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祥: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
――我的回忆
在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到来之际,我很自然地回忆起当年在他指导下办《理论动态》的峥嵘岁月。本文将当年的有关情况记载下来,作为我对他的缅怀和怀念。我的回忆是依据自己的日记、笔记和掌握的有关材料,是精准的回忆。
(一)耀邦同志宣布要办一个刊物
耀邦同志于1977年3月到中央党校上班。他采取召开整风会议的方式,解决中央党校的“文革”遗留问题,为复校作准备。
参加中央党校党的骨干分子整风会议的共70人,来自三个方面,当时的领导班子成员,“文革”以前由党中央任命的处室以上领导干部,全校25个党支部各选一个代表。本人在文史教研室,被选为代表参加这个会议。
整风会议于
整风会议全体会议开到十一点,留下一些人,就在第一教室的一角,耀邦同志主持开会,我数了一下,共十个人。耀邦同志讲了教学计划,编教材等问题后说,最后一个问题,好几个礼拜脑子里酝酿这个问题。我们党校内部简报和刊物是否搞三个东西,一是中央党校简报,二是一个校刊,第三个,搞一个理论动态性的东西。很简单,有这么两页就够了,最多不超过三页,发给我们自己看,也可以发给中央同志,华主席、叶副主席,政治局同志,也可考虑发给各部委和省市委,给他们参考。名义,教育长领导下的教务办公室,教务办公室选编,两天,不超过三天一期,最好两天一期,字还可以考虑大一点,简短明了,叫《理论动态》也可以,《理论探讨文选》也可以,《理论动向选编》、《理论战线要闻》,没想清楚。先搞几个人,有人提出孟凡、沈宝祥同志,还要几个人,先搭一个班子。这时,我才知道,为什么要我参加这个会,原来是要我参与办这个刊物。以后,耀邦同志将这个班子称之为理论动态组,从这时起,我就成为这个理论动态组的一员。耀邦同志说,我已经有些题目了,【秘书陈维仁:至少有三四期了】要有三五期才能付印,不然到时候就没有早饭米下锅了。创刊的二个月内,篇篇我都要定稿,至少我负责参加搞二个月再说。今天题目不议了,后天上午到我那里开会。
最后,耀邦同志说:
“总而言之,我们自己造一个环境,自己压迫自己”。
“我注意的是,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我们党还可能走弯路。主席在修改宪法的讲话中,就是搞科学态度。”
这两句话,一个说的是精神状态,就是要自觉地艰苦奋斗,一个说的是思想路线,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这两句的深意。
耀邦同志要创办这样一个刊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主持中央党校整风会议揭批“四人帮”时,从全局思考这一场艰巨复杂的斗争。
最后,耀邦同志说,写批判的东西不容易,要加紧看书,掌握资料。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耀邦同志召开的第一次理论动态组会议。
(二)《理论动态》的创刊
我们艰难地在撰写供《理论动态》用的文稿,又一再向耀邦同志反映,感到一个星期出二期实在有困难。
耀邦同志希望《理论动态》尽早创刊,尽管已经有了几篇文稿,但他感到,还没有一篇可以作为创刊第1期用的文章。
这时,中央党校复校工作面临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辅导学员学好刚刚出版发行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搞起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当时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写进了九大、十大修改通过的党章。
耀邦同志对《理论动态》第1期的文章作了较高的评价。他说:“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一九七七年七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七七年七月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我把这篇文章送小平同志看了,小平同志表示完全同意。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第一次接触。”(吴江《十年的路》第22页)
耀邦同志认为,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是从否定“继续革命”这个口号开始的。《理论动态》发表《“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是“第一个行动”,而且,这篇文章是他同邓小平在理论问题上的“第一次接触”,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者说耀邦同志对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
这里还要讲一个情况。《理论动态》第1期发行后的几天,我和孟凡同志(当时他的职务是校刊编辑室副主任)二人在办公室(主楼西侧靠东北面的一个大房间),电话铃响了,孟凡拿起话筒听了后很高兴地对我说,是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说小平同志看了《理论动态》第1期,基本同意文章提出的问题。《理论动态》第1期的文章得到小平同志的肯定,当时我们俩都很兴奋。孟凡同志在1978年1月将这件事写进了他给校委的“汇报提纲”(“邓副主席亲自看过动态第一期,基本同意提出的问题”)。这里顺便说一句,像吴江这样作出突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是应当得到充分肯定的,这里有个公平正义问题。
《理论动态》第1期发行到校内一些同志后,立即就有了反映。我
(三)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章
《理论动态》创办后,按照耀邦同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的思路,依照他出的题目,撰写文章,也选用一些文章,连续发表。下面抄录一些文章的题目,以见一般。
《“四人帮”关于民主派问题的谬论必须深入批判》(第5期);
《按劳分配是否必然产生资产阶级分子问题的探讨》(第6期);
《马列主义的反潮流原则不容篡改》(第8期);
《理论工作必须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第9期);
《要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第10期);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利润的几个问题》(第18期);
《列宁关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第19期);
《“肃流毒”与“反派性”》(第20期);
《切实扫除形式主义》(第26期);
《揭穿“四人帮”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原理的篡改》(第29期);
《文风和认识路线》(第31期);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第33期);
《农村集市贸易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吗?》(第36期);
《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第41期);
《社会主义银行的储蓄利息是剥削吗?》(第45期);
《认真肃清“四人帮”的流毒》(第48期);
《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第55期);
《驳斥“四人帮”诋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反动谬论》(第58期);
