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要用专制推进民主
孙中山为何不认可内阁制:要用专制推进民主
宋教仁辛亥革命后制定中国首部共和宪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11年10月11号,在枪炮和厮杀过后,湖北武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对于参与了这场起义的革命党人而言,枪声过后,如何建设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很多问题显得现实而迫切。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颁行一部治国之法,当时的湖北军政府呢,只有一个《军政府暂行条例》,都督黎元洪认为说,作为首义之省的湖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立刻制定一部根本大法,来作为将来民国宪法的蓝本。11月9号,也就是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仅的一个月时间,《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公布。这部在今天看起来依然闪烁着智慧和民主之光的法律,其实是出自一位当时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之手,他的名字叫宋教仁。
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这可以说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公布了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第一次在宪法里边规定了,人民具有各种各样的权利,比如说言论、集会、结社、住宅不受侵犯,等等等等这些权利。同时在《鄂州约法》里边呢,也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比如说,鄂州政府设立都督,但是都督的权力呢,要受到议会法院的一定的限制。
解说:《鄂州约法》承袭西方内阁体制,寄托了宋教仁对权力制衡的一贯信仰。都督、政务委员、议会各司其职,相互掣肘,都督虽有发布法令,任命官员,统帅军队等诸多大权,但不能绕开政务委员与议会独行其是。
迟云飞:在以后其他各个省起义以后,大多也颁布了各个省的类似的约法那么这些约法呢,很多是仿效《鄂州约法》来起草和制订的。
解说:《鄂州约法》最终因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但后人评价,此法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共和性质的宪法文件。29岁的宋教仁是当时制订这部法律的不二人选。因为在此之前,革命党中很少有人对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有过深入的研习,其实20岁以前的宋教仁,和当时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出身湖南桃源的他,在宁静的沅水边,度过了自己的青春。21岁那年,宋教仁认识了,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湖南老乡黄兴。那时黄兴在长沙明德学堂创办了“东文讲习所”,并翻印了《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大量革命人士的著作。和黄兴的结识让宋教仁的人生目标,渐渐清晰起来。
宋教仁随黄兴逃亡日本 学习西方政治法律
一起投身革命的第二年,中国内第一个反清组织华兴会成立,22岁的宋教仁被推选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的首次起义因为走漏风声而夭折,宋教仁被迫跟随黄兴逃亡日本。正是在日本宋教仁进入法政大学,才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法律。
迟云飞:在1906年以后,他慢慢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个新的想法呢,来自于他对欧洲,对美国政治和历史的研究,也来自于他对日本的政治的观察。就是当时的日本呢,是怎么样一个情况呢,就是当初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有功的一些西南藩阀,把持日本的政权,所以当时日本的政治呢,号称是已经实现了立宪,颁布了宪法,有了议会,有了政党,有了选举。但是政权实际上,为那些西南藩阀把持。所以宋教仁看到,日本只是名义上它是个宪政,实际上算不上宪政,专制的传统在日本仍然非常浓厚,所以宋教仁就写文章呢,说日本是藩阀政治,如果说立宪呢,日本最多只能算个半立宪,那么在中国怎么样呢,宋教仁觉得,中国也可能发生革命以后,对革命有功的军人,对革命有功的革命党首领。把持政权,以革命有功的名义,推行专制,反倒背离了民主原则。所以宋教仁认为呢,在中国呢,推翻了清朝政府以后呢,就要立即的实行民主,召开国会,进行民主选举,在这个基础上呢,民主的政权呢,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说: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精研西方法律与政治,宋教仁还创办了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这份在留日学生中,影响颇大的刊物,也引起了日本友人宫崎滔天的注意。1905年7月的一天,宫崎滔天兴奋的告诉宋教仁自己多年的老友孙中山,即将从欧洲来到东京,志趣清洁,心地光明,这是宋教仁从宫崎滔天嘴里获得的对孙中山的第一印象。
