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费孝通:我的中国心

踏遍中国乡土 为农民寻出路
发布时间:2010-12-30 22:00 作者:费孝通 浏览:63次

核心提示:1981年11月18号晚上,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大厅里,71岁的中国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登上了45年前他留学英国的时候母校的讲台,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他也成为第一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如今,费孝通先生辞世已经有四年多了,但是,他提出的苏南、珠江、温州等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的构想,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文章目录

为兴国弃医从文 费孝通投师冰心丈夫

吴文藻先生是冰心女士的丈夫,因为费孝通也很崇拜冰心,所以他说,冰心的丈夫一定是不错的,所以这也是他看中这个吴文藻的一个原因。费孝通从中学起就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早期教育,对外语授课的场面自然非常熟悉,然而,当吴文藻在讲台上用普通话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的时候,费孝通被深深的触动了。

结婚108天妻子坠崖 费孝通一心寻死

费先生一看王同惠的尸体,就一头就朝大石头撞过去,后边被瑶人给抱住了,抱住过后费先生是就说是肝肠俱裂,当时就说真是这个心灰意冷,只有寻死的心了。所以到晚上的时候,费先生是把带的药,包括消炎水,所有的药他就乱七八糟吃了一肚子,他想死,想自杀。结果呢,吃下去过后,一下子呕吐,又全都给吐出来了,然后他就觉得屡次求死不果,这就是同慧在天之灵不让我死,不让我跟她同葬在大遥山,就是同慧要让我以一人之力做两人之功,所以他一下子就是说思路转到这个上面来了,就不求死而求生了。

费孝通三访江村:为农民改善生活奔走

让农民富起来,是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也是他每一次实地调查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费孝通三访江村,当他看到开弦弓村因为大力发展养殖、纺织和缫丝,而变得富裕起来的时候,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

考察住鬼屋 清贫知识分子创“魁阁时代”

虽然生活条件恶劣,有人甚至英年早逝,但是没人放弃,没人叫苦,大家共同经营出一种合作和友爱的风气,创造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史上传说般的“魁阁时代”。

李友梅:中国社会学怎么发展,怎么培养人,要有科学的精神,还要有人文关怀,这两者怎么结合,我觉得是魁阁是最好的一个典范。

徐平:在那么艰难条件下,就一直大家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国家报答,就报效国家这种追求从来没有减弱过,所以最后就一直被学术界称为一种“魁阁精神”。

陈晓楠: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这位老人,他研究一生的课题就是为中国的农民找一条出路;他经常做的事儿,是身体力行的去走访和调查中国农村的现状;即使在93岁的高龄,他依然是东奔西走,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一寸乡土;这位老人和中国以及中国乡村有着近一个世纪休戚与共的关系,他就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

解说:打开奠定费孝通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江村经济》一书的卷首,可以看见这样一行卷首语: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王同惠被称为“现在中国作民族考察研究的第一个女子”,她与费孝通结婚只有108天便天人永隔,她与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的调查,是费孝通怀念一生的短暂岁月。也正是广西大瑶山的调查活动,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费孝通。

广西的大瑶山,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是瑶族的传统聚居地,由于交通不便,常年与外界隔绝。1935年的秋天,当地瑶民发现有两个汉人经常出现在村寨之间的羊肠小道上,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费孝通,女的叫王同惠。

徐平:当时广西省正在建立模范省,他一定要就说对自己本省所有的非汉民族进行一个调查,所以当时的话,就李宗仁就设立了一个课题,就是想对广西的特种民族,那会儿还没有少数民族的概念,就是特种民族进行一个调查,就在北京邀请学者,那吴文藻先生就推荐费孝通去担任这么一个工作。

为兴国弃医从文 费孝通投师冰心丈夫

解说: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松林镇,曾经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给予费孝通一生深刻的影响。1928年他考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后来,他觉得人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于是费孝通转学至燕京大学,师从吴文藻。

徐平:吴文藻先生应该说是对费先生影响最大,或者说把他带入社会学,甚至带入探索中国,研究中国这么一生历程的一个开门者。

费皖:吴老师是冰心女士的丈夫,因为他也很崇拜冰心,所以他说,冰心的丈夫一定是不错的,所以这也是他看中这个吴老师的一个,吴文藻的一个原因。

解说:费孝通从中学起就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早期教育,对外语授课的场面自然非常熟悉,然而,当吴文藻在讲台上用普通话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的时候,费孝通被深深的触动了。

