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媒30年巨变及其反思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新闻传媒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思想解放与初步改革时期、全面改革与迅速发展时期、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时期,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变,并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可贵的历史经验。反思30年变迁史,新闻传媒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应当大力提升传媒软实力,深化新闻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新闻传媒生态结构,切实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媒; 30年变迁;传媒生态;新闻学
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作为这场改革开放洪流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国新闻传媒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发生了沧桑巨变。
一、中国新闻传媒三十年巨变
(一)思想解放与初步改革阶段(1978 - 1992)
1、解放思想“破冰船”的启航与新闻传播界的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这个伟大转折的实现,首先是从思想解放开始的。而开动这艘破除“四人帮”和“两个凡是”思想禁锢之“冰”的破冰船的, 正是新闻媒体。1978年5月9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长篇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1日,该文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同一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30家报纸全文转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迅速展开。这场由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直接支持、主要由新闻界组织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在思想上为改革开放准备了条件。
2、新闻传媒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推动和自身改革的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崭新时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我国新闻传播界宣传改革,报道改革,投身改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首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新闻传媒奏响改革开放主旋律,成为改革开放的宣传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此相适应,全国各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加强了经济改革的宣传报道。如《人民日报》在1987年下半年一版头条几乎都是有关改革成就的宣传,《经济日报》以更大的气势、更集中的篇幅对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进行宣传。跟报纸相比,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对改革成果的宣传,其范围更广,涵盖面更大。[ 1 ]
其次,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新闻传媒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改革的推动者。1988年,随着市场定价、工资改革等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对于这些改革和出现的问题,新闻传媒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理性对待,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闻媒体对渤海2号钻井船翻事故、山西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商业部长在饭庄吃饭不付款、福建晋江假药、黑龙江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等事件的批评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使人们对改革增强了信心和力量。新闻媒介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开展并加强批评报道,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对深化改革、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重新认识新闻工作自身规律,积极开展新闻改革,成为改革的实践者。以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新闻传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遵循新闻工作的固有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0年代,新闻改革从酝酿进入实践阶段。新闻报道强调以新为主,增强新闻的时效,开拓报道领域,扩充版面,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1979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新闻广告业务蓬勃开展起来,到1987 年底,全国有410 座电视台, 250座电台和1126家报纸经营广告业务。
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新闻传媒整体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1978年,我国共有广播电台100座,发射台和转播台487座,农村装置有线广播喇叭的农户已占到总农户的66%; 电视中心台32座,电视发台和转播台237 座。全国性和省一级地方性报纸全年发行109. 4 亿份。[ 2 ] 到1992年,全国广播电台共有812座,是1978年的8. 12倍;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14座,比1978年增长46. 6%;电视台591座,比1978年增长17.47倍;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18座,比1978年增长3. 3倍。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92亿份,比1978年增长了75. 5%。[ 3 ]
(二)全面改革与迅速发展阶段(1992 - 200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也为新闻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注入全新的理念和活力。
1、新闻宣传报道空前活跃。1990年代以来,报刊、广播、电视在宣传报道上以“团结、稳定、鼓劲”为基础,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日常宣传中发挥了信息量大、传播快、覆盖广、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成功地组织了一些有声势、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活动。1992年初新闻单位对邓小平南巡讲话充分报道,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特写《东方风采满眼春》,生动地报道了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活动和谈话。对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中央新闻单位准确、及时、充分、全面地进行报道,既有声势,又有深度和广度,使大会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走向市场、浦东开发、三峡工程等,都及时加以宣传报道和正确阐释; 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股票、投资、私家汽车、下岗、下海经商、第二职业等,新闻传媒积极组织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全面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事业发展。90年代我国新闻改革总的目标和方向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服务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提高宣传艺术和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从中央到地方,各新闻传媒在1990年代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改革版面和栏目设置,努力提高媒体的收视(听)率或发行量。注意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受众的参与意识,如广泛采用新闻直播、热线电话、现场报道等。1992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与地方台合作,开办了《经济信息联播》节目,邓小平同志称赞这个节目专门谈经济,办得及时,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将起推动作用。
(2)对重大问题广泛开展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在深度报道上运用新闻综述、新闻分析、记者述评等形式围绕宏观调控、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报道。在系列报道上,中央电视台为宣传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推出《神州气象新》、《钱塘涌潮乘东风》、《内陆纪行》、《东北地区沿边开放》等专题片。党的十四大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30集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大潮看神州》,全面反映各地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和改革进度。1992年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中国黄金海岸宣传巡礼》系列报道。
