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能全:重新看到了希望
——胡耀邦与系列“百家争鸣”座谈会
一
1975年,是言路闭锁、思想僵化、国家深陷危机的年代。
是年,在邓小平临危受命进行全面整顿之际,胡耀邦受命整顿科学院。
从
一周前的
另找时间开会座谈。
三天后(
在那个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一抓就灵的年月,用“百家争鸣”这个名称,体现了胡耀邦进行全面整顿的胆识.是他政治智慧的运用。“百家争鸣”曾经是毛泽东主席提倡的,用它组织座谈会一定程度可避免政治风险,又能让科技人员打消顾虑,广开言路。
至于钱三强,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迫害很突出的党员科学家。从1966年6月起之后的九年多,除了接受批斗,他连平等出席会议的“待遇”都未曾享有过,时下虽已宣布解放、恢复组织生活,但尚未正式结论(1977年10月二机部才补作结论);他回到科学院既不是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又无其他职务头衔。此时此刻,胡耀邦把组织主持“百家争鸣”座谈会的任务交付给钱三强,实际上是他纠正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示范。难怪年逾花甲的钱三强接受任务后,顿时百感交集,忍不住泪流满面,几近泣不成声。
二
根据胡耀邦的指示,钱三强于
接着,
这样的座谈会,多年没有开过,大家既渴望又陌生,难免有些顾虑。因此,每次座谈会开始时,主持人钱三强都要先传达华国锋
钱三强讲道:“胡耀邦同志决定召开这样的座谈会,就是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工作做好。耀邦同志说,科学院召开的一些座谈会,国务院很重视,如有一次会议谈找富矿的问题,谷牧同志看了这次会议的简报很注意,很快召开各有关部门的会议,立即行动,采取了措施。”又说:“华副总理在上次座谈会上要大家不要拘束,采取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提出意见。”
在
该怎样搞好,靠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提。有人说过去提了没有用处。过去时机没有到,不过还是有一些用处,现在时机到了,应该积极提供意见,供领导上参考。”
出席座谈会的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在胡耀邦等讲话精神的鼓励和他到科学院工作后的新气象的感受下,都消除了顾虑,重新树立起信心,都敞开心扉发了言;而且听不到发泄个人遭遇的怨愤,听到的是为科研工作长期停顿而焦虑,是对现行政策的迷惑,是希望改变现状的积极进言。大家殷殷陈情,言辞切切。现根据座谈会记录摘引部分发言于后,以助了解当时科技工作者对胡耀邦整顿科学院的热切期盼。
三
科研不能喧宾夺主。理论研究不能被忽视
数学家吴文俊在
(2)周总理指示,科学院要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往高里提,很重要,但很少在比较广泛的范围传达讨论。所谓往高里提,据我体会,就是往理论上提,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科学院应该重视理论工作,也是不言而喻的,但过去很怕提
到理论工作。
(3)教育方面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提法,对学生的培养要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只强调学死的知识有很大的进步。还可以补充一点,除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提一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数学方面,提出问题过去多是从书本、外国来的,部是多少年留下来的。我们的工作应该主要不是从书本、洋人那儿来,要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实践基础上提出问题。数学要发展,不能老提一百多年前的问题,主要问题来源不能局限于此。总要自己提问题,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生物化学家邹承鲁发言说:“今后二十五年要在若干领域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我感到很受鼓舞,也感到很着急。党中央对科学院的指示是明确的,但很受干扰,周总理对科学院的指示没有贯彻,还有人说对总理的指示要重新理解。特别是近几年科学院比以前抓得更差一些,原因不在下面,还是在上面。”
暖人心的政策很重要
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在
主持人钱三强插话说:“最近听到汇报传达,中央领导说绝大多