徐平:吴文藻先生,在这个学校的课堂上,而且是教的是什么?西洋思想史,本来就是讲西方的东西,那他就是坚持用汉语教学,而且的话,自编教材,所以这对费先生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感到非常新奇。而且的话,也就是说是迎合大家这种压抑已久的民族自豪感。

费孝通手记:65年前在燕京大学讲台上有人用中国语言讲西方社会思想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要用中国语言来表达西方的概念,比起用中国衣料制造西式服装还要困难百倍。--费孝通《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

解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燕京大学的学生积极的加入到全国的反日浪潮之中。费孝通在一次游行示威中受寒得了肺炎,因此无法修满学分,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学年的学习。然而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一年,费孝通有幸听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罗伯特·帕克教授的游学讲座,并跟随帕克教授走出课堂,走向真正的社会生活。费孝通从此钟情于社会学实地调查,并终生不倦。

完成广西大瑶山考察的最佳人选就是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都有一定造诣的费孝通,但是在燕京大学里还有一个人也对这次考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她就是王同惠。王同惠是费孝通同系不同班的同学,在一次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聚会上,他们两人因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发生了争论。

费皖:对于人口问题的大概讨论吧,两个人的意见不和,那么经常这个为了这个观点上的不同争论,争论这个,当时的燕京大学有一个,有个习惯,就是过圣诞节的时候,大家互相同学之间赠送点小礼品,老先生呢就送给王同惠一本关于人口学上面的书,他想用这本书来增加他自己,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吧,想要影响这个王同惠,王同惠呢可能接受了这本书呢,觉得这个小伙子大概还行吧,是吧,反而对他产生了好感,这样慢慢地两个人就通过这个学术上等于问题上的讨论什么,慢慢感情就越来越近了。

解说:他们在共同感兴趣的学问切磋中相知,渐渐产生了感情。费孝通用“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来形容他和王同惠恋爱的那段时期。

徐平:大遥山之行这个机会来了过后,王同惠非常地兴奋,她在翻译许让神父这本书的时候就曾经发过愿,说我们一定要写出这样的书,为什么中国人就写不出这样的书来,所以大遥山调查使她格外地兴奋,觉得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以及写这样书的机会来了,所以她是坚决要求去。

解说:费孝通和王同惠决定一同前去广西调查,但碍于男女同学身份的不便,1935年,他们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了婚礼。

徐平: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是很封闭的,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所有人都觉得她应该去,那么两个人去也互相有个照应,但是一定要以一种合法的身份去,什么合法呢,就促使他们提前了他们的婚姻,八月份的时候,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那这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他们还照了婚纱照这些,在那会儿的话那是很时髦很前卫的。

结婚108天妻子坠崖 费孝通一心寻死

陈晓楠:大瑶山考察是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开始,他一生中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都和这一次考察有关,而他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大瑶山的考察当中也得到了首次的应用和体验。可以说大瑶山的考察改变了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同时,这次考察,也是费孝通一生刻骨铭心的痛。。

解说:1935年,国民党军队忙于围剿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南方各省处于战火之中,这一年的夏天,新婚燕尔的费孝通和王同惠也踏上了自己的征程,他们的目标是广西大瑶山。

费皖:到广西以后,他要从南宁再到遥山,那这个路越来越难走,是吧,到南宁还算是个城市还有车,从南宁再往下就没有通,不通车了,不通汽车了,只有什么雇个马车啊,完了最后就要骑马了,坐轿。

徐平:所以费先生当时还给王同惠说,娶你的时候没让你坐上花轿今天就算补上了,那么刚开始还是坐轿子走,随着这个山路越来越陡峻过后,轿子也坐不了,只能够步行。

解说:尽管条件比他们预料的要艰苦的多,但费孝通和王同惠并没有气馁,他们不但更加坚定了这次考察的信心,同时,也把这次考察作为他们一生研究的起点。到了大瑶山之后,费孝通和王同惠才意识到路途的艰辛其实算不了什么,瑶人和汉人之间的长期隔膜,才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徐平:那会儿的民族隔阂非常严重,那么就在费先生他们去这个调查之前几年,广西就发生过瑶人叛乱,那么当地政府是采取镇压的措施,死了不少瑶人,也死了不少汉人,之所以广西省政府当时要搞这个特种民族研究,其实也是针对当时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来的,所以当地的瑶人对山外的汉人是一种敌视和疏远的态度。

