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李昌平等:经济改革 总结反思再上路
发布时间:2008-12-22 21:38
浏览:96次
突围、前行、挫折、再上路。在本次高峰论坛上,7位嘉宾对自己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亲身经历做了回顾。
有成功,也有失败。
“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介绍自己冲破体制桎梏的经验,坦陈自己的失误,笑称“长江后浪推前浪”。
“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一口浓厚的皖南方言,虽然令现场观众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但他还是反复表达着自己对改革者的定义:“胆子要大,要敢闯,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有回顾,也有展望。
安徽凤阳小岗村严金昌说,通过30年的奋斗,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小岗村也在发展现代农业,要搞新品种。
有褒奖,也有反思。
“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告诉大家,“现在的改革者,换一个角度又是保守者”。“改革不能让最基层的百姓吃亏,现在问题是怎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让老百姓赢”。
7位30年经济改革人物,袁岳、华生、马胜利、年广九、严金昌、严德友、李昌平(从左至右)回顾改革亲身历程,总结经验,褒扬先进,针砭时弊,展望未来。
★ 反思30年
马胜利(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
不能忘记共同富裕的口号
毛泽东同志说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当时还真是这么一种思想。
值得自豪的是,我这一生中曾经当过100个厂的厂长。有的造纸厂一直亏损,我承包后第一个月就完成了120万。但1987年时的经济体制、地方保护主义,加上我们这个承包制在冲破计划体制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问题,效益逐渐滑坡。
企业的亏损有我个人的失误,但总体来讲,承包制到一定时候,还是没有那么强的机能。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被推到沙滩上,现在在沙滩上晒太阳,历史就是这样,我很坦然。
在我们那个年代,国家规定,我们的工资不能超过工人工资的三倍。现在是300倍、3000倍,甚至上万倍,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我觉得脱离了实际。什么叫社会主义?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改革初期就喊了“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目标。必须重视收入差距拉大问题。
李昌平(曾是“中国最著名乡党委书记”,曾致信总理直言农村问题)
不能双赢的改革不能搞
最早想给总理写信,是因为自己推进改革中遇到了阻力,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我想,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还那么糟糕呢,那么多人读不起书呢?
现在能做的改革我都做过,比如土地流转、乡村银行、体制改革、基层选举。
我觉得,改革应该是本着双赢的目的,如果不是双赢,改革就没法搞。比如要对一个厂进行改革,如果领导都赚了职工都赔了,那就不应该改。
但是,现在不少改革都是这样,就是我和你两个是改革的主体,我把厂转给你或者卖给你,你也赚了,我也赚了,但是厂里的工人都赔了,这种例子太多,现在改革的问题是,怎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让老百姓赢。
严德友(凤阳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原生产队长严俊昌之子)
有人说我是和父辈对着干
2005年,我还是小岗村村主任,县委领导要把我调到县里当局长,我没同意去,因为当时村里农民的纯收入徘徊不前,有些农民经营几亩地,收入维持不了生活。
当时村民四处打工,导致有些土地闲置。我想,当年父辈把土地分田到户,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作为后人,20多年以后小岗人把土地抛荒,我感觉到很可惜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当年积极性很高,现在没积极性了?我理解村民出去打工是为了生存。后来,我想把农民抛荒的土地租过来搞副业,把土地承包过来进行结构调整,这就是小岗村最早的土地流转。当时有人说,我在和父辈对着干,当初老人分田到户,现在我又开始搞集体了。我想,改革就需要让百姓得到实惠。现在一些领导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虚报人均收入往上加,我们要从真实性着手。
★建言未来
年广九(“傻子瓜子”创始人)
政策好大家发财国家强大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看不准,这就需要有人去试验,去闯。后来,试验证明,搞个体经济、市场经济是正确的,是成功的,我们就胜利了。
改革开放的另外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把闭塞的国门开放了,外面的投资和有益经验也引进来了,大家也开阔了眼界。
我们的改革就像一条大船,现在只能坚持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绝对不能倒退。
政策好什么都好干,胆子大就好干。我们希望政策不要变,要有好的政策,大家发财。大家发财了,富裕了,国家也就富裕了,强大了。今年我70多岁了,还在办厂。为什么?因为目前经济形势比较困难,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挺身而出,替国家分忧,为社会作贡献。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
改革者的另一面可能是保守者
农村土地承包结束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先解决温饱,然后搞乡镇企业。城市的情况不一样,光靠承包是不行的。实际上改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
此外,中国改革是上下互相结合的。在改革初期因为方向还不明确,有很多老同志是不接受的,实际上是部分领导同意、默许或者鼓励下面去违规。这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开放的态度,就是摸索以后,实践证明可以就可以干了。今天的情况虽然有很大的不一样,但实质上还是在不断试错。
今天的改革者,换一个角度可能又是保守者。比如,有人说国有企业垄断厉害,应该大大降低国企的比重,也有人说,国企不能减少。这里有一个平衡的意义。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时代需要利益诉求的集贸市场
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不是改革不改革、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上面有声音,下面有声音,声音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民意有两种声音怎么办?我们的确进入到一个新的公共政治的时代,公共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说“今天的改革不仅进入了一个复杂的时代,对它的技术面的要求更高了”。
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士提出更多的改革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千差万别的利益面前,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集贸市场”,买的人卖的人想法都不一样,不过大家都可以谈,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利益表达、妥协和调和的机制,我们的时代便有了更深化的改革和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