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胡耀邦的早期职务变迁
——从红小鬼到军委组织部长
战争年代,胡耀邦从一个普通士兵逐级成长,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是担任较高职务的军队政工将领。这一步步是怎样走上来的?本文作者进行了梳理。
1.14岁离乡参加革命的普通一兵
1930年10月,胡耀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湖南浏阳,进入江西莲花县的时候,不到15周岁生日,还在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小鬼〞。当时的身份是青年团员。
他来到设在莲花县的“湘东南行委”(其地域包括湖南浏阳县)报到,安排在儿童局工作,没有具体职务,大体上是“跑龙套”的,属勤务人员。
两个多月后的1931年2月,湘东南行委撤销,成立中共湘东南特别执行委员会,简称“湘东南特委”,胡耀邦的工作被明确为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这不是领导职务,而是刻写蜡版、抄文件的抄写员,也做宣传工作。
2.少年胡耀邦、谭启龙被怀疑是AB团
1931年7月,湘东南特委并入湘赣临时省委(当年10月成立了省委),胡耀邦接替胡选善,担任湘赣省儿童总局书记,工作仍和过去一样,是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件的普通文员。但与此前相比,承担的工作看来是更多了。
1931年11月,少共湘赣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组成了新的少共湘赣临时省委,易心平任书记。少共机关随湘赣省委机关设在永新县北门附近的萧家祠堂,15岁的胡耀邦来到这里担任书记。当时担任永新县少共纵队队长的谭启龙就在那里认识了胡耀邦,此后“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他还教我学习文化知识,我们相处得很好,亲如兄弟。”(《谭启龙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6页。)
1932年3月,少共湘赣省委召开第2次委员扩大会议,这时,少共中央局派冯文彬作为巡视员从瑞金来到湘赣苏区,主持改选新的少共湘赣省委,谭启龙、胡耀邦等人当选为少共湘赣省委的执行委员。
这或许是胡耀邦向干部队伍迈进了一步。但算不上正式的“进阶”,如果是有所提升的话,是不是可以看做相当于“排”级的基层小干部也未可知。
就在这年冬天,湘赣苏区扑杀“AB团”的肃反运动开始了。以浏阳籍指战员为多的湘东南独立师内也抓起了“AB团”,大批指战员被错杀。
这场冤案延续了很长时间,1931至1933年在南方几个红色根据地此起彼伏,持续影响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浏阳来的胡耀邦受到“揭发”指控,连同谭启龙也被包括进去。
这场错案的平反善后是在“文革”后进行的。半个世纪以后的1987年,浏阳籍的817位被错杀者先后得到平反,追认革命烈士。
胡耀邦和谭启龙幸运的是,来到湘赣的冯文彬不相信对这两个少年的指控,还发现胡耀邦能写能编很能干,有组织能力。他决心施以援救,把胡耀邦和谭启龙调到中央苏区瑞金继续审查,如无问题则在中央苏区安排工作。
冯文彬带着他们于1933年1月1日来到瑞金。
3.胡耀邦当上少共中央秘书长
既然到了瑞金,在地域上和湘赣那边闹起来的抓“AB团”远了许多,冯文彬既然认为胡耀邦、谭启龙这样15、16岁刚踏进青年时代的少共小干部不会是“AB团”,所以一到瑞金,将他们都安排作“巡视员”去基层县视察儿童团工作。
1933年2月,胡耀邦刚到福建清流县,少共中央局派出骑兵通信员把他唤回瑞金,而且看管起来。原来,湘赣省委和湘赣省政治保卫局发电苏区中央局继续告发说,又得到了新的“口供”,指认胡耀邦、谭启龙可能是“AB团”成员。
少共中央局并不当真认为胡耀邦、谭启龙是AB团,看管松懈。
一天晚上,胡耀邦鼓起勇气跑出看管屋子,敲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少共中央局书记顾作霖的门,将自己14岁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倾诉出来。
顾作霖听了很受感动,相信胡耀邦所述是实情,他不会是什么“AB团”,决定停止对胡耀邦的追查。
1933年6月,原湘赣省委负责人王首道到中央苏区工作,解释了省委的一些争议问题,包括介绍了胡耀邦的情况。中央局由此完全解除了对胡耀邦的怀疑。
1933年8月,胡耀邦调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这是带有青年统一战线性质的对外组织名称,实际职务可能与少共中央局宣传部相关,是其中的职能部门。
