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海岩等:文化的路,如何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08-12-22 21:36
浏览:101次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文化由禁锢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精英审美走向大众消费的30年。文化的路,如何越走越宽?12月20日下午,在新京报高峰论坛中,主持人元元和当年的“潘晓”之一黄晓菊、庞中华、濮存昕、孟京辉、海岩、蒋方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和戏剧导演孟京辉,都对文化市场的前景表示乐观。濮存昕认为,虽然文化市场呈现出愈发复杂的情况,但真正花费心血打造的艺术精品,仍然可以赢得市场和观众的尊重。同时,文化生产机制和文化单位的内部机制,也要继续推进改革,才能适应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孟京辉说,多元的文化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创新尤其重要。
身兼企业家和畅销作家双重身份的海岩,则表达了自己创作中的困惑。他认为对于商业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而言,一直要在艺术追求和观众趣味的夹缝中挣扎,还要把握审查的尺度,同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海岩还表达了在文化产品方面,对消费者是上帝的质疑。
6位30年文化标志性人物与主持人元元一起,探讨30年来人生与文化发展之路(左起元元、黄晓菊、蒋方舟、庞中华、海岩、濮存昕、孟京辉)。
★ 人生30年
黄晓菊(80年代标志性人物“潘晓”之一)
“潘晓”让我的人生路变宽
“人生观大讨论”之后这30年,改革使得整个社会的大形势都变了,我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在变化,只是关于人生的思考、讨论和困惑,是一生一世的事,没法停止。
因为“潘晓”引发的大讨论,我改变了几次工作,从工厂到出版社又到社科院,还跑去海南经商,后来又在深圳做过家政,还在广播台当客座女性节目主持人。后来我回到北京,下海做生意到现在。有时我会关掉店门去看一场现代舞,看得惊心动魄,觉得这是一种享受。现在精神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我就淡漠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从未停止。就这三十年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精神焦虑,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
庞中华(硬笔书法第一人,80年代标志性文化人物)
改革开放不压制个人成功
我是个地质队员,因为“文革”耽误了十几年,我都快灰心了。可我觉得总有一颗星星会照耀我们的,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心里有烈火在燃烧,但就是没有人给你划这根火柴。
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发行40万册,我拿到420块钱稿费,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1981年中国有了书法协会,我想当一个会员,他们不要我,说庞中华字是写得不错,可那个钢笔是外国传过来的笔,不能叫书法。当时有个电影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我自嘲说我是被书法遗忘的角落。
情况慢慢有了好转,是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推广硬笔书法,我穿着地质队的衣服去电视台录节目。前几年统计说我的字帖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册,日本人还请我去演讲,给我授予“名誉教授”。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关键在于解放人的思想,不要压制新生事物。
蒋方舟(“80”后作家,清华大学学生)
太多的选择让我迷茫
我不是80后或者90后的样板青年,没有办法代表他们发言。我只能说,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个迷茫的时期。现在人生道路上提供给我们的选项越来越多,但并不表示路能越走越宽,因为面对太多的选择同样会迷茫。
对于教育来说,我是没有选择的,我也是被选择的对象。高考之前一直在做挑选,突然轻松通过了这一关,我也觉得很诧异,很难说人生的路是宽是窄。
海岩老师说到电视剧,我平时主要是看美剧,因为在学校看电视比较困难,通过网络看美剧倒是很方便,这也说明大家的选择更多了。
作为一个80后,我希望,每种声音都有一个话筒,这是一个很卑微的愿望。
★ 文化30年
濮存昕(话剧演员,三十年标志性文化人物)
文化生态应该像原始森林
宏观层面的问题不是我们演员份内的事,但我们还是愿意思考,因为现在空间大了,个体获得自由,想要走更宽的路。我们关心政治,关心经济,但是关心文化很困难,因为文化比较滞后。无论如何,文化的路越走越宽是一定的,我们需要探讨选择什么路。
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创新、多元、解放,是永远的话题,必须解放思想。文化应该是原始森林,应该百花齐放,百木同春。
我特别尊敬孟京辉今年做的青年戏剧节,那些孩子的作品真的很好。年轻人的创造力很丰富,新的戏剧应该有、也一定有观众,这是客观需求。
环境好了,好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就会越来越多,我们没必要杞人忧天,戏剧不会消亡,只是戏剧的面貌在不断变化,我相信《茶馆》这样的经典剧目二百年以后仍然还在演出。
孟京辉(先锋话剧导演,三十年标志性文化人物)
文化多元是对人类的尊重
有一些非常另类的戏,所有人都不喜欢,就我喜欢。不是因为它另类我就喜欢,而是我觉得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在里边。不管什么先锋啊实验啊,都是奇怪的幌子,最重要的是创新。
我相信文化的多元是对人类的一种尊重,你不能什么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其实别人也挺棒的,包括你反对的那些人,也挺厉害的。我认为文化就应该坚持自己的声音,尊重别人的态度。
话剧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长沙、武汉、成都、重庆都挺好的。我们的戏剧演出不一定每个城市都去,但是去了以后总能有观众在看,也许一千个,也许八百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什么不好的,我这些年过得挺舒服。
海岩(著名剧作家,三十年标志性文化人物)
不赞成文化的消费者是上帝
我小时候受“寓教于乐”的思想影响比较深,现在大众更多追求的还是感官刺激,我搞电视剧创作就困惑了,既要通过审查,又要满足消费者的口味,自己也掂量不出来了。
有电视台的人跟我说,现在的主流观众是40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的妇女,她们喜欢什么,你就得写什么。所以我就很困惑,我始终不赞成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上帝,我认为文化产品对消费者是一种提升,是要讲究责任的。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水平,对这个国家、民族,对所处的这个时代,对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应该是有贡献的,而不仅仅是消费。在一个商业化时代,在一个过度娱乐化的时代,在西方文化更主流、更强势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如何强盛,我们的路如何越走越宽,我是比较迷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