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共和国历史转折的生动画卷
——读《走向大转折的年代:1976—1978年的中国》
我本是一个偏爱读书的人,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进入中年,由于公务缠身,应酬繁多,能坐下来读点书,简直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就是有点时间读一本,也很少能读完的时候。前不久,我偶尔读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大转折的年代:1976—1978年的中国》(以上简称《走向大转折》)一书。书中精彩的内容和生动的文字,吸引着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也许因为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我一边读,心灵一直受到书中内容的撞击,仿佛重新回到了30年前那段共和国转折的岁月。
首先吸引我的是该书的内容。书中对发生在那两年多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叶剑英运筹帷幄,中南海里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隔离审查的经过;中央派人接管广播事业局,派工作组进驻上海稳定局势、清除“四人帮”的余党以及河北保定“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两个凡是”提出的经过,邓小平的复出,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大规模冤假错案的平反,科教领域春天的来临,高考制度的恢复,文艺领域的新局面,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经过,邓小平的访日访美,谷牧一行赴西欧参观学习取经,三十六天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的详细过程,还有安徽凤阳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广东福建兴建办经济特区、中纪委的恢复与刘少奇冤案的平反,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决议的起草详细经过,等等,书中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读完此书,掩卷深思。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时期共和国历史转变的脉络的把握是很清晰的,对各个历史大事件的评价是准确和到位的。不是专业史学者,不是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的人,很难高屋建瓴地对这么多的重大事件从宏观上把握得如此到位。对这段历史中所发生的事件,我本人也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些,同时也读过其他一些回忆录和纪实作品。但大多数这类作品,基本上是从个人的经历或某个侧面反映这段历史。而对这段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此集中地反映在一本书中,除了党史专家的纯学术著作外,纪实类文学著作中很难见到这类作品。这可说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其次是书中的史料极为丰富。写历史著作,没有丰富的史料,就难以写得丰满和生动。《走向大转折》一书中引用的档案、口述史料及其他相关历史资料,是极为丰富的。书中还引用了作者对当事人的采访资料,更具真实感。由于史料丰富,书中向读者提供了关于这段历史的大量真实而难见的信息,这是该书具有较高品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走向大转折》一书,还是有一个颇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对党的高层领导人在这段时间里的形象和活动作了画龙点睛似的描写。在该书,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无论是高层中央领导、省部级官员、基层官员或者是草根阶层,如叶剑英在运筹如何粉碎“四人帮”时那种沉着、谨慎、细致的态度,邓小平坚持真理、敢说敢做、态度鲜明的性格特征,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时表现出的沉稳冷静又善于抓住要害、触及敏感事情和问题焦点的性格特征,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那风风火火、敢说敢干敢当的个性特征,等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具有的个性和每一个人所特有形象,经作者一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如,在描写吴南生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有人表示怕招惹政治风险。这时,吴南生表示:“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这一句话,就反映出这位省委书记所具有的敢说敢干敢承担责任的硬汉子性格。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很难静下心来精读一本书,对那些教科书似的条条,或纯学术著作的考证说理,读起来总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走向大转折》一书避免了这类不足,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这是该书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描写在中南海宣布对“四人帮”隔离审查一幕,就显得很有趣。描写王洪文时写道:“王洪文一看到警卫员走过来,嚷道:‘我是来开会的,你们干什么?’他拳打脚踢,拼命反抗。”描写张春桥时写道:“张春桥夹着皮包,准时到来。他摇头晃脑地来到怀仁堂正厅东侧门,似乎感到事情不大对头,连声地问:‘怎么回事?’”“当华国锋宣布他的罪状和‘隔离审查’决定时,这位‘四人帮’的‘狗头军师’玩弄什么计谋也不灵了,双腿打战,浑身只有‘筛糠’的份儿。他用手摸了摸眼镜,没有任何反抗”。描写姚文元时写道:“他光着秃头,迈着四方步,进入怀仁堂,手里拿着《毛选》送审本,准备大显身手,没料到等待他的是‘隔离审查’。他竟耍赖连声质问:‘我是来讨论《毛选》的,你们胆敢?……’”而江青呢,在听到要对她“隔离审查”时,她“又气又慌,连问:‘为什么?为什么?’然后要求上厕所。”“待她出厕所后,来人要她交出保险钥匙。她先是拒绝交出,说:‘不能交给你们!’随后气鼓鼓地把钥匙装进一个大信封里,写上‘华总理亲启’字样,才交给执行小组成员。”
还有,《走向大转折》一书的语言很优美,读起来有味。这一点,从该书的目录标题就可以体会到。如书中各章标题分别为:“帷幄运筹”、“乾坤初定”、“初次交锋”、“经济融冰”、“初理冤案”、“科教迎春”、“文艺解冻”、“跨海‘取经’”、“触摸焦点”、“短兵相接”、“历史变轨”、“热风吹雨”、“南国春潮”、“昭雪冤案”、“政治基石”。这些标题采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引人。再如,书中描写道:“《于无声处》的公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胡乔木得知消息,立即从天津赶到上海看演出;全国有1 000多个文艺团体演出了这部话剧。几千万人争相阅读这个剧本,在剧场,在电视机前,观众和演员一道悲哀、流泪、焦急和愤怒,和着欧阳平的声音喊出:‘人民不会永远沉默!’”这种描写,显得起伏跌宕,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具有强烈的语言冲击效果。
此外,该书的封面设计、文字的排版、装订和版式设计,也显得大气,颇具美感。
总之,《走向大转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历史纪实类著作,值得人们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