9月,胡耀邦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从这一次任职来看,连同“转党”,胡耀邦晋升了一级,具有干部任职特征。
1933年10月,少共中央局机关刊物《时刻准备着》在瑞金创刊,将满18岁的胡耀邦任总编辑。
不久,中央红军开始第五次“反围剿”。军事需求迫切,少共中央秘书长张爱萍于1934年4、5间去了红军学校军事班学习(长征前到红三军团第12团任政委),胡耀邦接任秘书长。这次任职,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联合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卷上卷第168页予以记载,胡耀邦明确地进入了干部序列。
张闻天夫人刘英在自述中佐证了胡耀邦在1934年的任职,她晚年回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少共)中央局的干部中张爱萍(少先队总队长)已经先到部队去了,胡耀邦(秘书长)、赖大超(儿童团书记),还有几个年轻同志都在跟红军一起突围的名单上面,我立即通知他们做好准备。”(《刘英自述》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5章《长征:难忘的369天》)
4.胡耀邦在长征中的职务变化
刘英的职务高于胡耀邦。她于1933年6月从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来到瑞金,最初安排到无线电大队担任“营政委”,未就职而去了少共中央局,一开始也任巡视员,于1934年1月担任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是胡耀邦的领导。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党政机关,包括后勤部、卫生部等编作“红章纵队”,这时的刘英应是团级干部,配备一匹马,一位警卫员。
这两项是胡耀邦没有的,他到“红章纵队”中的中央工作团担任党总支书记,可以看作营级职务。他在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序列中被编入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应视为看作干部要尽力保存。
中央红军离开宁都出发后第三天,进入湖南郴州舂陵江流域,胡耀邦患了疟疾,整整折腾了他一个来月。身为干部,重病可以调用担架抬着行军。到当年11月底突破湘江的恶战之前,胡耀邦基本痊愈,可以迈动两条腿跟上行军队伍了。(熊清泉《江山万里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06页,此事熊清泉也向本文作者当面提及)
长征中胡耀邦的岗位有变动。
1935年2月,红军二占遵义作战期间胡耀邦负重伤,又过了一段担架生活,待到基本复原,“红章纵队”已经撤销,他编入总政地方工作部(也称为民运部),主要负责征兵征粮。红军过草地前再缩编,胡耀邦到红三军团第13团担任党总支书记,这是一次平级调动。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又缩编成为“陕甘支队”,取消了师、团两级单位,第13团番号也取消了。胡耀邦回到“支队”政治部做征粮和收容工作,直到长征抵达陕北。
5.长征到陕北,胡耀邦继续担任团中央秘书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进驻瓦窑堡。11月,中央决定重组共青团中央局(当时还称“少共中央局”),做出如下任命:
少共(共青团)中央局书记 凯丰(后为冯文彬)
中央局成员:
凯丰 冯文彬 关向应 博古 陈昌浩 陆定一 王儒程 黄林义 刘英 胡耀邦 王生平 陈士法 潘志明 高朗山 李瑞山
宣传部长:刘英
组织部长王盛荣(1935.10),年底由刘道生接任(本文作者注)
秘书长:胡耀邦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卷第176页)
经历了长征的胡耀邦又回到曾经的岗位上。这时,他有了第一个警卫员李柱。这应该是胡耀邦职务待遇的提高。他原先是没有警卫员的。以当时的红军干部制度来看,团级职务可配有警卫员。
李柱回忆,他在1935年11月4日拿着介绍信到团中央报到,当时担任团中央组织部长的刘道生委派他为胡耀邦的勤务员,在李柱回忆中,刘道生介绍胡耀邦是“少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根据刘道生回忆录,1935年11月,他由红军第22独立师政治部主任调任少共中央组织部长,这是一个师级职务。他在就职之初安排了李柱去当胡耀邦的勤务员。到了这个月月底,刘道生由毛泽东、周恩来当面授命,离开陕北西去,到仍在长征途中、已走到甘肃东部接近陕北的二方面军去工作,到达后担任六军团政治部主任(见《刘道生回忆录》,海潮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9-60页)。
