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李昌传》:他第一个倡导“精神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09-10-29 20:46 作者:实习生 商凝瑶 浏览:210次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昌传》一书。这部历史跨度近80年的人物传记,记载了老革命家李昌先生“踏破青山不觉累”的一生,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说,李昌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又是知识分子的保护者。对于年轻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时,看到的不仅是李昌追求真理,为祖国奋斗的一生,更应该读到的,是书中的那段历史。

《李昌传》真实地还原了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的诸多历史真相。例如,在1979年,李昌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呼吁为天安门“四五”运动平反,并率先在中国科学院平反冤假错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内高层有人提出,党员创业者雇工人数超过7个,就是搞资本主义,就要开除党籍。李昌和杜润生等老同志坚决反对这个议题。最后邓小平提出了“三不政策”,既不提倡、不阻止、不宣传,“看两年再说”,才算平息这场争论。书中的这些细节,凸显了一个共产党员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

李昌是“一二·九”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37年2月被推选为全国民先队总队长。正如李锐先生所说,他“成了当时的学生领袖,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这是他一生的第一个华彩乐章”。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昌作为“一二·九”运动学生领袖列入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早在1940年,李昌就提出了重新建立共青团的主张。这个卓有远见的创意在1949年4月得到实现。1951年,李昌被调到共青团中央工作,担任团中央常委、书记等职。1953年秋,由周恩来点将,毛泽东任命,李昌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75年7月,李昌恢复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协助胡耀邦一起主持起草了著名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文革”结束,李昌在中科院得以施展抱负。他说,“要把‘文革’丧失的十年补回来”,越发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纠正极左错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制定新的科学发展规划。他创办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首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李昌先生的夫人冯老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曾经和李昌商量过多次为他出本传记的事,他都不同意。单位出于为他写传记的考虑,调来一位研究中共党史的人做他的秘书。但是他很不配合,认为“来日苦短”,没有时间去回忆自己的过去,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当今的工作上。他觉得自己以前做的都是应该做的,没什么特别的,而且不愿意宣扬自己。于是,冯老对李昌先生说:“由我牵头,找几个熟人,让孩子们参加,成立个撰写组来写,行不行?”他才表示同意。2002年下半年,撰写组成立,还请了几位研究历史、党史的专家担任特别顾问,反复商量了几次后才将写李老自传的工作展开。不过此时他已88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对往事、细节的回忆越来越困难了。冯老说:“本应二十年前就该做的事,这个时候才开始,无疑增加了难度。”

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不仅在回忆细节上存在难度,在作者的选定上也颇费些周折。原本约请的作者是郑仲兵先生,因为他和冯老是多年的好朋友,对李昌先生的经历也不陌生。但是由于郑忽患重病,不能担任执笔工作,便推荐了现在的作者周士元,经过长时间搜集资料、采访、撰写,这本传记终于在李昌先生95岁生日到来之前出版。

曾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外交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黄华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年迈的李昌依然保持了青年时代的理想和热情,还是那么正直、善良、睿智和勤勉。”而当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传主李昌先生已经卧病在床,每天戴着呼吸机看报。那些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老革命家如今都已年迈,有的已经与共和国挥别。我们年轻人需要做的就是:记住,并学习他们。

《李昌传》

周士元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出版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推荐 推荐0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服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