(3)改革新闻传媒经营结构,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中央电视台在办好第一套节目的基础上,努力办好专业频道。1996年除经济、文艺、电影、体育、少儿、农业、军事等专业频道外,还增加了“戏曲?音乐”频道。全国有线电视自1990年起发展速度加快, 1996年有行政区域台451座,企事业台1098座,全国总用户2000 万户。2000 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920万户。从报刊发展来看, 1992年报纸竞相扩版、增刊。报刊种类增多,服务功能增强;专业报、文摘报纷纷创刊,还出现了为重大活动短期出版的报纸,如《奥运快讯》、《七运晨报》等。为增强竞争力, 1996年1月广州日报社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家报业集团,拉开了中国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序幕。
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新闻传媒取得了新的跨越: 2000年,全国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32座,比1992年增长23. 86%;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2. 1%,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13座,分别比1992年增长28. 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 4%。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03亿份,比1992年增长5. 73%。[ 4 ]
(三)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阶段(2001 - 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与国家的大跨越大发展相适应,新闻媒介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为改革开放宣传鼓劲、营造氛围;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自身改革,以自身改革实践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
1、新闻传播发生三大新变化。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闻传媒在宣传报道上出现了明显的新变化。一是新闻传播技术更加先进。进入新世纪,新闻传播技术突飞猛进,传媒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如数字电视,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新技术的引入开启新的新闻传播时空、丰富新闻信息表现形式、提高新闻媒体传播效率、推动新闻传媒整体的结构性完善。其中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大众传播领域开疆扩土,势如破竹,表现突出。二是开启即时传播时代。2003年7月1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充分调动现场直播手段将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在第一时间向观众报道,把新闻传播提升到即时传播时代。除对重大事件进行一如继往的现场直播外,电视台、电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自身媒体特点和优势,大幅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水平。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直播美伊战争; 2008 年24 小时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不间断直播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创造了多个中国新闻直播、收视(听) 、网络浏览量之最。三是新闻传播效果更加显著。通过时效性强、真实感强、参与感强的新闻直播,重大事件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大大提高了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效果。根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仅2008年5月12 - 18日,超过10亿观众观看全国各级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央视新闻频道5月13日的最高收视份额达到7. 58,创下了开播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2、继续深化新闻传媒改革,新闻传媒整体实力实现跨越。
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理论武装工作, 2003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努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切实推进新闻改革,中央出台三个关于进一步改进新闻工作的专门性文件,即: 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特别是党和政府将传媒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为其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一是对内进行行业改制,促进新闻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改制分离(区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 ;二是对外加大对业外资本的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业外资本投资国家批准的某些传媒业领域。政策上的不断放宽,为传媒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了传媒业的企业化运作进程,提高了传媒业企业化运作过程中的市场化程度,发了传媒业的内在活力,促进了传媒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使传媒业在整体实力上有所增强。2007年, 15家传媒上市公司总产值同比增长5. 3% , 2008上半年增速高达35%。
进入21世纪,经过大改革大发展,新闻传媒再上新台阶。2007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5118 万户,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1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 4%, 比2000年提高3. 3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 6% ,比2000年提高3. 2个百分点。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39亿份,是2000年的2. 16倍。[ 5 ]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 rand Lab) ”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 ”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五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8年)榜单中, CCTV品牌价值超过824. 25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进入了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前100 名。中国传媒业有48 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9. 60%,位居各行业第二。[ 6 ]
二、中国新闻传媒三十年巨变的历史经验
(一)思想解放是巨变的原初动力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新闻传媒改革发展的原初动力。1977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新闻界与理论界挺身而出,同“两个凡是”方针展开了英勇斗争,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30家报纸全文转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解放大潮的涌动下,新闻界从1979年3月开始,接连召开了三次会议,酝酿、发动和谋划全国性的新闻改革,从此拉开了中国新闻传媒改革发展的大幕。
(二)技术进步是巨变的基本动力
技术进步是新闻传媒改革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当今时代被誉为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催生着先进的新闻传播技术,也推动着中国新闻传播技术不断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乃至达到世界一流。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 ( Elec2tronic News Gathering) ,录制新闻节目两到三个小时后即可播出,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使新闻传播成为电视媒体的第一功能;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在世界上推出了第一张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处理的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宣告了中国报纸“告别铅与火,走向电与光”; 1990 年8月,新华社新闻大厦通讯工程正式启用,该工程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通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通信卫星等渠道,大量使用电脑、电视、手机、IPTV、MP3、MP4等现代电子设备,使新媒体个性化、细分化、互动化等传播特点得到全面凸显,也令新闻传播的内容变得日新月异。
(三)中国特色制度变迁是巨变的正确路径
