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对中国青年的关爱情怀

发布时间:2013-09-30 18:42 作者:柴娟 浏览:123次

【摘 要】 在长期的接触青年和从事青年工作的实践中,胡耀邦对青年们始终是有着一种关爱的情结和感情蕴于其中的。他重视学习,知识,强调教育和引导青年;他关心青年们的情况和利益,对他们宽容理解,并特别指出过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关键词】 胡耀邦;青年;关爱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89-01

胡耀邦一生有20多年是在从事青年工作,曾长期担任青年工作的领导人。在长期的接触青年和从事青年工作的实践中,他对青年始终是有着一种关爱的情结和感情蕴于其中的。在他的心目中,青年是未来,他们有如初升的太阳,总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他对青年殷殷关切,始终寄望于他们能将自己的青春活力献给祖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业绩。他始终信赖青年,对青年的事业充满了热情。他曾满腔热忱地指出,“青年一代总会强过我们”,“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未来主宰者”。在他逝世后,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共青城——这个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向往所在,更是他本人对青年寄予巨大关怀和热切期望的最佳写照。

胡耀邦重视学习,知识,强调教育和引导青年。青年团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写过,“学习是中国青年特别突出的任务,中国青年在一系列伟大的斗争中学习如何打倒敌人,学习如何进行各项社会改革,为建设祖国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历史证明他们是学习得不坏的。”在祖国发展的新时期,“中国青年要能够名符其实地站在祖国建设的前列,必须懂得建设不能只指靠勇敢和热情,还要指靠更多的知识。”在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胡耀邦曾指出,青年是比较纯洁的,是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但由于青年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着不同社会阶级的影响,就难免带有了不同社会阶级思想的烙印。社会上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政治观点,习惯势力,也必然要继续对青年有所影响。故而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他们进行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帮助他们彻底改造思想,解放他们的精神和个性,帮助他们打开智慧之窗。胡耀邦还重视引导青年们参加科学实验,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他提出团的组织要满腔热忱地关心青年的业余学习,要广泛培养青年钻研科学技术的兴趣,使青年在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胡耀邦关心青年们的情况和利益,并特别指出过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他强调,青年团在工作时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必须根据青年的特点,适应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来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年身心的活动。在不违反集体利益的原则下,应该承认和重视青年的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应该想办法加以满足。他提出,“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又要自转,把公转和自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又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他还强调,要经常深入青年、深入基层,找青年座谈,了解青年的意见和要求,“不要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这样,青年工作才能符合青年愿望,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胡耀邦对待青年们是宽容与理解的。他曾说过“对于共青团外的广大青年,只许采取团结的办法,不许采取宗派主义的办法。对于思想上工作上表现进步的青年,当然应该团结他们;对于落后的青年,不管他们思想、工作、家庭出身如何,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团结的态度。要将全国青年,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家庭出身,一齐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奋斗。”胡耀邦相信中国的青年是愿意继承和发扬整个人民斗争的革命传统的,且大部分的青年在各个岗位上都表现了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其中还有许多特别突出的优秀人物。即使是一部分比较热衷于享受而害怕困难的青年,在受到真正打中要害的政治教育以后,也是容易进步的。他要求青年团做青年群众的兄弟和朋友。在同团外青年合作共事时,不应有包办代替、排斥别人的作风,要学会从反对的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和有益的东西,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对于青年中间有些人对社会主义有抵触情绪,有时发表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议论,甚至作出一些错误的事情。胡耀邦也给以宽容理解并要求善加引导。他指出“对待他们不应该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更不能够把他们的错误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行为混淆起来。有些议论在一方面是错误的,在另一方面却还包含某些正确的因素。至于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同某些流行的说法不大一样的议论,就更不应该当作错误的东西来反对了。对于一些青年的错误言论,要仔细分析它的其主客观原因,研究怎样才能最合理地、最有效地说服他们。”

尽管耀邦同志已然离去多年,然而他对中国青年的关爱情怀,今昔追忆仍然仿佛如临眼前,让我们青年一代倍感温暖。现如今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耀邦同志对广大青年的深情厚望,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重任,使我们在建设祖国的前行中获得激励,更具力量。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