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兴、储少彬:“他们出名升官,我们出力受苦” ——昔阳前县委主要负责人五年虚报粮食产量两亿七千多万斤
本文导读:
大寨在昔阳县。1967年夏,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担任昔阳革委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1970年秋,昔阳县被宣布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式的县,中央要求“要把大寨经验普遍推开,必须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向全国推广了昔阳县三年建成大寨县的经验”;1975年秋,中央提出“普及大寨县是全党的战斗任务”, “苦战五年,到1980年,要求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建成大寨县”,随后制定了大寨县的六条标准;1977年冬,中央批转普及大寨县工作的汇报提纲,提出“加速发展我国农业,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大寨”;1979年春,杨显东等农业专家公开揭露大寨昔阳问题;1980年7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本文,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山西省委的检查报告,“总结了大寨大队从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变成执行左倾路线典型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省委过去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农业学大寨运动由此终结。本文的发表,是中央开始清算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重要标志。(农政书院编辑部撰)
文章原文:
昔阳前县委主要负责人弄虚作假
五年虚报粮食产量两亿七千多万斤
经过调整的县委纠正这些错误作法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新华社太原7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进兴、储少彬从山西省统计局获悉,昔阳县自1973年到1977年的五年间,共虚报了粮食产量27200多万斤,比这五年实际粮食产量多报了近24%。
6月28日,记者访问了中共昔阳县委,经过人事调整后的县委负责同志证实了以上事实,并介绍了前几年这个县弄虚作假的经过。
1966年以前,昔阳县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一般在9000万斤上下。1966年以来,全县广大干部和社员艰苦奋斗,扩大了约五、六万亩耕地,改造了原有的土地。加上国家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帮助,使昔阳县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超过了25000万斤,1977年又达到了27000多万斤。
但是,当时的昔阳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连年虚报粮食产量。1972年当地大旱,全县人民经过抗旱斗争,取得了农业丰收。1973年,昔阳继续大旱,全县人民奋力抗旱,粮食总产量仍有14000多万斤。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了显示“没有见过的大旱,没有见过的大干”取得“没有见过的大丰收”,主持公社书记会议,定下高调,要大家报产量数字。当时报到19000多万斤了,已经比实际产量多报了5000万斤,但当时的这位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仍不满意,说没有按他的意图虚报产量的同志与他“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县委按这位主要负责同志的主观意志,决定全县当年粮食总产量为23900万斤,虚报了近9000万斤,占当年实际产量的60%以上。从此以后,年年虚报,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还虚报了6000多万斤。由于连年虚报,弄得有些社队增了产却闹粮荒。群众埋怨说:“他们出名升官,我们出力受苦,还得跟着遭饥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前昔阳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继续说假话,只向中央报告1973年虚报了7000多万斤,并由当时主持县委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等人向各公社布置,按照县委决定的历年的虚报数字,更改公社粮食产量帐。
去年年底,昔阳县委经过人事调整后,逐步认识并检查了多年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今年初,在填报山西省统计局颁发的《农业统计历史资料台帐》时,县委与各公社重新核查了历年粮食产量,纠正了1973年到1977年5年浮夸虚报造成的错误数字。昔阳县委的这一行动,受到了全县干部、社员的欢迎。
来源:人民日报1980年7月7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