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

——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2009-02-01 21:12 作者:张德元 潘林 浏览:122次

2008年适逢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中国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于农村下一步改革究竟何去何从的争论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三十年前的改革启航相比,社会精英阶层对当今如何深化改革的共识分化、信心不足、合力趋减。如何才能增进深化改革的共识、重拾改革的信心、凝聚改革的合力呢?我们认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更多地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也是改革的最大推动力量和受益者。那么,农民们对我们这三十年来施行的改革政策究竟怎么看?他们对三十年农村改革的感受究竟如何?为此,我们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于2008年夏组织安徽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一次针对安徽农民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这次调查的整理结果及我们的简单总结。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750份,回收1316份。其中有效问卷888份,占回收问卷的67.5%。

从统计结果看,本次调查涉及到安徽省16个市的农民(安徽省共计17个市),覆盖面较广;受访者绝大部分为普通农民,从总体上看,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这也基本上符合当今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一般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调查是主要针对安徽省当前农村"留守者"的调查,未涉及农民中的外出打工者,受访者中也以男性居多,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到作为外出打工者的"农民工"已非纯粹意义上的农民;性别差异对农民感受改革政策施行效果的影响不会太大;且安徽省地处中部,又是历次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典型意义较强;因此,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结果仍然不乏其参考研究价值。

1.3受访者年龄结构

1.4受访者受教育程度

1.5受访者政治面貌

1.6受访者职业身份

二、农民对农村政策(制度)的感受(评价)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农民们对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国家施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究竟如何评价,因为政策效果的好坏他们最有发言权。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们对这三十年来国家施行的主要改革政策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他们对一些具体政策的认识和感受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

2.1农民认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制度)--多项选择

这三十年,国家在农村施行了诸如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村民自治、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问到"这些改革举措中哪些是你认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时,最受农民好评的是"取消农业税",占47.7%;最不受农民看好的是"村民自治",占9.4%;农民对其他几项改革举措的评价大体相当(见图七)。这种评价与我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主观愿望有相当大的距离,值得重视;因为,在我们看来,"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和"村民自治"一个是农村重大经济制度改革,另一个是农村重大政治制度改革,它们应该是最重要的改革举措才对。

2.2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看法

(1)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总体评价

(2)农民认为务农人数正在大量减少

农村土地承包制是最受关注的农村改革焦点,我们为此设计了三个相关的问题。在问到"你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总体评价如何"时,绝大多数农民总体表示满意,其中29%的农民认为这个制度"非常适合中国农村",58%的农民认为"总体上看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见图八)。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民希望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而在完善的路径上,促进土地流转有一定的制度需求;因为其后的两个相关问题的回答结果反映出,63%的农民认为他所在地的务农者"大量减少",并且当前务农者老年人占19%、中老年人占60%(见图九、图十)。

2.3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看法

村委会选举是中国农民最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但农民对它的认可度却不高,差强人意。在问到"你如何看待村委会选举"时,15%的农民认为它"非常重要",37%的农民认为"比较重要",二者相加才勉强过半;近半数农民认为它不重要或对其抱无所谓的态度(见图十一)。这个结果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它正印证了前面不到10%的农民对"村民自治"看好的调查结果(见图七),这说明这个调查结果还是基本反映了农村在这方面的真实情况。

2.4农民感觉到国家近年来对"三农"关注力度大大增强

2004年以来,国家的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民们对此有很深的感受。在问到"你感觉国家近年来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注力度是否加大"时,62.8%的农民认为他感觉到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关注力度"加大较多",另有35.4%的农民认为这种关注"加大了一点"(见图十二),即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感觉到了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在逐步向农村倾斜。

三、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暴露出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3.1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在问到"你所在的村1978年以来都进行过哪些基础设施建设"时(多项选择),回答"修路"的占89.84%,说明"村村通工程"的政策效果最为明显;其余依次是改水、改厕、兴修水利等,分别占43.75%、32.03%和31.25%;最让人揪心的是文化投入几近于零,选择比例仅为0.78%;选择村庄规划的也仅占17.19%,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见图十三)。遗憾的是这个调查并不能准确反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程度,尽管如此,它对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序还是能提供参考的。

3.2农民认为耕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问到"你认为你所在地区耕地被占用的情况是否严重"时,6.9%的农民认为当地没有这种现象,29.7%的农民认为这种现象很少,也就是说只有近四成的农民认为农村耕地被占的情况不严重(见图十四)。这提醒我们,保护耕地须警钟长鸣!

