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王斌:胡耀邦新时期党内民主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2-09-25 00:36 作者:王斌 浏览:72次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任总书记,胡耀邦一直致力于党内民主建设。他不仅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科学思路,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内民主思想。

所谓党内民主,根据党章和相关规定,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胡耀邦视党内民主为党的生命,认为“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首先是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构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确实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 [1]P270 。他对党内民主的重视,源于他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需要。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与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密不可分,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建立一套完备的党内民主制度,才能促使党内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 另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是党内民主的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达成,又可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向纵深推进。文革结束后,党内政治生活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仍很不正常,多年来极“左”路线造成的党内思想禁锢仍然严重束缚着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思想 ; “以言定罪”、“按思想划阶级”等现象继续存在于党内。很多人不敢讲话,怕挨整,解放思想势在必行。经历十年浩劫的胡耀邦深刻体会到了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党中央的政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终于导致十年内乱。” [1]P270 为了使实事求是、敢于讲话的作风重回党内,他提出了“四不主义”方针,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党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党内优良作风又重新恢复起来。

其次,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发扬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固有属性,是其先进性的内在规定性。整个党是按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党的这种质的规定性表明,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如果不发展党内民主或者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的先进性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丧失,党组织就会陷于瓦解。因此,党内民主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一种内在的运行机制,有无健康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发展的程度如何,是评判工人阶级政党是否先进、能否始终坚持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准。文革结束后,为了重塑党的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胡耀邦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把集体领导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他在访问南斯拉夫时曾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是集体的领导,我只是在集体领导中起我个人应起的作用和应该尽的责任。” [2] 为了将党内民主制度落到实处,胡耀邦要求强化党内监督制度。他认为“防止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由人民的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要求“各级党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注意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包括下级机关的监督” [3]P432-433 。

再次,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统一性、互动性和关联性。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党内民主问题,就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 反之,如果党本身不能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发展党内民主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民主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通过发展民主来扩大政治参与,是提高党的自身活力并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胡耀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他强调用党内民主来带动社会主义民主。他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人民内部,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历来行之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恢复和发扬这种作风,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经过一个时间,使我国人民人人都学会使用这个武器,正确运用这个武器。” [4]P963 基于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胡耀邦努力追求一种民主的政治生活目标,他多次援引毛泽东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P414

胡耀邦不仅认识到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目标和任务,而且找到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1. 把反对封建思想残余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专制程度之深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专制统治史,没有任何民主可言,封建传统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党对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长期性估计不足,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胜利就很快转入了社会主义革命,致使这个任务没有彻底完成。正是这一缺陷使得封建专制思想残余在党内生活中不时出现,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家长制作风,即以个人领导取代集体领导的集权制作风,这给党内政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文革”就是最好的例证。胡耀邦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反对封建思想残余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任务。他认为:“由于长期缺乏民主,容不得不同意见,加上‘四人帮’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高压手段,使党内普遍形成一种奴化思想意识的结果。我们党由于没有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有相当一段时期,不能充分尊重不同意见,不能保护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在奴隶社会中,大多数人是‘奴隶’,极少数是‘奴隶主’,也有少数‘奴才’。过去到现在,这种奴化思想都是有的,程度不同而已。” [5] “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 [3]P431 在他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伙、男尊女卑等,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 [3]P425 他要求“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6]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也一直关注民主建设问题。指出:“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这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七十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 [7] 胡耀邦极力强调反封建思想残余的重要性,为党内民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把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环节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能够健康、自主发展的各类社会主体,都是享有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权利的主体。党亦如此。列宁针对党员权利的行使问题曾经说过:“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 [8] 即党内的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由此可见,党员是党的主人,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这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内民主是不存在的。按照党内民主的要求,党员的民主权利就是全体党员平等地参与管理党内一切事务的权利,包括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党的决策的讨论权、表决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倡议权、批评权等等。胡耀邦高度重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是严重违反党纪的。” [3]P426 他认为:“发扬党内民主,首先要允许党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P424 他曾说:“鸦雀无声,是走向灭亡的前奏曲,七嘴八舌人气旺,民族复兴有望。” [9] 针对有人对他讲话随意的议论,胡耀邦解释道:“我就是想造成这么一种让人说话轻松的空气。不要让人不敢讲话,人人自危,诚惶诚恐,怕一句话说错有麻烦。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说话可以随便一点。说话随便了,气氛轻松了,每一个人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提不同看法。不要什么你都是对的,你一讲话,别人就不能怀疑,不能反驳。我们的人要都是这样,弄不好就会带来灾难的。这样的教训不少了。” [10] 由此可见,胡耀邦将保障党员言论自由看作实现党内民主的先决条件。

3. 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民主集中制里,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而坚持集体领导,则是贯彻民主集中制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胡耀邦认为:“我们党必须由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德才兼备的领袖们实行集体领导,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凡属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委的集体讨论,做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党委的决定,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各级党委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4]P869 他身体力行,一贯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把自己当作党组织中普通的一员。他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当选为党中央主席之后,便表示:“我个人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一下子提高多少,我自己知道,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胡耀邦。” [11] 胡耀邦这一番话,绝不是做政治姿态,而是内心世界的表白。他说到做到,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党员的本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职位提升了,就盛气凌人,搞一言堂,搞家长制。五年总书记任内,胡耀邦自觉维护党委权威,坚持民主集中制。他主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起草就是例子。当时,党内出现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不要提的激烈争论,有的坚持取消这种提法,同时,很多老同志却坚决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最后胡耀邦本着顾大局,求团结的愿望,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前提下,于 1986 年 9 月 19 日主持了《精神文明建设决议 ( 征求意见稿 ) 》的讨论,形成《简要说明》一文。在《简要说明》中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确实仍然存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想。这次文件保留这个提法,有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我们全党在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矛盾方面,已经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保留这个提法,不会导致过火斗争,带来危险。” [12] 同时,他又充分尊重少数人的意见,给他们以表达意见的机会。

胡耀邦党内民主建设思想,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开辟了光辉道路。据田纪云同志回忆:“在中央工作的人包括不少老同志,都认为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是中国共产党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13] 不仅如此,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乃至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 上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 270.

[2] 新华社 . 胡耀邦总书记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不结盟运动、中苏关系等问题 [J]. 新华月报, 1983(5) : 166-167.

[3] 中央文献研究室 .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 432-433.

[4] 中央文献研究室 .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 963.

[5] 胡耀邦 . 有两件事难以原谅自己 [J]. 文史博览, 2004(4) : 42-43.

[6] 中共中央 .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N]. 人民日报, 1986-09-29 .

[7] 胡应南、纪鸿朋 . 胡耀邦改革开放思想初探 [M]. 香港:昆鹏出版有限公司, 2005 : 188.

[8] 列宁 . 列宁全集:第 1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 191-192.

[9] 杜润生 . 深切的怀念 [J]. 炎黄春秋, 2005(11) : 14.

[10] 元元 . 日常生活中的胡耀邦 [N]. 文汇读书周报, 2005-10-07 (4).

[11] 胡启立 . 我心中的胡耀邦 [J]. 党史文苑, 2006(1) : 52-56.

[12] 郝怀明 . 耀邦指导我们起草中央文件 [J]. 炎黄春秋, 2005(11) : 11-12.

[13] 田纪云 . 胡耀邦是共产党人的良心 [J]. 炎黄春秋, 2005(11) : 14.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