费皖:他们进山以后,到了瑶区他们要住宿啊,晚上要住宿,按瑶民的这个风俗,客人夫妇不能住在一起的,他们忌讳这个,可是他们到了那以后又没有房子,只有一间房,那么在他们保证这个遵守他们瑶民的规矩以后呢,他们才勉强同意他们住在一起。

费孝通手记:这一天晚上,我们把行军床张起。从广西以来总是在木板上过夜,虽然睡惯了,但是一睡到帆布床上,简直像是登天,同惠嚷着,舒服死了,舒服死了。--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

解说:每到一个村子,费孝通就做人体测量的工作,王同惠则利用自己极佳的语言天赋,与当地的瑶人聊天,进行文化的调查。

徐平:费先生这个测量的话,在封闭的大遥山是很难进行的,当地人就怀疑,你要干什么,是不是要,你是不是要招兵啊。

费皖:当时陪他们去的省里头有一个科长吧,就说这个是给你们看病,当地的人说你有病的人你不给看,我们没病的你找我们来看干什么。

徐平:最后费先生就觉得就是说搞学术其实应该有个基本学术道德,不应该欺骗的,最后他就想出办法来,就给当地人画画,绘画也好,音乐也好,这个不需要就是说共同的语言,也不需要多高欣赏水平,像不像一下子就能辨别出来,一下子就引起共同的兴奋,所以他很快地赢得当地人的这个信任,使得他这个测量工作得以继续开展下去。

解说:对于当时与外界封闭已久的瑶人来说,这两位汉人的到来,给他们带来的好奇远比信任要多。

徐平:对他们穿的长桶马靴,那更是没见过,瑶人那会儿基本上都是打赤脚,瑶人不穿鞋,他当然上床睡觉也就不存在脱鞋的问题,这样大家就在想那他睡觉的时候会不会脱这个靴子,所以有一次王同惠正在睡觉的时候,就是她那个后来她那个房东,突然一下,女房东啊,就把她被子掀开,把她吓一跳,因为双方语言没法沟通,就不知道对方要干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什么呢?那个女房东就纳闷她是不是穿着靴子睡觉,就是为了揭开被子来印证这么一个事。

解说:大瑶山之行,是费孝通和王同惠的第一次社会调查,同时也是他们的蜜月之旅。这里生活的艰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费孝通和王同惠却甘之如饴。

盘日辉:费孝通和王同惠两夫妇很恩爱,一到吃红薯,红薯呢外皮呢,费孝通帮王同惠剥了这个皮,才给王同惠吃,王同惠呢又关心他的爱人,他这个在城市来的吃肥油吃不惯,那个鸡皮呀,他不吃,所以呢王同惠又趁热帮他剥掉这个鸡皮,然后呢再喂给费孝通吃。

解说:费孝通和王同惠在广西大瑶山的调查艰难却快乐地进行,他们以“桂行通讯”为名将调查的手记发回到北平,与所有师生分享。通过一个多月的走村串户,费孝通和王同惠已经完成了对古陈村坳瑶的考察。

1935年12月16日,费孝通和王同惠告别了古陈村,在两个向导的带领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罗运村,这一天是他们结婚后的108天。费孝通和王同惠虽然在山里已经受了差不多近两个月的锻炼,但是和当地人相比,走山路他们依然显得非常吃力。

徐平:当时实在走不动了,然后费先生就掏出手绢来给王同惠擦汗,那么在我们城市里边的人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动作,但是在当地人看来,哎呦,怎么能这样干呢,所以当地人他们说,啊,那我们先走了,就走了,走了一段距离后就坐前面等,就想啊,他们两口子就慢慢走吧我们就是等着,结果他们俩呢就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解说: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当费孝通和王同惠准备起身赶路时,却突然发现向导和挑夫都不见了!他们大声呼喊,却只有空谷回音。两人的心一下子慌了起来。连绵不绝的原始大森林,连当地人都要结伴同行,更别说初次踏进大山的两个文弱学生了。天已经慢慢黑了下来,夫妻俩人只能相互搀扶,摸索着前进。不知走了多远,费孝通隐约发现前面有一处看似房屋的建筑,他以为是住家,立即过去查看。

