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德:胡耀邦改播雅天池为共青湖
播雅天池,原名奥稽大水田堰,清代称播雅天池,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据乾隆年间“万世永赖”碑文记载:唐乾符三年 ( 公元 876 年 ) ,杨端率兵“击南诏”入据播州,子孙世袭其地。播州疆域“上齐乌江,下至重庆,左抵合江、泸州,右齐湖广柳杨石柱”。州内所属钱粮,永为杨姓供费。以故命修四十八庄,此系太平一庄,方圆九里七分。东堤长 50 米,高 15 米,灌溉太平庄大水田坝 6000 多亩良田,历代耕耘垦殖,成为林茂粮丰的膏腴之地,这座古代水库已有 1000 多年历史,是研究黔北农业和水利发展史极其重要的文物古迹。
千百年中,沿岸泥沙入湖,淤积壅塞,湖床变浅,水面逐渐缩小,至清代,水深不足 2 米。解放初,天池水面已缩至 400 亩左右,为保护这处历史文物,扩大湖区蓄水容量, 1955 年,政府拨款维修扩建,受益的龙坑、八里两乡男女青年,投工投劳,历时三年,工程水面增至 640 亩,库容达 130 万立方米.水深 5 米,水质洁净透明,取得良好的灌溉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天池旧貌换新颜。 1958 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前来视察,为表彰在天池扩建中卓有贡献的一代青年,建议改名为“共青湖”,以纪念青年的奋战精神。
播雅天池,景色俱佳,明清时即有“郡之西湖”的美誉。西南巨儒莫友芝发出:“众山环苍池,九里蓄清境,呀然峥嵘间,趣与江湖水”的赞叹。清代,满湖莲荷,夏日游人如织。而今湖水平阔浩淼、云映波光,水碧如蓝,画船轻轻,棹歌呼应,树林阴翳,群芳展秀,十里苍松翠柏,层林尽染,游人往来不绝。稻花千里,水村山郭,酒旗帘风。成为省级风景游览胜地。迎来五湖四海之宾,宾客对播雅天池美景赞不绝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遵义,在 1958 年,邓小平同志到天池参观, 1992 年,江泽民总书记也到天池参观游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播雅天池旅游业,正迎接西部大开发,展翅腾飞。
2000 年 5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