3.3农民的借款主要来自亲友

在问到"你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用钱时向谁借款"时,75%的农民回答向亲戚朋友借款,回答向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只占20%(见图十五);可见,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金融改革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3.4农民对通讯条件的改善最为满意

在问到"你觉得你所在地区电话等通讯设施的普及程度如何"时,31.0%的农民回答"十分普遍",52.0%的农民认为"比较普遍",14.5%的农民认为普及的状况"一般"(见图十六)。从总体上看,农民对近年来农村电讯事业的发展是满意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3.5农民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有所警觉(意识)

在问到"你认为你所在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如何"时,4%的农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10%的农民认为"比较严重",36%的农民选择"一般"(见图十七)。也就是说,半数农民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存在及对他们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生活状况的变化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村改革已经三十年了,但是农民对其生活水平的满意度还是不高;农民收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其收入结构不很理想,农民对其未来增收的预期也并不乐观。

4.1农民对目前生活水平的满意度差强人意

当问到"你对你目前生活水平是否满意"时,回答"非常满意"仅占9.0%,对目前生活水平"较满意"的占47.0%,有37.5%的农民认为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平"马马虎虎",其余的农民对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平"非常不满意"或"较不满意"(见图十八)。从总体上来看,只有勉强超过半数的农民对他们的生活有"幸福感"。

4.2与过去相比,农民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

在问到"1978年以来你的收入状况如何"时,59%的农民认为他的收入状况"改善较多",38%的农民回答"改善一点",2%的农民认为他的收入状况"无明显变化",还有1%的农民觉得他的收入状况"不如过去"(见图十九)。从总体上看,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承认改革开放给他带来了实惠,他们的收入状况较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只是改善的程度不同而已。

4.3农民当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和"种植养殖",分别占33%和41%,其他收入来源很少(见图二十)。值得注意的是,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超过了"种植养殖",说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这也告诉我们,在粮价低迷、农资价格疯涨的背景下,马克思所预言的"小农破产"命运并没有落到"本该破产"的中国农民头上,并不是他们的命特别好,而是因为他们有来自外出打工的收入做支撑。

4.4农民认为他们未来增收的途径不多

在问到"你觉得农民群体未来增加收入的途径多不多"时,14.0%的农民认为他们"除了种田几乎没有其他增收途径",25.9%的人认为他们未来增加收入的途径"较少",42.1%的农民表示"一般化",只有18%的农民认为他们未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会"较多"(见图二十一)。可见,总体而言,农民群体对他们未来增收的预期并不乐观。

五、农民观念的变化

此次调查发现,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农民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们更加看重金钱,对"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5.1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

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在问到"你认为现在农民眼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44%的农民选择了"金钱",26%的农民认为是"安全","亲情"、"快乐"的选择比例分别是17%和11%(见图二十二)。他们不仅认为"金钱"比"亲情"和"快乐"重要,甚至把"金钱"排在"安全"之上。

5.2农民当前支出的主要投向是供子女上学

过去的调查表明农民的主要支出用于住房建设,此次在问到"你家目前支出最多的是什么"时,42%的农民选择"子女上学",选择"住房建设"、"看病就医"、"人情往来"的分别占24%、17%和13%(见图二十三)。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虽然已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许多农民仍然不惜血本通过择校方式使其子女"上好学校",还有部分农民则是因为供子女上大学、上高中而支付较高的学费。

5.3农民看待子女读书问题更加理性

在问到"你是怎样看待子女读书的"时,61%的农民认为供子女读书是为了"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其次",29%的农民认为孩子"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读书才能多赚钱",只有10%的农民认为"只要能赚钱,读不读书无所谓"(见图二十四)。可见,农民对"知识改变命运"有高度一致的看法,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农民们不仅认识到知识对"赚钱"的重要性,而且更多地认识到读书还有"赚钱"以外的意义。在究竟如何看待子女读书的问题上,农民表现得更加理性了,这是过去三十年改革的成就,也是继续改革的需要。值得称道!

六、调查结论

农民们最重视的是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并不明显,他们更看重的是那些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经济利益的改革举措;农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他们希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在此前提下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进行适当完善。

农民们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不太满意,突出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所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最让人震惊的是农民认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几近于零,农村金融系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农民们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有警觉,对耕地保护的前景不太乐观。

农民们对他们目前生活水平的满意度差强人意,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他们的收入水平虽有所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不大,他们收入来源渠道狭窄的局面并未有根本的改变,对未来拓宽增收途径的预期也不乐观。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教育,农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们对金钱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方面说明农民们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前述农村文化投入几近于零的调查结果即是佐证,值得警惕!可喜的是,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农民们对知识、教育都日趋重视;但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将这种重视"去功利化",仍然是今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