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忠实记载改革开放历程

——读田纪云新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发布时间:2009-02-11 22:58 作者:刘政 浏览:54次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一书。这本书忠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也有深刻论述。

    田纪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从事财会工作,建国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走进中南海的。1981年至19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 1985年举行的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他是改革开放的亲身参与者、决策者、执行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业与农村改革和城市全面改革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他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全面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业、农村改革,并大力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收录本书的一些讲话和文章,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壮阔景象。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重点转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强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务院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由田纪云分管。80年代先后推出了十大经改措施,即蔬菜购销体制改革、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利改税、财政体制改革、劳动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价格体系改革等。收录本书的一些文章和讲话,对这些改革措施的来龙去脉有较详尽的阐述。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逐步破除高度集权的、僵化的、对外封闭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发挥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有利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从实践的情况看,由于方向明确,步子稳妥,除价格改革一度出现曲折外,基本上是成功的。1984年至1988年,这五年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9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波澜壮阔地搞起来。创办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口,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田纪云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分管经济特区工作,对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章。随后,中央又决定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加以部署,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140个市县,包括南京、杭州、沈阳等省会城市,人口增加到1.6亿。实践证明,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非常正常、及时的,不仅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西部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是极为艰难而又要冒很大风险的。诚如田纪云所言: "在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真可谓'难于上青天。'建国后几十年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已渗透到各方面,人们已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谁要改变它,就是离经叛道,搞修正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改革,向商品经济以至市场经济过渡,不仅要触动旧体制,改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改革开放是同旧的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决裂,涉及各部门、各方面的利益调整,还因为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难免有失误,给不赞成改革的人以口实。因此,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很大的。多年来,围绕改革开放是前进还是倒退,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斗争,有时这种斗争还是相当激烈的。收录本书的一些讲话和文章,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也表明了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比如,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开始不久,一些人对经济形势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不同看法,思想一度混乱。中央书记处决定召开一次会议,指定田纪云去作报告,回答和澄清人们关心的问题。1986年1月,田纪云在中央党政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的报告,就如何正确地认识经济形势和经改中出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报告消除了人们的一些疑虑,对进一步推进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再比如,1989年"六·四"风波后,一些思想极其僵化的人,乘机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想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为名,否定农村改革的大方向; 想以"反和平演变"为名,否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企图开历史倒车。万里等同志挺身而出,坚决顶住了这股逆流。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的发展再次拨正了航向,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92年4月,田纪云应邀去中央党校作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讲农业和农村问题,其中重要一部分是讲如何加深理解邓小平南方讲话,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加快改革步伐的问题。这个报告,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左"倾思潮进行了猛烈反击和犀利批判,大长了改革者的志气,受到广大干部的欢迎,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田纪云在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又连任一届,同时一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此10年期间,他继续关注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经常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思考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最为关注的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先后发表了许多讲话,理直气壮地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与呼。他一再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法律上和政策上为私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田纪云同志是较早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支持其发展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

    作为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副委员长,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上。收录本书的这方面讲话和文章不多,但分量是重的。例如,1993年10月18日,他在听取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谈话(收录本书的题目是《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是转入新的工作岗位后的首篇力作。在这篇谈话中,他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实行深刻变革,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1998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田纪云针对当时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状况,在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强烈谴责某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为非作歹的恶劣行为。他大声呼吁: 必须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权力制约机制,从法律和制度上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田纪云退下来后,仍然笔耕不缀。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田纪云先后发表了《经济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经济改革十大措施》《对外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近距离感受邓小平》《近距离感受胡耀邦》《改革开放的大功臣万里》等文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顾了改革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瞻远瞩,胡耀邦的忠诚与勇气,万里的大刀阔斧,都跃然纸上。他写这些,是觉得年轻人不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还因为有人故意或无意地歪曲、掩盖历史的真相。他说: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身参与者、决策者、执行者之一,我认为,如实地而不是扭曲地、客观地而不是片面地回顾我国改革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它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些文章中,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真实历史,懂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确来之不易,从而对那些为改革开放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人物怀着深切敬意。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