迟云飞:他们见面的时候呢,孙中山就纵谈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就给宋教仁他们说,说现在呢,我们大家都要反清,要革命,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但是现在呢我们互相都不联络,这一个省也起事,那一个省起事,弄得不好呢,我们就会像元末各路造反那样,你也搞我也搞,弄不好有可能引起列强的瓜分,咱们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当时都在场。那这个时候呢,黄兴已经另外由宫崎寅藏介绍,跟孙中山见了面,那么这样呢大家都同意,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
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宋教仁创办革命杂志 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
解说:十年并不成功的革命经历,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革命组织有多么重要,在精心的准备过后,1905年8月20号,第一个全国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对西方政治法律了然于胸的宋教仁,被任命为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由他一手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被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陈晓楠:1910年11月13号,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召集黄兴、胡汉民等,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开会,决定集同盟会之精英,在广州起义。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准备,1911年4月,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的队员,攻击了两广总督府,发动了同盟会自成立以来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经过了一个昼夜的激战之后,广州起义以惨败而告终,72名同盟会的精英壮烈牺牲。孙中山后来回忆的时候,依然相当痛楚。他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这次起义啊,当时对革命党人的打击啊,应该是非常大的一次打击,因为当时同盟会啊,可以说是举同盟会的精英,在广州具有的起义。
李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那中间好多很好的人才,久经锻炼的,但是都牺牲了,牺牲了所以后来对黄兴打击很大,黄兴都想自杀了嘛。
解说:广州起义是自1895年以来,在南部边疆策动的第十次革命行动,十次革命无一成功,痛苦之中,宋教仁既没有如好友黄兴般发出“再不问党事”的哀叹,也没有如孙中山般乐观地认为,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他所做的是对革命策略,进行深入地检讨与研究。
宋教仁反思黄花岗起义 建议在中部举事
李育民:那么宋教仁呢,这个时候他就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革命如何成功的问题。
迟云飞:临时联络一些会党,或者一些新军,就发动起义,仓促地起义,所以没有周密的准备,所以每一次起义组织起来了,但是很快都失败了。
李开沅: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孙中山在海外长大的,他跟内地本来就没什么联系,所以他习惯于以会党为基础,以华侨为财政支持的一个依托。
解说:早在广州起义发生的五年前,作为同盟会发发部检事长的宋教仁,就曾向黄兴指出,孙中山等人,一心要在中国南部边疆起义,是冒险心激进心太甚,将来恐有孤注之势。1910年,在同盟会的一些会议上,宋教仁公开提出了自己对革命策略的思考。
李育民:他认为边地起义是下策,长江流域举事这个是中策,在中央也就是北京,京师、京城,或者在北方,这个是上策。
迟云飞:然后这些革命党的同志们,讨论之后就认为呢,上策太困难,因为北京的市民和以往历史上欧洲历史上,法国、英国、巴黎和伦敦那个市民不一样,北京这个市民比较闭塞,对清政府的忠诚度比较高,我们要发动很难,同时北方的军队也相对南方的新军比较难于运动。下策呢,以往证明是失败了的,在边缘地的省份举行起义,一个是容易引起列强的瓜分,最好是在中部各省同时举行,这是宋教仁的革命方略。
宋教仁在中部省份练兵 力图缩短起义过程
解说:黄花岗起义惨败后,素来以理性见长的宋教仁,在痛心之余开始埋头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并且放眼葡萄牙、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革命得失。在研究对比之后,他认为,葡萄牙的革命是近代革命史上的模范,其革命路线值得效法。
李育民:所以他又提出来一个革命策略的路线,这个路线一个就是革命之时,就是这个时间,举义的时间要迅速、要短、要快,在很短的时间能够取得成功。另外就是革命之地,革命之地就是你举事的地点,要集中而小,再就是革命之力,革命所借助的力量,应该是借助于就政府当中的军队,这样一个策略路线,这个的策略路线,当然要和他的“革命三策”,结合起来。就可以说形成了他比较完整的一个策略的思想。