费皖:这个建筑,很简陋的一个建筑,那么他以为呢可能到了村,离村不远了,那么这门那么应该里边有人啊,那我进去打听打听吧,就推门要进去,没进去,一迈腿上面就落下什么石头啦,大木头啦什么,就把他的脚给压住了。

徐平:王同惠走在后面,就马上奋力搬开这些石头,把费先生从虎井里拖了出来,但是费先生他本来学过医预科,他说我已经动不了,我骨折了,说你不要动我,你赶快去叫人去,你背不了我也救不了我,在这种情况下就让王同惠出去觅援,那么费先生就当时告诉王同惠,就说沿着水走,因为水向低处流,说低处就是说,沿着水走就会有庄稼就会有,就是会有田会有村庄你就能找到人,这个指导思想是对的。

解说:王同惠匆匆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费孝通一边让自己保持清醒,一边祈祷妻子能够平安归来。天渐渐亮了,但是王同惠还没有回来,费孝通的心里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他强忍着疼痛,挣扎着向山下爬去。

费皖:后来爬到一个地方看见有一头牛,那他一想呢,有牛呢一定会有人来找这个牛,所以他就在牛旁边等着,等着后来果然不久就来了一个妇女,瑶族瑶民妇女。

徐平:他就向那个瑶妇呼喊,说救救我,救救我,当地瑶妇一点汉语不懂,那么一看一个人趴在地上。

费皖:因为正好头一天呢,有一架飞机经过这个地方,飞过这地方,那个瑶民还以为是从飞机上掉下来的什么人呢,所以这个就赶快跑回去就叫人,那么人家来了以后嘛,通过比划才知道是受伤的,把他抬到村里。

徐平:费先生最着急的不是他获不获救,而是王同惠去了过后,一晚上都没有音讯。

解说:下古陈村的瑶族头人盘公西把费孝通接到家中疗伤,同时,马上召集了村寨里的人,上至60岁的老翁,下至16岁的孩子,全部出发去找王同惠。。

徐平:整整找了一个星期,没有动静,没有动静,据这个瑶头的孙子,我2005年去访问他的时候,他给我回应,说最后说没有办法了,那就只能找人算卦,结果就请了山支瑶的这个巫师一卜卦,说在水边呢,你们到水边找去。

费皖:老先生说他也做梦,梦见这个王同惠是在水边。

解说:在王同惠失踪后的第7天,也就是1935年12月23日,瑶民们在古陈村与罗运村交界的一处悬崖下的山洞急流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那天晚上,王同惠救夫心切,慌乱中一脚踩空,不慎坠落深渊。王同惠遇难的时候他们刚刚结婚108天。

徐平:费先生一看王同惠的尸体,就一头就朝大石头撞过去,后边被瑶人给抱住了,抱住过后费先生是就说是肝肠俱裂,当时就说真是这个心灰意冷,只有寻死的心了。所以到晚上的时候,费先生是把带的药,包括消炎水,所有的药他就乱七八糟吃了一肚子,他想死,想自杀。结果呢,吃下去过后,一下子呕吐,又全都给吐出来了,然后他就觉得叫做屡次求死不果,这就是同慧在天之灵不让我死,不让我跟她同葬在大遥山,就是同慧要让我以一人之力做两人之功,所以他一下子就是说思路转到这个上面来了,就不求死而求生了。

费孝通手记: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两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自己打不醒的噩梦!--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

费孝通三访江村:为农民改善生活奔走

    解说:1936年的初夏,费孝通回到了家乡的开弦弓村养伤。在这里,费孝通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实地调查。这个村庄就是后人所熟知的江村。那年,他26岁。

陈晓楠:以“江村”之名闻名于世的开弦弓村几乎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开弦弓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加手工业的社区,享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美誉。因为费孝通的26次访问和他的社会学名作《江村经济》,让开弦弓村被誉为是“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名扬海外,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村庄之一。

解说: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盛产蚕丝。由于村中有两条小河,形状像一把张开的弓蓄势待发,因而得名。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中国其它乡村一样的平静生活。然而早在71年前,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们,就已经熟知了这里的一切。这都是因为远渡重洋留学的费孝通,以此为例写下的《江村经济》。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该书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里程碑。