三十年来,中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飞越,得益于我们选择了新闻制度变迁的正确路径。长期以来,中央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体制的规定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20 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体制改革通过尝试建立多种新闻传播渠道、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放开经营自主权等体制改革,多样化的报业结构调整初有进展;报台之间、报台与新华社之间的竞争已经展开,初现“多种声音,一个方向”的新局面。90 年代在“外部断奶,内部搞活”的口号下,“事业性质,企业经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等一些早几年开始在传媒内部流行的口号,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1996年1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报业体制改革上走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到2004年,全国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组建的报业、期刊、广电、出版、发行、电影各类传媒集团共有67个。[ 7 ]从2004年起,中国传媒业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改革,新闻传媒业一部分维持公益性传媒事业;一部分转型为经营性传媒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新闻传媒实力大大增强,涌现了CCTV、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传媒品牌集团。
(四)党的正确领导是巨变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顺利进行,就没有新闻传媒事业的沧桑巨变。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新闻传媒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宏观规划;党在新闻传媒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都制定了法律法规,把新闻改革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确保了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此外,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直接指导着新闻改革实践。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8 ]江泽民同志在提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同志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三深入”原则。正是在党的这些新闻传播思想的指导下,新闻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对新闻传媒三十年巨变史的反思
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闻传媒成就了伟大的梦想,赢得了无限荣光。然而,综观这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也存在着软实力欠缺、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传媒生态失衡、职业道德失范等突出的问题。
(一)传媒软实力提升迫在眉睫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闻传媒都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 ,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 ;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以切实提高传媒软实力。[ 9 ]
(二)新闻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
在发展中改革、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为我国新闻传媒发展改革的主线。但总的来看,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计划经济的色彩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主体不健全,重塑导向正确又充满活力的新型市场主体的任务还很艰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我们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加快推进新闻传媒体制机制改革,为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通过对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新闻传播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巩固、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优化新闻传媒生态结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传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猛烈冲击和挤压,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媒介竞争中的一些过度、过分、失衡、失控的现象逐渐显现。如果对于这些竞争不加正确引导,将导致新闻传媒行为的异化和新闻传媒生态的严重紊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新闻传媒生态新的平衡? 一是新闻媒介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这种融合(Convergence)描述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10 ]传统媒体应当在实现媒介融合方面掌握主动权,实现新发展,如电子报、手机报、综合信息与新闻平台。新媒体也要注意利用好传统媒体的信息与新闻资源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二是新闻传媒经营融合。打破单一新闻传播形态各自的制作流程,在所有形态媒介基础上融合传播,建立新的流程;要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实现资源共享又保持产品各异,避免同质化现象。三是新闻传播方式融合。新闻传播应当采用多媒体方式,在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使新闻传播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
(四)切实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
虽然新闻传媒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四大公害”(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依然横行,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严重受损。典型案例如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茶水发炎”事件、“杨丽娟事件”以及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树立职业理想,承担职业责任,维护职业荣誉应当成为每个新闻从业者的崇高使命。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一是加强外部监管,进一步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监督体系和惩戒机制;二是强化内部自律,切实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逐步探索建立自律机制;三是完善和加强新闻从业者有关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制度。此外,还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水准和道德判断力,以铲除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社会土壤。
参考文献:
[ 1 ]斯通. 愿改革的宣传更上一层楼———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的改革报道[ J ]. 新闻战线, 1987 (12) .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一九七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EB /OL ]. http: / /www. stats. gov. cn / tjgb /ndtjgb /qgndtjgb / t20020331_15372. htm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EB /OL ]. http: / /www. stats. gov. cn / tjgb /ndtjgb / qgndtjgb / t20020331_15387. htm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 /OL ]. http: / /www. stats. gov. cn / tjgb /ndtjgb /qgndtjgb / t20020331_15395. htm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 /OL ]. http: / /www. stats. gov. cn / tjgb /ndtjgb /qgndtjgb / t20080228_402464933. htm
[ 6 ]世界品牌实验室. 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评估报告[ EB /OL ]. http: / /brand. icxo. com / summit/2008china500 / report5. htm
[ 7 ]童兵. 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互动———纪念中国新闻改革与新闻学研究30周年[ J ]. 新闻大学, 2008 (2) .
[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 255.
[ 9 ]蒋晓丽,李建华.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J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 10 ]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2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 resentation to theWorld Editors’ Fo2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 11 ]郑保卫,樊亚平,舒纾. 新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述评[ J ]. 新闻传播, 2007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