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研究30年的历史进程
中国行政管理研究从恢复的时候起,就带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色彩,在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来看,经过了从行政管理学研究到公共行政学研究、再到公共管理学研究的过程。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来看,经过了从提高行政效率为主到推进政企分开为主、再到公共服务建设为主的发展过程。综合来看,经过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行政管理学研究为理论依托,以提高行政效率为行政改革实践重点的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研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学”为主的学科体系。行政管理学以研究如何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从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领导、行政监督、人事行政、行政信息、财务行政、办公室管理、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行政管理学者还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1990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概念。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框架下,行政管理学者对如何提高行政效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学界对政府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这一重大课题。学术界的总体共识是,我国的政府职能应着眼于改革统包统揽的大一统管理体制,逐步弱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计划职能,强化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
第二阶段是以公共行政学研究为理论依托,以推进政企分开为行政改革实践重点的重点突破阶段(1992—2002年)。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行政管理学者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入手,行政管理研究逐步从原来的“行政管理学”过渡到以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为重点的“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为重要研究目标,从公共行政理论、公共管理职能、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领导、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公共财政、公共行政法治、公共行政监督、政府绩效管理、电子政务、公共行政改革等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则集中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重大课题上,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推进政企分开、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学术界的共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过渡到间接调控为主,将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放给企业,做到微观放开放活,宏观管住管好。
第三阶段是以公共管理学研究为理论依托,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行政改革实践重点的繁荣发展阶段(2002—2008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此后,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为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全面正确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研究逐步从“公共行政学”过渡到“公共管理学”研究。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注重政府活动的社会公平评价与效益评价。行政管理学者围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这一目标,在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部门政治管理、公共部门规划管理、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公共部门法治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到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上面。学术界的共识是:公共服务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平台、核心与动力,要主动自觉地构建惠及13亿人口的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行政管理研究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为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的行政效率研究为打破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20世纪90年代的政企分开研究为精简与撤销专业经济主管部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路径,21世纪初的公共服务研究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繁荣发展与成功探索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