以上列举的18篇文章,是在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前。这些文章,现在看来,很肤浅,但在当时,这些文章都是纠正十年“文革”中(甚至以前)思想理论路线政策上的“左”的混乱,针对性很强,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反响也大。
耀邦同志在一次理论动态组会议上高兴地说:现在我碰到熟人就是两句话,一句是,你当组织部长,大快人心,一句是,《理论动态》办得好。他说,我们这一家还是有影响的,我们不恐慌了。
(四)《理论动态》得到华国锋的
重视和表扬
1977年12月,耀邦同志给理论动态组出了一个题目:《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在
华国锋同志的这些话至少说明,34期《理论动态》他都看了;这34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问题,他都是肯定的。
华国锋同志对《理论动态》的表扬,使我们倍受鼓舞。耀邦同志也很高兴,他在理论动态组会上说,华主席反复讲,对党校很满意,学习满意,风气满意,其中之一是《理论动态》,我们要好好搞好。
(五)我们可以当“特约评论员”嘛
《人民日报》的同志对《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也很赞赏,他们要求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大约是12月29或30日,我到耀邦同志办公的53号楼去,一进门就是秘书陈维仁的办公桌,面对西墙,稍右同样面对西墙,也是一张办公桌,耀邦同志坐在那里埋头看材料。我进门刚讲话,老陈桌上的电话铃就响了,他接电话后对我说,《人民日报》来问,《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发表时怎样署名。我转身对耀邦同志说,《人民日报》来问,这篇文章发表时怎样署名?耀邦同志抬起头来想了一下说,他们报纸发社论,写评论,有些问题,大家都可以评论嘛,报纸要依靠大家办嘛,我们也可以参加评论嘛,我们可以当特约评论员嘛!我们一听“特约评论员”这个名称,都感到很好。陈维仁立即给《人民日报》的同志打电话说,耀邦同志的意见是用特约评论员的署名。放下电话后,陈维仁说,《人民日报》的同志也认为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很好。这就是“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的由来。
当时,在首都新闻界,都知道,特约评论员的署名是同胡耀邦相联系的。在开始一段,所谓特约评论员,就是胡耀邦创办的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的文章和胡耀邦创办的中央组织部《组工通讯》的文章。以后,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才逐步用开。
(六)耀邦同志审阅定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理论动态》发表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影响最大的文章,就是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首先提出用实践标准检验总结“文化大革命”。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吴江同志组织的班子撰写了学习文件,提出“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吴江决定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让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研究组组长孙长江撰写文章。耀邦同志审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拍板定稿,并批准在《理论动态》刊登后,以特约评论员署名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胡耀邦同志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发动者,吴江同志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稿,耀邦同志审阅了两次。第二次审阅,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后定稿,本人有幸是身历者。
(七)最早的争论
耀邦同志在一开始就规定,在《理论动态》刊登的文章,不论作者是谁,都要经过理论动态组的讨论,才能送他审阅。
下午,我们走进耀邦家的客厅时,我发现沙发上已经坐了二个人,一个就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大家坐定后,耀邦同志说,先请绩伟同志介绍情况。胡绩伟详细讲了昨天晚上吴冷西打给他的电话内容。吴的电话说,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错误,理论上是错误的,是要“砍旗”,政治上问题更大,很坏很坏。我听了以后,很感意外,虽然我们估计到这篇文章发表后,会遭到责难,但没有估计到责难来得这样快,这样猛,更没有估计到给这篇文章扣的帽子这样大!
听了胡绩伟的介绍,大家很感意外,也很气愤,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批驳。
耀邦同志既气愤又有点激动地说,我跟他老人家干革命几十年,怎么会反对他!把学术争论、理论争论一下上升到政治上,斯大林的时期是这样,我们党十几年来也是这样。耀邦同志提出,要从真理越辩越明谈起,阐明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他说,必须写一篇文章,把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道理讲透一点。吴江同志表示,要写文章进行批驳。
邓小平同志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叫做“争论”。这次理论动态组会议,就是最早的争论。
(八)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肯定和表扬了《理论动态》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时,阻力和压力都很大。在这关键时期,邓小平一方面告诫某些人不要设禁区,下禁令,另一方面,对胡耀邦表示支持。
邓小平同志在这关键时刻对耀邦同志的谈话,是至关重要的,不但是对理论动态和耀邦同志的有力支持,而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有力支持。耀邦同志说,我这下可以大胆些了。
(九)耀邦同志指导我撰写文章
《理论动态》是一个独特的刊物,又是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刊物,从我来说,很不适应,尤其是为《理论动态》撰写文章,开始时真有点犯难,写得很苦。耀邦同志耐心地指导我,具体地帮助我,使我较快地适应了这项工作。
我承担的第一篇文稿是《怎样把辅导毛选五卷学习搞得好一点》。撰写这篇文章,是
《理论动态》刊登本人撰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四人帮”关于民主派问题的谬论必须深入批判》。刊登在《理论动态》第5期(
有两篇文章,耀邦同志为我写了提纲。一篇是,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文章,耀邦同志看了我写的初稿的后,给我定了题,写了一个修改的提纲。
关于反对形式主义的文章。在一次会上,耀邦提出,老沈,你写一篇反对形式主义的文章。我写出了一个初稿送他审阅,他阅看后就给我写了一个三页纸的提纲。这篇题为《切实扫除形式主义》的文章,刊登在《理论动态》第26期(
耀邦同志对我,真是手把手地教啊!
