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陈伯达人民日报“夺权”工作组的构成——进入大劫难的人民日报(1)
本文接钱江:王揖转述陈伯达:“割脑袋也可以”,取代吴冷西的动议提出了——吴冷西与人民日报(31)
1966年5月30日晚上人民日报编委一致通过向中央的报告,请求派人来接替吴冷西主持工作的时候,解放军报正师级记者处处长朱悦鹏,在这天上午就知道自己的新使命了。
1.唐平铸、刘志坚先后交代任务
这天上午,解放军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唐平铸将朱悦鹏和军报通联处处长李久胜叫到办公室,宣布说,给你们一个重要任务,今天下午3点你们到总政刘志坚副主任家里去,由刘副主任当面交代。
唐平铸把话说到这里停住了,不告诉是什么任务?
朱悦鹏、李久胜很奇怪,既然是重要任务,时间又那么紧,又要由总政刘志坚副主任当面交代,猜不透这是什么样的任务?以致朱悦鹏那天的午饭没有吃好,更睡不着午觉。
下午3时,两人准时到达北京东四一条巷子里的四合院——刘志坚家中。刘志坚副主任分管军报,对军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比较熟悉。他要两位坐下来,等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钱抵千来了再谈。
过了一会儿,钱抵千到了。刘志坚立即正式宣布任务:中央决定组织一个工作组去人民日报,由陈伯达任组长,军队派3人参加,地方也派3人参加。你们3人就是军队派去的,要坚决服从陈伯达的领导。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抓宣传、抓版面。明天上午10时,你们去钓鱼台见陈伯达。
这就是交代正式任务了。刘志坚随后还谈了一些当前的全国形势,总体上的意思是,现在报纸宣传很重要,军队在这方面也需要人,中央要军队抽3个同志,所以挑选你们三人去,希望你们能愉快地接受任务,完成任务。
2.李久胜换成尚力科
领受了任务,返回军报驻地平安里三号的路上,李久胜对朱悦鹏说:“工作组去人民日报,全力抓版面抓宣传,我在军报长期做通联工作,对版面不熟悉,恐怕得换个同志去。”
他们在回到报社驻地以后,向副总编辑唐平铸、胡痴做了汇报。李久胜再次谈到他不合适去的理由,说,去人民日报的应该是军报的笔杆子,自己长期做通联工作,算不得军报笔杆子,还是换一个人去更好。
唐平铸、胡痴两人听了,同意李久胜的意见,对朱悦鹏说,军报党委委员就那么几个人,再也抽不出了,你就在副处长、副主编中选一个人吧。
朱悦鹏随即提名记者处副处长和谷岩(故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编剧之一),说他的业务能力强,团结同志好,比较合适。
唐平铸不同意:和谷岩不能去,你这个处长走了,他还要主持记者部的工作,再想一个吧。
朱悦鹏想了想,提议让军事工作宣传处副主编尚力科去。他讲了尚力科的长处,唐平铸、胡痴都同意了,要秘书立刻报告刘志坚副主任。
从唐平铸办公室出来,朱悦鹏想,这么重要的任务,为什么军报总编辑华楠不出来向我们布置呢?我们接受了任务,也应该向总编辑报告一下,于是来到华楠家中,向他报告了。
华楠说,最近身体不好,由他们布置就可以。
后来朱悦鹏才知道,这时候的华楠已接到新的任命为战士出版社社长,只是命令还没有宣布。
3.刘少奇、周恩来向毛泽东请示,派出陈伯达工作组
朱悦鹏领受的任务毕竟是低了一个层面的,前一天,高层领导已对人民日报的命运、包括对吴冷西的命运作出了安排。
鉴于“文革”已经发动,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贴出大字报,以及领袖对吴冷西领导下的人民日报严重不满,在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名单上,没有了最初曾提名列入的吴冷西的名字。
5月29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关于文化大革命情况汇报会,会议地点就在刘少奇家中的会议室。周恩来、邓小平参加,还有一些部门负责人包括总政副主任刘志坚列席。
会议首先议定,由陈伯达率领工作组到人民日报,接管那里的领导。同时决定由李雪峰负责接管北京市委,取代彭真担任第一书记。调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到北京担任第二书记。
新决定是否可行?周恩来亲自到隔壁房间打电话请示在杭州的毛泽东。
打完电话,周恩来回到会场宣布说,两件事已经得到主席同意。(见刘志坚回忆录《风雨征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46页)
周恩来打电话,主要起“确认”的作用,因为刘志坚那边决定派出的3人已经在30日上午开始交待任务了。刘、周、邓很慎重,希望通过文字方式将这一“确认”留存档案。
第二天(5月30日),刘少奇起草了向毛泽东的书面请示信,与周恩来、邓小平联署,请示说:“两个月来,《人民日报》的威信大大下降,对党和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报社编委会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许多人要求中央派工作组去。我们今日开会讨论,拟组织临时工作组,在陈伯达的直接领导下,到报馆掌握报纸的每天版面,同时指导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对外新闻。在京工作组人员拟于5月31日即进报社工作。吴冷西和其他副总编辑的职务暂时不动。报社内部进行整风,学习文件,也可以继续写大字报,一部分态度较好、愿意积极工作的编辑人员,要集中力量维持每日版面。在报纸版面改观后,再进一步解决内部问题。”(《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下卷第638页)
1966年8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联署的这个报告看,陈伯达亦担负对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新闻的“指导”
刘少奇的请示信末附有“临时工作组”在京人员名单,除陈伯达率队外,“临时工作组”成员是:穆欣,《光明日报》总编辑,钱抵千(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朱悦鹏(《解放军报》党委委员、记者处处长)、李久胜(后改《解放军报》党委委员、军事工作宣传处副主编尚力科——本文作者注)、杨丁(《红旗》杂志社国际组编辑)。另从上海抽调2人,名单待定。
毛泽东当天深夜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同意这样做。”(同上下卷638-639页》
这是“文革的大革命”开始后以中央名义派出的唯一“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有些短命,两个月后不怎么提起了。究其原因,可以看到8月初毛泽东贴出大字报,对“派工作组”的做法表示严重不满,进行了严厉批评。在领袖的批评下,进驻大学和中学的“工作组”纷纷撤出,进入了人民日报的工作组立刻放低了身姿,不大使用这个名称,而且通过任命新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来领导运动和工作。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