从这个情况判断,刘道生离开瓦窑堡后,胡耀邦以少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职务代理部长。刘道生走后没有再回到少共中央,新中国成立后,刘道生是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6.1936年1月起,胡耀邦任团中央组织部长
刘英回忆,1936年1月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团的工作,她和胡耀邦列席参加。“胡耀邦是组织部长,我是宣传部长。”《在历史的激流中一一刘英回忆录》,199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03页。
依照刘英回忆所述,这时的胡耀邦和刘英在职务上成为平级。说明胡耀邦接替了刘道生的工作。
刘英还回忆,1936年 “11月初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讨论了团的工作,我大病刚好,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团中央的主要干部冯文彬、胡耀邦等同志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所引用文字同上)这次会议决定将青年团的名称改为“青年救国会”——这是为了将青年团改为全民族性质的抗日救国团体。在陕北的团中央结束了工作,从此不再见“少共中央”的名称。
7.胡耀邦进“抗大”学习,和军师团干部同班
1937年1月,胡耀邦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抗大)第二期一队学习,1月20日开学。该队队长是陈赓,胡耀邦任支部书记。
第二期“抗大”已经扩展到14个队,胡耀邦所在的第二期第1、2两队学员大部分是军、师、团级干部。由于红军在长征不断缩编,很多团职干部曾担任过师级职务。
抗大第二期分为大学部和步兵学校两部分,大学部有14个队;学生数量增加为1362人。
对于第1队和第2队的学员,以目前所知和胡耀邦同期的有:陈赓、罗炳辉、张际春、何长工、周子昆、赖传珠、杨得志、姬鹏飞、曾希圣、康克清、邵式平、陈奇涵、陈克寒 王铮、梁兴初、刘型、姚继鸣、刘转连、王集成、王宗槐、张震、王尚荣、谭友林等,共57人。
这些学员,凡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留在军队的,都授予中将以上军衔。其中陈赓为大将军衔,杨得志、赖传珠、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
长征一路到陕北,红军干部职务变动很大,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更是这样。仍以刘道生为例,他在红军中的最高职务是二方面军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到1937年秋改编成八路军时,他担任120师359旅717团政委,这是改编的需要。解放战争时,他担任了纵队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任职情况与胡耀邦基本相同。
可以确认,进入抗大学习的胡耀邦已经进入团级或副师一级的干部序列。胡耀邦没有在作战部队担任实际指挥职务,从文献资料上没有看到职级记载。但与同期学员作比较可以看到,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胡耀邦入抗大学习半年后,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线急需干部,抗大二期“大学部”立即结束学业,于8月间分配工作。
8.从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到军委组织部长
在第2期学员中,有28人留校工作或继续学习。毛泽东提议,胡耀邦留校担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
这是一次明确的职务提升,从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八路军军职来看,可能相当于副师或副旅级。
1938年4月,胡耀邦离开抗大校总部,前往瓦窑堡担任抗大第4期第一大队(大队长苏振华,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的政治委员。
1939年1月,又经毛泽东提名,胡耀邦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方强不在职,胡耀邦主持工作。到当年底,他担任了军委组织部部长。
这两年中的三次职务晋升,都是毛泽东提名的。胡耀邦由此进入军队高级干部的行列。
(2025年5月23日于北京)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