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从严治党思想述要
一、强烈的忧党意识:“党执政以后危险性在哪里?在于搞不好会蜕化变质。”
胡耀邦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逐步进入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层。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胡耀邦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他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会后不久,他担任中央中央秘书长、中央宣传部部长。1980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会恢复设立中共中央书记处,他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1980年11月至12月,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九次会议,会议决定:向十一届六中全会建议,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前,暂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的工作。[2]599从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起至十二大,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并同时担任总书记。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决定对中央组织制度做一个重要改变,即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副主席。[3]211随后,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央组织制度做了重要改变后的总书记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87年1月。
这期间,特别是十一届五中全会后,胡耀邦就从严治党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谈话,强烈的忧患意识贯穿其中。
党有可能会蜕化变质,毛泽东本来早有论断,但其论断是建立在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上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从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胡耀邦在讲话中继续提出党搞不好会蜕化变质的问题,真是振聋发聩。然而,胡耀邦与毛泽东立论的理论基础不同。他提出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与夺取政权前的“革命党”的重大区别问题。胡耀邦严肃地指出,“党执政后不能够命令群众,不能把自己变成旧社会那样的统治者,那样的统治阶级。社会主义可以蜕化为社会帝国主义,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说得通的。墨索里尼,开始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以后成为社会法西斯。中国也有,林彪、‘四人帮’要把社会主义变成社会法西斯主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2]570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党蜕化变质,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认真地改善党的领导。否则,“不改善党的领导,就不能坚持党的领导。”
三天之后的
以上这些为胡耀邦所忧心忡忡的现实问题及其理论思考,就是胡耀邦从严治党思想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前提及其缘由。
二、坚定的兴党信念:“我们的党一定能够以更高大的形象出现在十亿人民当中。”
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的创伤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多个领域出现的多种不正之风,胡耀邦满怀忧党之心,但他却始终对党的形象的改善、事业的发展充满必胜信念。
由此可见,胡耀邦兴党的必胜信念根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根源于他对人民意志和人民愿望的认识和把握。
正因为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耀邦一直在殚精竭虑地谋划和组织领导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的党的建设。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提交十二大审议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982年9月,他在十二大报告中公开揭露了党的一些阴暗面,但同时也豪迈地指出:“我们党是坚强的,我们拥有足够的健康力量同这些阴暗面作不调和的斗争,并且相信必定能够在这一斗争中取得胜利。”[4]47他号召:“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动员起来,为维护党纪进行坚决的斗争。”[4]42他宣布:从一九八三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为此,胡耀邦亲自主持制定了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86年初,胡耀邦在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的重要讲话,要求中央机关“以自己高尚的精神面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做全国的表率。”[5]633胡耀邦强调,这是中央机关不辜负党和人民希望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这次会议俗称“八千人大会”。会议结束两个月后的一天,胡耀邦在中南海散步时,掷地有声地对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说:“贪贿腐败、以权谋私能否制止,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狠地抓。” “宁可一家哭,不可一路哭。”“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6]
三、从严治党:“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动员起来,为维护党纪进行坚决的斗争”
从胡耀邦提出和领导实施的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看,可以说,他构建出了一个系统的从严治党方略。这个方略里,包括从严治党的原则和要求,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制度管党。制度管党是从严治党的关键。胡耀邦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严肃和完善党规党纪的重要性,认为党内出现一批违法乱纪分子,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与党规党纪不健全和执行不严有关。若想杜绝这些现象,就要“从我们党和国家的制度上想办法,使党和国家的制度没有漏洞,减少漏洞,尽可能堵塞漏洞。从我们党来说,这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最根本性的问题。”[7]494有鉴于此,胡耀邦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党规。
第二,必须全面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胡耀邦主持制定并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提出,1983年下半年起开始的全党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决定》强调,“纯洁组织,就是按照党章规定,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来,开除出党。”[4]339《决定》阐述的整党任务和要求,集中体现了胡耀邦全面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的思想。为了搞好这次整党,胡耀邦亲自担任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整党过程中,他对全国整党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他特别要求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根据整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陆续发布各种补充规定,并及时通报整党中的重要情况、问题和经验,以保证中央整党决定的贯彻落实。
第三,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党性、党规、党法教育。胡耀邦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经常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认真地、扎扎实实地在全党进行党性、党规、党法的教育。”[5]253-25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广大党员懂得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严守党规党纪。他说:要宣传党内展现出优良作风的典型,宣传知错就改的案例,也要配合改革开放的大势宣传移风易俗的新事;纪委不仅要严肃查处各种违反党纪的案件,还要加强对全党的党纪党风的教育,并要与党的其他部门和报社、电台等共同配合;党性、党规、党法教育不是一阵风,要搞一场“思想教育的持久战”[5]255。在他看来,党员干部热爱学习也是党性的要求。他尖锐地批评一些高级干部,说他们“当了这么高的领导干部,什么书也不翻,白天划圈圈,晚上看电视,这也行啊?”“一个地委书记,一个省委书记,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都没有,那就连开步走的资格都没有。”[8]
第四,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他说: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主要还是要靠发动广大党员,发动人民群众,经常监督我们,切实恢复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5]255他把人民群众对党风的关心上升到了责任与权利的层次,提出“不论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不论老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权利,有责任关心我们的党风。”[5]252他认为,党风不正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脱离群众,胡耀邦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思想严重以及某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直截了当地指出:“领导干部,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独断专行,搞官僚主义,就要坚决撤下来,不让他再当官,否则不能得民心。”[7]729
第五,必须与各方面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干部制度问题上,胡耀邦提出,“下个决心,把国家机构、政府机构、党的机构、群众团体的机构精简下来”[5]377,因为“我们要克服官僚主义,不破除这个臃肿的机构就办不到”[5]376;在统战问题上,他提出,“我们的统战部门,一定不要有衙门作风,而要把统战部门办成党外朋友之家。”[5]344
此外,他还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要求,强调对上级不能够阿谀奉承,对自己的工作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该尊重群众的意见。等等。
从严治党,胡耀邦信念坚强,义无反顾。但是,他在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大业和党的建设的时候,总是要求全党要坚决地避免犯“左”的错误,不蹈“左”的历史覆辙。他反复讲:端正党风,从严治党,绝不能搞“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左”的东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真理,服从事实,是共产党人的品格。
四、结语
胡耀邦的从严治党思想立意高远,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表明,胡耀邦作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的从严治党思想是他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高度肯定了胡耀邦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其重要的理论观点,并号召全党学习胡耀邦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习近平总书记说:“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生,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1]无疑,胡耀邦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就在这“彪炳史册的贡献”之中!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11ZD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胡启立. 《我心中的耀邦》[N].《中国青年报》,
[7] 盛平.《胡耀邦思想年谱》[M].香港:香港泰德时代出版有限公司.
[8] 沈宝祥.《胡耀邦同我们谈读书》[J].《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