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社会体制改革:学理反思与实践探究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09-02-11 18:02 作者:黄家亮 浏览:52次

     6月21~22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社会体制和社会建设的学理问题,总结近30年来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当前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走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层面一直在探索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有学者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2005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社会体制改革;2005年后,提出和谐社会目标和社会建设任务,努力按照社会自身的目标追求和发展逻辑去重组社会生活,建设新的体制。“社会市场化”改革路向导致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使得探索社会自身目标诉求和逻辑结构、构建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相互关照关系的改革成为迫切需要。

         有学者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将社会体制改革区分为: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难题而进行的应对性调整,强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作”;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在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逐步脱离“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工程”的思路,构建比较独立的社会政策改革体系;2002年至今,逐步确立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服务于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和国家复兴的长期性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思路,更加注重在社会公平基础上的长期发展。

         二、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与会者认为,社会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种深层问题逐渐凸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

      1.社区治理体制。社区建设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正面临着种种难题。有学者指出,由于单位制和当代社会生活“脱域”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主要社会成员(职业群体)的主要社会活动不在城市社区之中,城市社区建设存在普遍性的边缘化问题。有学者指出,当前社区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在一个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世界里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时代难题。还有学者从社区公共产品配置机制和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社区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本的维持和重建、社区治理行政化等方面论述了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政策选择。

      2.社会工作体制。社会工作体制是当前社会体制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面临着种种现实的困境。有学者指出,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问题。应该建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和民间组织主导这两种不同路径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相互促进机制,政府应有一定的让渡空间,培育民间社会工作团体的发展,民间社会工作团体也要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有学者提出,除职业化和专业化外,社会工作还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要强调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应该停留在对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的争论及其诠释之上,而应该从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去重构,超越二者的分裂与对立。

      3.社会保障体制。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面临着公平性低和卫生投入绩效低下两大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责任的全面弱化、甚至缺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必须致力于确保所有公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基本服务为保障的重点,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投入,建立以公立机构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学者指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在保障和拓展低保人口发展和竞争机会这一核心理念方面存在缺陷。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覆盖面低以及不同残疾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等群体覆盖率差异显著等问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应是在制度形式与待遇水平上最终超越全国一般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真正体现对残疾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4.其它体制。有学者探讨了中国未来20年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认为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高风险的时期,社会的高风险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应对社会风险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起雄厚的战略资源,物资储备体系;二是要建立起公正合理、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学者探讨了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社会体制改革的意义,认为当前这一群体最重要的行为特征是向下整合,即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政府在公共政策设计上要着眼于孩子,稳住了孩子就稳住了这一群体。

         三、社会体制改革的未来展望 

      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在改革方向和总体思路上更加明确。有学者认为,未来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应为:在宏观体制上,改革和完善政府间关系,培育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直接管理者、提供者角色;在微观体制上,发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者角色,逐渐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而作为未来社会体制改革重点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应该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有学者则认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应当围绕以下一些重点领域:财政投入体制改革;社会安全体制改革;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非赢利社会服务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社会可持续性体制建设。未来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球化和经济竞争背景下的发展型福利社会。未来要重点解决的是“价值观多元时代的社会共同性追求”问题,即在一个价值分化和多元的时代如何在公众价值观领域建立起社会共同性。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