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865 页。

( 18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382 页。

( 19 )《胡耀邦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人民日报, 1989 年 4 月 22 日。

( 20 )周强:《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中国青年报, 2005 年 11 月 20 日。

( 21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人民日报, 2010 年 4 月 15 日。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