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胡耀邦为何称赞张治中的独立人格
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陸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末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隘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将会越来越多。我的理解可能是表象的.近日读了《张治中回忆录》,让我想起父亲耀邦同志在“文革”期间对
张冶中先生曾是国民党政府重要的军政核心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他认为,“三民主义”的最后阶段是世界大同,这与共产主义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他在国民党中一贯坚持亲苏联亲共的态度。他效忠国民党政府。自然也忠诚于蒋介石先生,但这种忠诚不同于站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立场上的忠诚,他反对内战,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力求国内民族和睦、国家统一,有着和平、民主建国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又是国民党当权派中的一个异类,他身上的矛盾造成了他在政治上的独立人格。
我军一位戎马半生的高级将领曾说过这么一段内心独自:“登上1927年以后的政治舞台的反动人物还有另一个特点,即压根就反动是没有的,老一辈的参加过辛亥革命,余者也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对日抗战”,“在国民党军中既是抗日英雄,又是反共先锋,是不乏其人的”。这种判断是我军将领文化高素质、政治高水平的绝佳表现。但张治中先生不在其列,他的个人品德、历史作用.要超出他的同僚许多许多。
我父亲耀邦同志对张治中先生是非常敬仰的。“文革”中,父亲被要求写无数检查,写检查当然要给自己上纲上线.要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还要痛揭自己的上级领导,甚至编造材料。在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中,我听到父亲几次提到共产党内的吴玉章和国民党中的张治中,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第一次听到父亲讲张治中解放后从不骂蒋介石,也是在“文革”期间。父亲的秘书刘崇文和李锐的回忆文章,也证明了我的记忆。所谓的独立人格,就是一般人做人的基本条件--阳光、坦荡、心中如一。作为政治人物、公众人物、就要不隐瞒自己的立场、观点,没有私敌,爱惜自己的历史,顺利时不会目空一切,遭打击时也不会丑化自己.同时也不会妖魔化对手。人格是对人的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更不必说超俗拔群的独立人格了。所以“文革”中,父亲可以坦诚承认自己工作中有方向性、路线性的错误,但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至于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那些“黑帮分子”的帽子,父亲认为这简直是对整个共产党、共产党人的污辱。张治中不骂
毛泽东的独立人格也堪为世界一绝。有独立人格的人向民主方面发展,则重视人才;向专制方面发展。则摧残人才。所以,毛泽东非常赏识
有鉴于此,父亲主张要写张先生的戏,称他是位政治家。试想.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张先生就不能成为国民党中的异类,也就不能成为共产党的诤友,父亲在“文革”中自然也不会想到他。我认为,张治中先生的独立人格这一无形资产,对父亲在“文革”中尽管承认自己的若干错误但又不丑化自己的历史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