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个体户:期待的变革

发布时间:2009-08-17 21:23 作者:苏少鑫 浏览:99次

新快报记者 苏少鑫

与“包产到户”先行者———小岗村村民需要“歃血为盟”相比,作为第一代个体户代表人物容志仁看起来要幸运得多。

1979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月,容志仁的户口从阳江回到广州,由于找不到工作,容志仁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这时,他从报纸上看到党和政府提倡发展个体经济,允许个人从事个体劳动。

“个体户被叫做‘街边仔’,大家都怕做个体户,怕被人看不起,我之所以没有顾忌,是为了生存。”容志仁的回忆看起来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我们丝毫感觉不出当时历史的潜流涌动。

对当时高层而言,返城青年的就业问题,多少会是一种焦灼———仅仅在广州,当时的返城青年就有好几十万。

在邻居的帮助下,容志仁以100元钱起家、在广州的司马坊街口摆了“一毛钱学生餐”的小食摊。之后他成为了风云人物,被披上改革明星的光环。这个原来身无分文的“街边仔”,作为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代表被邓小平、胡耀邦先后接见。

有谁会想到,这些当时被认为是代表自由与活力的小摊贩,30年之后,每天与城管部门玩猫抓鼠的游戏,并成为与城市水火难容、破坏城市形象、扰民的典型。

究竟是我们太善忘还是变化太快了?

这个问题有待史家去解答。但是,下面的这组数据,对目前仍处于“就业”焦虑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1981年,820万城里青年有了就业的机会,城市里面个体商业经营者在这一年里达到了101万家。

直到1984年新年伊始,邓小平视察广东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之后,来自深圳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国庆35周年盛大的阅兵仪式上亮相。

下海、经商成了当年的年度词汇,个体户不再“被人看不起”。这一年春天,广州市召开了第一次个体户代表大会。数字显示,当时广州从事各行业的个体户有14万户,60多万人。

以广州个体户为故事背景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这是国内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它不仅创下了8000万元的票房记录,更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名片”。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以“雅马哈”为代表的摩托车开始在时代留下自己的痕迹,之后一直成为个体户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2007年1月1日,广州正式“禁摩”。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媒体如此评价《雅马哈鱼档》:“撕开了计划经济的一角,呼唤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对经济问题的探索逐渐摒弃了以意识形态的标准判断,中国社会对变革的期待开始超过了对意识形态的崇拜,从此迸发出惊人的经济能量。但是,时至今日,个体户依然在各种政策的制约中,步履蹒跚。

作者:苏少鑫

(本文来源:新快报 )

推荐 推荐0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服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