1936年的初夏,在大瑶山受伤的费孝通回到家乡休息,准备夏末秋初的时候,到英国留学。此时,费孝通的二姐费达生,建议他到开弦弓村去小住一段时间,可以一边养伤,一边看看村里丝厂的情况。

徐平:费先生的姐姐费达生,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女性,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到日本专门去留学,就是学的缫丝技术,回国过后,跟她的先生郑辟疆,就一辈子就致力于推广最新的缫丝技术。

费皖:费达生在开弦弓村为当地老百姓做的,等于是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嘛,搞的这些他们蚕校搞的那个缫丝推广工作。

徐平:如果说费先生是以笔来呼喊和推行,就说中国的农村工业化,那他这个姐姐,以及他的姐夫,那就是实实在在行动,一生在实践中工作。

解说:二姐所从事的丝业改革,是对社会进步持改良思想的费孝通所感兴趣的。特别是当费孝通亲眼看到农民的劳动与现代缫丝机器的结合,他的心思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为现代工业进入中国农村的这个场面所激动。

姚富坤:这一带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那么这一带靠土地呢,根本养活不了人,所以说呢,费孝通当时就提出了,农民办工厂是一件好事,就是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费皖:这个东西我看可能就是一个学社会学的人的特有的一种灵感吧,是吧,普通人看见了就过去了,他看见了就不是这样,他就有另外的想法。

徐平:他就敏锐地发现姐姐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的话,他这两个月期间,就利用这个和当地老百姓,尤其他姐姐打下的非常坚实的社会关系基础,那么就广泛接触,他又是当地人,话就不存在就是说是交流困难。

解说:在开弦弓村人的眼里,这个年轻的学生有点与众不同。短短两个月内,拄着双拐的费孝通在街巷里串门访户,走田头,进工厂,坐航船,观商埠,不时在笔记上做着记录。因为费达生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调查十分顺利。两个月的时间,他一个人一户一户地走访,大家都把他当贵客。

徐平:当地人也愿意向他敞开心扉,他也做了很多的记录和这个整理,但是他没有想着要把这个要做一个很正规的调查,或要做什么,所以费先生一直说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说:从这次调查开始,费孝通将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此后的六十年中,费孝通曾先后二十多次重返开弦弓村实地调查,开弦弓村或者说江村成为费孝通精神家园的港湾。1957年4月,费孝通和姐姐费达生一起重返开弦弓,村民们自发的在村口的岸边迎接他们,但是,当费孝通问起大家的生活时,每每说到粮食,便嘎然而止了。

于孟达: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问题是饥饿问题,要摆脱农民的饥饿,就是他认为呢,一定要农工相辅,就是农民单靠种地是富不起来的。

解说:让农民富起来,是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也是他每一次实地调查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费孝通三访江村,当他看到开弦弓村因为大力发展养殖、纺织和缫丝,而变得富裕起来的时候,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

于孟达:他来的时候呢我们正好发展了养兔子,我们全国,那时候我们的兔子,在全国养的最多的一个县,一年农民的收入,从兔子的兔毛收入,农民当时候就有六千块以上,六千块,六千块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费老在调查中间也看到农民通过养兔,能够富起来,他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也专门跑了好多养兔的地方,他呢还抓了一只兔子,拍了一个照。

费皖:他跟开弦弓的人那是很熟了,大家坐在一起喝那些什么青豆茶了什么,吃蚕豆熏青豆什么就随便聊,那么在聊天当中他能够发现很多问题。

李友梅:一盘磁带,我们白天录下来,晚上就整理,那时那个小录音机,要整理很长时间啊,整理多少时间,我们常常不睡觉,一直到晚上,到凌晨三四点钟有的时候睡一会儿。那个时候有一种激情,就是那个农村的生活,沸腾的生活,经济发展的这个生活,农民追求那个改变生活的那种渴望,那种期待,我们好像也沉浸在这个里边。

解说:从1981年开始,费孝通几乎每年都会到苏州吴江,不仅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更因为这里是他调研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重要地点。同时,这里也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起点。

费孝通手记:我觉得高兴的是想的办法、出的主意由于顺着改革开放的总形势有些已取得成效。这也使我对自己所走的学术道路有了信心,使我深深地感到生逢盛世的兴会。--费孝通《第二次学术生命》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