数人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这些话一年前还不能讲,现在能讲出来,说明新领导正在贯彻。我听了和两年前心情也不一样了。”
学术问题不能动不动扣帽子.上纲上线
大气物理学家周秀骥(
计算机专家高庆狮(
们提出搞巨型机,搞百万次的,以后要搞三百万次的、七百万次的,还要搞千万次、亿次的,有人说等着吧,两年后就要批你们。……出版社征稿,约我们写文章,他们说是知识私有;发表文章,就说是向无产阶级要资本。争名夺利;一讲学科,就说是脱离实际。”
不做工作.没有一支队伍,争鸣“争”不起来
天文学家王绶琯在
遗传学家胡含说:“‘百家争鸣’方针很重要,怎么贯彻? 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研究。把学术问题简单化不行,影响学术争鸣。现在学术上不活跃,这跟研究不够有关,也跟界限不清产生顾虑有关。”
地理学家黄秉维说:“如果在理论上搞不清,没有争论的论据,也‘争’不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没有积极性,有人搞理论有顾虑,所以很多人不讲话。很多工作处于无人过问状态,过去的有些工作不系统,后来又一下子取消了。我们自己的资料少,知道别人的也少。所以先要发挥积极性,然后才是争鸣的问题。……研究所现在年轻人少,又无来源。现在的任务总是变,年年从ABC开始,今年搞这样,明年搞那样,没法培养对本行熟悉的人,也就没法提高。……现在好多事情是为搞而搞,匆匆忙忙搞,如下放科研单位,说是为了发挥两个积极性,结果两个积极性都没有发挥。”
以上引录的和限于篇幅更多未能引录的发言,强烈地迸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对现状的忧虑,对纠“左”的期盼。
四
当第十次(
面临困境的胡耀邦,没有顾虑个人遭遇,没有失去信心,没有忘记对科学院的整顿责任,他要钱三强把开过的“百家争鸣”座谈会总结一下,实事求是整理出一个材料,这就是后来被诬为“没有出笼就夭折了的毒草”一一《关于“百家争鸣”问题》。
钱三强主持起草的《关于“百家争鸣”问题》,是一份准备向上反映情况的综合报告,所用材料都出白于座谈会上的发言并经过核实的事实,观点都是经过一再推敲,抹平了棱角的,但毕竟是逆时势之作。如报告开头写道:“一个时期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毛主席倡导的‘百家争鸣,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学术气氛相当淡薄。从哲学方面批判外国科学家唯心主义和反动学术观点文章有一些,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则很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很不利。学术争鸣没有很好开展,不少科学工作者‘不敢鸣’‘不愿鸣’‘不能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关键在于领导。”
接着,报告以事实为依据列举了“不敢鸣”“不愿鸣”“不能鸣”的原因。
“不敢鸣”,讲了两条原因,一是“近些年来,科技部门的领导人很少提倡和鼓励‘百家争鸣’,有些人还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处理科技问题,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对正确的意见乱加批评,使科技人员不敢轻易发表意见”。二是“有些政策界限不清,使科学工作者有很大顾虑,主要是怕说了不同见解被认为是政治问题”。
报告说,“不愿鸣”是因为“在一部分科学工作者中,还存在着学术垄断、宗派主义、门户之见、文人相轻等错误思想作风,因而在学术争论中表现出意气用事,互相攻击.有些人怕参加讨论伤感情,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不愿发表意见”。
关于“不能鸣”,报告写道:“‘百家争鸣’要以研究工作为基础,许多学术问题的讨论,往往在理论研究领域中层开,而我国许多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近年才陆续恢复和发展,理论工作还相当薄弱。因此,有些人想‘鸣’也一时‘鸣’不起来。此外,学术讨论会很少举行,学术刊物不足,对开展‘百家争鸣’也有一定影响。”
报告最后引用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并强调:“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自然辩证法,分析批判各种不同学派、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要通过长期辛勤的科学实践,作坚忍不拔的努力,以求逐步形成和创立我国自己的学派。”
对于那个时候的钱三强来说,他能接受任务主持起草这样一份报告,不单需要热情,更需要勇气。他的热情和勇气,来自他内心感受到的希望。他感受到邓小平复出后“报纸上许多提法不同了”,他感受到科学院在胡耀邦主持工作短短几个月发生的可喜变化,正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