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是衡量我们工作做得对不对的重要标准
发动群众自己干,领导者的责任是什么呢?胡耀邦说:就是指导。一是指方向,二是技术指导,三是在品种、资金上给点扶持,只要拿过去农田基建投资1%的经费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就够了。像这样搞上三五年,就搞出味道了。他提出,过去农民不知道怎么搞多种经营,除种地以外,只会肩挑小贩;只有富农这个阶级比较熟悉。如今地、县、乡(公社)三级党委要有一个班子来研究,天天钻。胡耀邦说,还要重视加工工业。河北的同志说,蜂蜜、核桃、芝麻、花生过剩,就是因为没有搞起加工工业来。搞农副产品,要有个战略思想:只有靠加工,才不赔本,才能赚钱,才符合农民和城市居民的需要。粮、菜、水果也好,猪、牛、羊也好,增加收入的一个根本出路就是搞粗加工。加工后内销,供应城市居民,也供应农民。过去走的路,是一条“收购——又原封不动地返销”的路,非赔钱不行。今后要走另一条路,“收购——加工——销售”,这样才能发展。搞简单的粗加工,就可以不赔钱,运输也方便了。杏仁一砸,也是简单加工嘛;把红薯干加工成酒,把高粱变成白酒或变成高粱饴,都能增加收入。总之,把农产品收回来,经过简单加工或者中度加工,再到大城市进行深加工,一部分出口,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这样,才能越来越富,既可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胡耀邦着重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几十年来形成了许多不科学的老框框、老套套,不破的话经济上不去。这几年主要破了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东西,经济工作方面还有许多老框框没有破。他要求大家注重实际,调查研究,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领导广大人民努力奋斗,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和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干部思想觉悟高低、工作优劣和有没有本事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胡耀邦多次说道:“翻两番”和四个现代化是现今最大的政治,有利还是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乃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最重要的标准。国家富强不起来,人民富裕不起来,一切无从谈起。
这一年,河北全省一百四十个县普遍开展了“致富大讨论”,各级干部纷纷下到各村各户,同群众一道商量致富办法。大家打开思路,寻找门路,定出切实具体的增收致富计划,一个村一个村地落实,一户一户地落实。有些基层干部、转业军人、能工巧匠、专业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热心帮助困难户的行动,更是促进了干群关系和邻里团结。胡耀邦这年4次到河北农村去调查,也同基层干部和农民反复研究增百致富的可能性,落实具体方案,帮助解决困难。农民说,共产党的干部同我们还是心连着心啊!经过一年的上下努力,全省140个县中有61个县人均增收百元以上,保定地区22个县有20个县达到了人均增收百元的目标。
1985年1月初,保定地区22个县及保定地市委的负责人应邀来到北京,向胡耀邦和中央书记处汇报了增百致富的实际做法和经验。胡耀邦十分高兴,赞扬这样大面积地和大幅度地增长是很有意义的,将会增强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能力,更会增强人们翻番的信心,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指出,通过增百致富活动,使得广大农村工作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志悟到只有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富裕,才是衡量自己工作做得对做得好的最主要的标准;同时在工作方法上,也一改过去向上叫困难、向下发号令那一套,到下面去找好经验、好办法,找群众、找能人去商量,把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他鼓励保定的同志继续前进,并赞许新的一年再来一个人均增收百元的计划是有雄心壮志的积极计划。他还指出,大家只要尽了心努了力,万一实现不了也不要有压力、背包袱,上面的同志也不要见怪,更不要打棍子,要造成我们党里和衷共济的风气。
增百致富活动,在云南、贵州等地也陆续开展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云南省1984年有23个县人均增收百元以上,其中宾川县人均增收138元。胡耀邦1986年2月在贵州调查考察时说,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第一个收获是把干部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把风气搞好了,这是长期起作用的东西。至于增高了一百还是没增一百,这是第二位的。做好这件事,走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都来了。这比上面下命令、规定指标好得多。赞成你们继续发展增百致富大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是群众性的诸葛亮会议。要连续搞几年,把我们基层干部的作风端正到因地制宜、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上来。同时他告诫干部:第一不搞强迫命令,第二不搞弄虚作假,第三不搞挖老本来凑数。要说明一条:致富增百不是死目标。如果到年底一查,有几个县虽然也增长了,但没有增百,也不要紧,同样应当肯定人家的成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