在耀邦同志的教育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理论动态组同志的进步都比较快。从我自己来说,有些文章也得到耀邦同志的肯定,以下是耀邦同志在我撰写的一些文稿上写的批语。
耀邦同志看了
我们同耀邦同志的接触,包括理论动态组会议,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议论写文章。我发现,耀邦同志很善于写文章。
对于如何写理论和评论文章,耀邦同志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比如:
“要敢于接触实际”。
“文章一定要接触实际问题,这是我对《理论动态》的基本要求。”
“不要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写文章的根本方法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
“写东西不要从概念到具体的东西,而要从具体东西上升到概念,再就是眉目要清楚”。
“写批判的东西要庄重,不要尖酸刻薄,冷嘲热讽”。
文章要“精雕细刻”。
“一篇文章总要有点提神的东西。”
“反对假,大,空,套,长”。
耀邦同志对于文章的题目(包括题目的文字表述),如何破题,如何布局,如何结尾等,都很讲究。
(十)耀邦同志对《理论动态》的评价
《理论动态》办得怎么样?这是耀邦同志从一开始就关注的问题。他在理论动态组会议上多次估量这个刊物。
到1978年5月初,《理论动态》已经办了九个多月,出了近60期,发表了多篇有份量的拨乱反正文章,特别是,“特约评论员”文章引人注目,很有影响。在
在
耀邦同志几次讲,在首都,《理论动态》也是一家。
(十一)耀邦同志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听耀邦同志讲话,同他一起议论问题,看他修改的文稿,他同我的谈话,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都是很好的学习。
在办《理论动态》的过程中,耀邦同志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政治上,在为人处事等方面,他经常教育指点我们。
他一开始就讲,我们自己造一个环境,自己压迫自己。他反复讲这句话,要求我们自觉地艰苦奋斗。
办《理论动态》这个刊物,就是搞拨乱反正。耀邦同志一再给我们讲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他说,拨乱反正,就是扭转乾坤,就是把整个国家、民族的车轮重新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他指出,把我们的国家扭转乾坤,这将考验许多人。大家要好自为之。
他提出,在拨乱反正中,《理论动态》的同志要当个思想的前卫,我们要当前卫战士。我们《理论动态》的参加者就以这个为标准。我是不是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前卫的战士。要用这种精神办好我们的刊物。这种品质,这种精神状态,每天想这个东西,每天用这个东西来激励自己。
他一再对我们提出,在自己心中,要把人民放在最高地位。
我在大学读过研究生。我的感觉是,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的四年,好像是又读了一次研究生,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写作上、待人处事上,都学到了很多。耀邦同志是我的良师。
(十二)耀邦同志召开的最后一次理论动态组会议
《理论动态》五天出一期,风雨无阻,大部分重要的文稿要我们自己撰写,工作很紧张。我们白天黑夜地干,往往星期日也要干(那时是六天工作制)。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耀邦同志说的“自己压迫自己”的滋味。
另一方面,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又感觉到很温馨。
耀邦同志的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有声有色。每次理论动态组会议,我都感觉是一次享受。
耀邦同志对《理论动态》这个刊物,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在筹办《理论动态》时,耀邦同志对我们说,头两个月,每篇文章我亲自审阅,搞两个月你们自己就可以搞了。随着《理论动态》越办越好,影响日益扩大,耀邦同志对这个刊物也放不下手了。有一次,他在同我们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说,我死后,要写上一笔,生前办过《理论动态》。
我们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刊,理论动态组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小集体,真可以说是“共命运”!我们为取得的成功而高兴,也为没有米下锅而犯愁;我们一起为受到最高领导人的表扬而兴奋不已,也一起挨冷枪,受无端指责。
1980年,特别是1981年,耀邦同志已经很难再过问《理论动态》了,但他并没有忘记《理论动态》这个刊物,没有忘记理论动态组的人。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共中央主席。他已经处在日理万机的状态。
会议结束,我们正准备走出会议室时,耀邦同志又走过来对我们说,《理论动态》要坚定不移地办下去,按原来的方针,希望大家努力工作,把这个小刊物办好。这是他最后一次对我们的郑重嘱咐,语重心长!
耀邦同志给我的印象是,心系人民,忧党忧国,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思想敏锐,襟怀坦诚,平易近人。
我深深地怀念耀邦同志!
(原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