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雷:大哉耀邦
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百年诞辰,中央在组织隆重纪念他。
纪念耀邦是令人振奋的。这不仅因为他曾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有着革命和光荣的一生,卓越的政治品格令人怀念崇敬;更因为,通过纪念他、学习他、继承他,在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充分和清醒认识的同时,也会在推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大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百年诞辰,中央在组织隆重纪念他。
纪念耀邦是令人振奋的。这不仅因为他曾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有着革命和光荣的一生,卓越的政治品格令人怀念崇敬;更因为,通过纪念他、学习他、继承他,在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充分和清醒认识的同时,也会在推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大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耀邦有着非凡的政治勇气。
这勇气体现在他对陈旧政治思想和历史错误的决然打破,不掩饰、不回护。
1976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文革也仅仅是形式上的结束,当时两个“凡是”(笔者注:“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思想控制着一切。陈云说,从粉碎“四人帮”到第二年3月,仍然“大有杀气”。仍被闷在家里“以观后效”的邓小平更直截了当地对人说,“两个凡是”不科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耀邦则说,这哪是人心为上,还是乱箭穿心嘛。
不打破这种局面,平反重大的冤假错案根本无望;要打破这种局面,非有大勇气者不可。
这时,是耀邦顶住巨大的压力,在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政治家支持下,组织了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亲自组织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历史性雄文,这篇文章历时7个多月,先后修改10次,最后由耀邦审阅定稿。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也为平反冤假错案扫清了道路。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沉闷的中国思想理论界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那么,引爆者就是胡耀邦。而“凡是”派认为这是“反对毛主席”,是“砍旗”,用围攻来压制这场民主讨论。耀邦毫不妥协,又组织发表了《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等重要文章,把讨论引向深入。这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成为中国人民彻底抛弃政治迷信,彻底打破教条框框,彻底解放民主思想,从此走向改革之路的号角、先声。
耀邦非凡的政治勇气,还在于他主持了对历史上冤假错案的最大规模甄别平反。针对这些冤假错案的根源,耀邦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是我们还缺乏民主,搞家长式统治。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法治,所以许多冤假错案得不到纠正和昭雪。积重难返,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深重的民族灾难。
耀邦曾掰着指头给人们算过账:“反右派”和“反右倾”反掉过多少万人;大跃进中的“拔白旗”和“七千人大会”之后的“四清”运动,又伤害了多少万人;举国上下大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冤案迭起,哀怨声遍野。每一次运动都说:“坏人只占百分之五左右”,但不断地整来整去,多少个百分之五加在一起,天下还剩下多少好人?对平反冤假错案,耀邦无私无畏地提出:“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特别强调:“1977年12月,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部长。中组部和各级党组织,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和批的,都要改正过来。这就在实际工作中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破除了以前的左倾办案思想和办案方法,使这项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
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30余件,全国共平反纠正约300余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余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全国经法律手续错判误判的“反革命”案件共17.5万件、18.4万人全部得到平反或纠正,给200多万个“走资派”平反,给55万多个右派分子摘了帽子,给440万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摘了帽,给70多万工商业者恢复了“劳动者”的平等身份,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桎梏的一次重大实践,是在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一次实事求是的示范,为三中全会破除了路障,为三中全会后的历史新时期开了先河。
大智耀邦
耀邦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
这智慧体现在他对中国政治未来的廓清和开拓。在不少人认为他政治上太“天真”甚或不懂政治的同时,他勾画着逐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政治图景,那就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民主精神和民主实践。
耀邦有一句名言:“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 这句话是胡耀邦民主思想的最根本体现。在“拨乱反正”后还没有3年,左的气氛还很浓厚的时候,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的小组会上,耀邦曾经很激动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最大的自由……”在此之前,在他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时,
1980年代初,在中国的第一个开放试点——蛇口,它的负责人袁庚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政治体制相配套,决定在蛇口搞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
在耀邦主持下,1980年代的中共中央文件中写进了推进民主政治的目标。
“体制改革”、“ 公民意识”、“宪法原则”、“ 学术自由”,多么闪亮的一些字眼,而把“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视为全人类的精神遗产,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并将其写入执政党的正式文件,这更是耀邦对于中国思想解放和政治现代化的一大贡献。
时光流转,从耀邦辞世算起,匆匆已近30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有悲有喜,有波折和起伏,但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改革开放的大势未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先后推出《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中国改革的总目标,现代化、法治化的方向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而对于深化改革的决心和立场,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讲,“决不能放空炮,而是要真枪真刀干”。大势昭昭,大潮滔滔,我们仍然深信,中国必将会在自由、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改革没有回头路,开放不能杀回马枪,在改革逐渐深入,故而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发尖锐和突出的时候,我们纪念耀邦,纪念他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无疑将在看清时代大势、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改革方向等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