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夫:以消费促生产的富民模式
——三谈胡耀邦富民思想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生存,就要生产,要生产,就有分配、流通(交换)和消费。其中,消费需求是生产及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胡耀邦以消费促生产的富民模式,由此而生。
(一)生产的基础是消费需求
1976年,胡耀邦在与来访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说,我特别注意到“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这个论述。后来在中共十二大文件起草小组,胡耀邦着重谈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他特别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生产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性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3)……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
在引用了马克思经典论述后,胡耀邦指出,学习马克思的这些话,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就要多从发展生产方面来打主意、想办法,而不要只从压缩消费方面打主意,这是一个根本方针。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激发亿万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对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问题不理解,那么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不清楚,还要犯错误。
胡耀邦坚决反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建设的模式,即高积累,加重群众的负担,或者高借贷,压缩群众的消费,强制发展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他认为我们应该搞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模式来,以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推动重工业生产的发展,不是先有第一部类后有第二部类,而是第二部类反过来促进第一部类也向前增长。人民的需要和增长总是走在前头的,总的讲消费和生产还是相互促进。
经济学界对消费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和讨论政治经济学对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商品可供量与居民货币购买力平衡等问题时,从不同侧面涉及到了消费问题。期间,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在《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新建设》1963年第1期)一文中,集中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或者说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消费基金的数量和物质构成;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关系;工人和农民消费水平的对比关系;消费的结构和消费的方式等问题。50年代中期,在对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讨论中,明确了人民的生活消费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针对我国国民经济1959-1961年发生的严重困难,60年代上半期,较多地讨论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但形成了重重、轻轻和轻农的畸形经济结构。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协调,用于积累的部分中,生产性积累和生活性积累的比例也不协调,人们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经济学界由此再度重视消费问题的研究,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文章和著作。代表作有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刘方棫教授的《消费经济学概论》。
作为始终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领导人,胡耀邦紧紧抓住消费问题不放,试图从消费问题入手,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长期存在的积累的比重过高,重工业生产的比例偏大,在计划经济指导下,企业都是为完成计划指标而生产,忽视质量而盲目追求超产,忽视社会和人民需要等问题。他认为,20多年来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一是没有真正集中主要精力搞经济;二是方针不对头,没有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三是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那种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不仅形成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供求脱节,仓库大量积压,市场供应紧缺,对于全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宝贵的建设时间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他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民的消费需求,提出要辩证地看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重视轻工业生产,多为社会和人民生产需要的消费品,适当提倡和推动人民群众提高消费水平,以消费促进生产。
1984年,是胡耀邦谈论消费问题最多的一年。从
(二)消费的基础是人民富裕
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毫无疑问对生产,乃至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反映最终需求,对生产和经济增长具有导向和拉动作用。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符合人民富裕和幸福发展的思路。
胡耀邦从“消费”开始谈起。当了解到我国城乡个人储蓄累计有570亿元时,他说:按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积累资金,另一部分是消费资金。积累资金即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盖房子(特别是农民),还有一些由个人积存起来,作为储藏手段起着社会保险的作用。我们的储蓄,能否把这些储藏的资金,即利用人民的存款,把它变为可以增值的资金?我们对储蓄处理适当,可以促进生产,否则,也会妨碍生产。要看到储蓄这种两重性。如果群众的收入过多地集中到储蓄方面,那么我们生产出来的消费品,销路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有可能卖不出去。这样就会造成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不利于发展生产。
胡耀邦把拉动内需、重视消费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联系起来,他强调的以消费刺激生产,就是主张通过发展现代生产力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解决人民富裕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商品(市场)经济,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富裕起来,人民富裕又是消费的基础,反复以往,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胡耀邦紧紧抓住消费问题不放,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消费入手,刺激生产,也促生了民间经济活力的迸发。在农村,为了让8亿农民富起来,从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到
在城镇,让“包”字进城,扩大工商业企业生产和销售自主权,鼓励青年自谋生路、自主创业。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既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城镇居民,尤其是返城知青的就业难题,又增加了城镇居民的经常性收入。胡德平认为,胡耀邦30多年前准确预判了就业难题。1979年是全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洪峰年,人流滚滚,怨气难平,西双版纳农场知青下跪请愿,群体卧轨,7万人罢工事件,震惊了中南海。当年5月29日,胡耀邦在听取宣传口和政法口的工作汇报时,触及到知青返城问题,他立即和全国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指出:“要下决心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有几百万青年要就业,今后每年要增300万,到1985年要2000万......现在700万,再过几年2000万待业人员怎么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有企业不如集体企业(即民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大,并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倡导生活方式现代化与人们的消费方式因互联网而改变
1977年11月,胡耀邦提出:“现代化是一场革命。生活习惯也要改变。”后来又说:“生活方式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胡耀邦从那时起就已开始倡导人民生活现代化了。他把生活方式现代化,作为人民富裕的一种基本内涵来表述。
胡耀邦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胡耀邦鼓励消费,倡导生活方式现代化,同时也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浪费。经济学家认为,适度消费以及消费与浪费是有界限的。一般说来,适度消费是指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的状况和产品的丰富程度相适应的消费。适度消费的主要标志,是消费的增长建立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而不是离开和超过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而盲目增长。消费与浪费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的“消费合理性”。所谓浪费,即对人力、物力、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属于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而消费则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人们在合理安排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提高消费水平,与不顾自己的支付能力搞铺张浪费,是完全不同的。胡耀邦坚决反对的正是不合乎生产力水平和豪华奢侈的高消费。他曾对1980年代初全国全年公款宴请竟达到200亿元痛心疾首,更是厌恶和反对那些浪费资源,盲目投资,不计成本,不惜民力,没有效益,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认为过分地刺激消费或提倡高消费是错误的,我们不提“高消费”的口号;但是要适当地注意刺激人民的消费,引导人民正确、合理的消费,使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有销路。他认为这不是说要吃光用光,不是说不要艰苦奋斗精神了,但是过分地采取节衣缩食的办法,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合适?值得研究。
从提出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到如今30多年过去了,估计连胡耀邦也未曾想到,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规模效应和颠覆性创新,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点。互联网+餐饮: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享美食;互联网+交通:居家外出还可以约车而行;互联网+购物:足不出户,琳琅满目的商品要应有尽有;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人们开始形成新的金融消费和生活习惯……当年,曾有人批评胡耀邦,强调刺激消费,促进生产,把消费放在生产前面,因而过分强调增加消费,不赞成提勤俭节约的口号等等。如今已几乎没人说扩大消费是资产阶级思想了,也没人批评“奇装异服”了。人们普遍接受了“扩大内需”这样的词语。
互联网还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拓展了人际交流空间,缩短了交流的距离;提高了交流的频率;打破了以往社会交往中对人们身份背景的限制。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网上买卖商品,只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环节。电子商务涉及的技术商业模式有B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释放了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对于扩大消费、促进流通、引导生产、吸纳就业以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