解说:孙中山人在国外,黄兴在黄花岗之后,曾一度不再过问党事,革命消沉之时,宋教仁决心带领革命同仁,以理性与耐心力挽颓势。彼时,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省份湖南、湖北,革命势力正呈现出蓬勃之态,将武装起义的重心,由南部边疆移至中部腹地似乎已势在必行。1911年7月31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诞生,宋教仁被选为分掌文事的总务干事。管理参谋,立案等诸多事务。实为中部总会的灵魂人物,新的革命开始悄悄地在这一组织里酝酿。
李育民:由于革命党人长期是在华南边地举行起义,所以他们在广州,像在这些地方,都是加强防范,而对于中部,对于像这些地方,倒有一些松懈。
迟云飞:这个同盟会中部总会,它的任务就是策动长江流域起义,它的要点呢,是先在湖北或者是湖南起义,如果是湖北最先起义了,湖南立即响应,如果是湖南最先起义了,湖北立刻响应,然后其他的各个省同时发动,这样就缩短战事,避免长期的流血的战争,同时也避免列强的瓜分。
解说:同盟会中部总会既经成立宋教仁即开始静心筹划起义,在长江流域,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各省,建立分会,并严格训练军队,以求起义时相互呼应。
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 未获孙中山认可
陈晓楠:1911年10月10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功地领导了武昌起义,在上海得到武昌胜利的捷报的时候,抱病在床的宋教仁,从床上一跃而起,百感交集,革命终于成功了。而孙中山是在美国的丹佛听到这个消息的,他起初还觉得有点讶异,在确认消息无误之后,马上前往伦敦、巴黎,为新生的政权筹款募捐。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和宋教仁踌躇满志,然而在建设一个全新政权的路径选择上,他们俩个人却发生了重大分歧。
解说:1911年12月25号,孙中山辗转抵沪,各方欢迎极盛,黄兴、陈其美更是朝夕不离孙先生左右。次日晚,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人,集会于孙中山寓所内,商讨临时政府成立事宜。会上宋教仁等人,一致推孙中山为临时政府大总统。不过在政体的架构方式上,宋教仁坚持认为,应该去把责任内阁制,而非总统制。许多年以前在日本政法大学时,宋教仁曾经对如何制约权力有过深入的思考与设想,如今他认为,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到了。
迟云飞:这个责任内阁制呢,是由国会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来组织责任内阁,所以又叫政党内阁,而总统是代表国家,但是不负责实际政务的,这么一个职务,通过这样的体制呢,就可以避免革命以后呢,对革命有功的军人,或者某些人士呢,把持政权推行专制独裁,妨碍民主体制。
李扬帆:孙中山是极力反对内阁制,要主张总统制。
迟云飞:孙中山认为革命以后,需要适当的集中权力,不管是由他当总统也好,或者是由其他人当总统也好,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权力,所以需要总统制,一定程度集中权力,孙中山认为在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是必要的。也就是说,用咱们现在的角度看,是以专制推进民主,因为在专制传统深厚的中国,人们还没有民主的习惯。
解说:1912年的1月1号,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所坚持的内阁制,没有得到认可,对此他选择了沉默。也就在这时,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战事上一路高歌。2月12号,在袁世凯的压力下,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第二天只当了一个多月总统的孙中山,按照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向参议院请辞,让位于袁世凯,不过对于袁世凯这样一个旧官僚,能否担当起维系民主共和的重任,孙中山和宋教仁的心里都没有底。就在袁世凯就任总统的第二天,由宋教仁拟写,经孙中山审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公布。宋教仁一贯主张的责任内阁制,这一次被明确写进了《临时约法》。
李扬帆:突然就把总统制改为内阁责任制,这是完全针对袁世凯来的,这也是导致袁世凯要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内阁责任制的重要的一个因素。他觉得这个把他的权力给限制了。
解说:利用袁世凯的政治与军事势力,推翻满清帝制,或许是孙中山决心让位于袁的权宜之策,可是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掌权后,如何制约这个在当时中国政坛,无人能出其右的“巨无霸”,宋教仁很焦虑,而且自感责无旁贷。
迟云飞:北洋派就是想独揽政权,推行专制独裁,立宪派的这些人士呢,他们认为革命党只能革命,建设不行,要建设得袁世凯和北洋系,所以他们这个时候呢,支持袁世凯,在这种格局下呢,由于立宪派人,宣传了支持北洋派,支持袁世凯,所以这样革命党,反倒是觉得势孤力单,在这种情况下呢,宋教仁就希望把同盟会进行改组,联合其他的一些新成立的政党,成立一个大党,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争取多数,那么这样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形成一个制约的力量。
