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牛汉眼里的胡风

发布时间:2009-03-26 23:30 作者:吴永平 浏览:50次

购到柯启治、李晋西“编撰”的《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反反复复地读了,觉得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说它有意思,有如下三个理由。

一是该书讲述了关于前“胡风派”的一些未为人知的细节。

如牛汉当年便发现围绕着胡风实际存在着两个亲疏不等的小圈子。他回忆道:

(1953年)我从东北回来后常去太平巷看望胡风,一个月至少有两三回吧,有时在太平巷胡宅还见到鲁煤、鲁藜、徐放、绿原、芦甸、严望、谢涛(应为谢韬,笔者注)等。但徐放告诉我,他们还有更亲近的人在别的时间约会。(第103页)

他和鲁煤、鲁藜等处于比较疏远的圈子,他们“希望少谈政治,多谈诗创作的得失”,常于周末在胡风家中聚会;路翎和绿原、芦甸等与胡风“更亲近的人”则形成了另一个圈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诉求,于是“在别的时间约会”。他“得知他们另有一帮人,对此很不理解”。

又如牛汉等与他们在对胡风的评价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他描述了“1954年深秋的(一次)聚会”,写道:

当时胡风的处境令人很伤感,他被摆在一边受冷淡。芦甸说:“文艺界对胡先生的意见和胡先生的愿望完全相反。胡先生这么有影响的人来北京后这么受冷淡,真让人气愤。在我的心目中,胡先生的形象很伟大,我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马、恩、列、斯、毛、胡……”

胡风在房里走来走去,没阻拦,没表态。这么高的评价,我不可理解,我不同意,几分钟后说有事,退席了。我很伤心,拂袖而去。我们是普普通通的诗作者,为什么这样提呢?!为什么要追求这些?有几个人拦我,我执意要走,也有几个人跟着出来。严望、徐放他们也走了,态度和我相近,不欢而散。我对胡风这种态度很难过,起码有三四个月再没去看望他,也不通电话。他们也不找我了。(第104-105页)

牛汉“拂袖而去”的心理因素很简单,只是“我确实认为我们不该在政治上谋求什么地位”。但他这一走,不仅使他与胡风及“更亲近的人”更形疏远,还直接导致了他在1955年的运动中成为“第一个逮捕”的对象。据他回忆,不久就有某人(知名不具)适时地向上面打小报告,上面便把他当成了“胡风集团”中的持不同意见者,提前批捕的目的显然是为让他“好好揭发”此事。

二是该书提出了关于“胡风集团案”的一些新观点。

如在“为什么要批胡风和他周围的一些人”一节中,有如下一段:

2004年,胡风女儿张晓风和我深谈过一次。我认为涉及到毛的问题也不必回避;应该毫不含糊。她态度不一样。我们谈不拢。他们认为胡风对党、对毛一直是肯定的,这一点不能动摇。后来胡风大儿子张晓谷打电话要约谈一次,我拒绝了。(第117页)

牛汉似乎认为胡风有过针对毛“讲话”的言行,但胡风家属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应该说,后者并不缺乏根据。1951年张中晓在致胡风信中确曾批评过“讲话”,该信被摘要收入“第三批材料”,《人民日报》“编者按”的措辞非常严厉。由于未见胡风当时的复信,他是否附和或赞同张中晓的观点,尚不得而知。1977年12月胡风在《简述收获》一再强调他未反对过“讲话”,只承认“我没有正面严正地批评过张中晓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曲解以至侮蔑”。胡风的态度如此,胡风子女的态度便也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牛汉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同节中提供了另外的佐证,他说:

1944年在重庆舒芜由路翎引荐认识胡风,成了胡风身边最信任的年轻人。他的《论主观》发表前和胡风商讨过,但后来他不敢承认。《论主观》是针对1942年毛的“讲话”的。(第118页)

其实,问题并不在胡风“敢”或“不敢”承认,而在于《论主观》“是”或“不是”针对“讲话”。当年舒芜与胡风探讨《论主观》的全部通信已经面世(《舒芜致胡风信》,载《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一查便可明了。其中第七信(1944年2月29日)清楚地写道:“关于陈君的问题而写的“论主观”,已完成,两万多字。”信中“陈君的问题”,说的是1943年底陈家康(时任周恩来的秘书)、乔冠华(时任《群众》主编》)、胡绳(时任《新华日报》副刊主编)等人的文章受到延安中宣部来电批评这件事。胡风为他们叫屈,舒芜便撰文鸣冤。说到底,《论主观》是为声援受到党内批评的陈家康等人而作,其主旨是吁请政党“容许一切新的探索和追求”,宣扬“个性解放”。

三是该书定稿后在出版时又作了删节。

笔者近日在互联网“天益社区”之“学科站”读到一篇题为《牛汉:我与胡风及“胡风集团”》的长文,篇末注明该文摘自该书“2007年8月5日二稿”,发布时间为“2008-10-15”。在紧接着“1944年在重庆舒芜由路翎引荐认识胡风……”那段后,还有如下一段:

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太功利了。只有阶级性,根本否定人性,人文精神都排斥了。但到现在胡风家人与舒芜也不敢说《论主观》是针对1942年毛的“讲话”的。

翻看手头的书,书末竟也标注为“2007年8月5日二稿”,却没有见到这段文字。看来,网上发布的应是真正的“二稿”,出版时有删节,书末应改为“三稿”才对。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