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参加选举 拒绝袁世凯贿赂
解说:1912年8月25号,2000余人汇集于北京城南的湖广会馆,国民党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为什么叫国民党,从成立宣言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理想,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言其名曰国民党。求得完全的共和立宪政治,是新生的国民党立下的志向,也是宋教仁多年以求的梦想。
傅国涌:宋教仁站到了当时中国政治舞台的万众瞩目的焦点上,无论是袁世凯的北洋派,张謇他们的立宪派,还是革命派的许多人,都把宋教仁看作是国民党的代表。
迟云飞:袁世凯最初是想笼络拉拢宋教仁,他曾经送给宋教仁贿赂,结果宋教仁不接受,又假说呢,想要任命宋教仁为内阁总理,但是宋教仁认为呢,如果你要任我为总理的话,你让我组成政党内阁,就是我都由我的国民党人组成这个责任内阁,否则我不出任这个总理。
宋教仁率国民党赢得选举 将出任内阁总理
解说:1912年10月,宋教仁欲南下省亲,自1904年远赴日本以来,他与母亲、妻儿已有八年的离别之苦。此间,袁世凯曾向宋教仁送去五十万元的支票,袁世宋教仁如数奉还。在家乡桃源,陪妻儿、母亲的几个月间,正逢中华民国国会选举,宋教仁在家乡湖南竞选参议员,众望所归。湖南省议会上,一声喊就把他选出来了。整个国民党在这次国会选举中,也取得了压倒性的多数。经过宋教仁半年的不懈经营与努力,国民党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政党,而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第一大党,当之无愧拥有组阁权。宋教仁在这个时候,难免轻狂了一把,口口声声要组织一个清一色的国民党内阁。这样的局面是袁世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傅国涌:这个胜利就让宋教仁完全有把握地成为正式政府当中的内阁总理,袁世凯也面临着被边缘化,大权旁落这样的危险。
迟云飞:那么这样就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构成了非常大的制约。
解说:国民党的胜利,让宋教仁以为自己苦苦追寻的民主宪政之梦想即将实现,他火速离开家乡沿江东下,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说,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后人评价,其言足以鼓庶民之心,寒奸雄之胆。那些昙花一现的瞬间,让整个百年中国的历史,仿佛有了些须的生气。
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革命派北洋派关系破裂
然而宋教仁过于乐观地估计的形势,他没有意识到,致命的危险,正在加快脚步向他逼近。1913年3月20号晚10点,上海沪宁车站热闹非凡,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聚集在此,为即将北上京城的宋教仁送行。两个多星期前,宋教仁接到袁世凯从北京发来的急电,内容为即日赴京,商决要政。
噩耗一出,举世震惊,当时正在日本游历的孙中山,火速回国,立刻在第一时间通电武力讨袁,史称“二次革命”。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关系,自此彻底破裂。
傅国涌:宋案让中国的民国的共和体制逆转方向,它让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与袁世凯的北洋派之间,大打出手,撕破了脸,这个结果就逆转了共和政治的方向。
解说: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这是几千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对宋教仁的故乡湖南桃源的追忆。1913年春天的桃源,桃花依旧,渔父却已不在。渔父是宋教仁,在留学日本时,为自己取的一个别号,他的另外一个别号是“桃源逸士”。出生在桃源那样一个世外仙境的宋教仁,最终没有当上隐逸的高人,或许是因为他对于桃源以外的世界,对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有着更深切的爱恋,和更执著的追求。
陈晓楠:宋教仁22岁离家求学,32岁去世,参与政治的时间还不到十年,但也正是他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第一个民主的春天。他给当时根本不知道民主、自由、人权为何物的中国民众,带了新鲜的空气。宋教仁死后不久,袁世凯当上了百日皇帝,袁世凯之后,中国马上进入了没有皇帝,可是却人人争当皇帝的时期。军阀混乱,生灵涂炭。后来蒋介石以国民党的名义,武力北伐,统一全国,取得了形式上的成功。但是此时的政治状况,已经和宋教仁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了。感谢各位收看今天的《凤凰大视野》,下一周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孙中山和辛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