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原人大副委员长谈计划生育:因地制宜 不是一刀切

发布时间:2011-08-16 20:16 作者:马国川 浏览:77次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共和国部长访谈录》,作者:马国川,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彭珮云简介:1929年12月生,女,湖南浏阳人。清华大学社会系毕业,大学文化。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至1993年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93年至1998年6月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1993年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会长,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1993年10月被聘为第二届中国残联名誉副主席。1994年1月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并任全国爱卫会主任。1995年任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第23届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5月当选第五届中国人口学会会长。1998年9月当选全国妇联第八届执委会主席。1999年10月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七届会长。(据人民网)

采访时间:2009年8月10日

采访地点:北京皂君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共和国部长访谈录彭珮云访谈录 经历磨炼

马国川:看简历,您15岁就考入西南联大,很了不起。

彭珮云:我父亲曾是湖南省银行行长、贵州企业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大学毕业生,我从小就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我是抗战胜利那年慕名考入西南联大的,那时还没有满16岁。1946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马国川:您学的是什么专业?

彭珮云:社会学。解放前,我在清华大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我任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那时候清华还没有建立党委。1950年3月以后我一直在北京市委高校工委、大学科学部工作,1964年到北大担任党委副书记。

马国川:两年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您首当其冲被打倒。聂元梓在北京大学贴出了所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您正是这张大字报矛头直指的批斗对象之一。您是怎么度过那场浩劫的?

彭珮云:文革期间,我先是遭到严酷的批斗,后来又被发配到江西的一个农场工作,那里原来是一个劳改农场,北大清华的人都被送到那儿去劳动,许多人在那儿得了血吸虫病。我和爱人、孩子被隔绝将近十年。当时,我思想上既痛苦又困惑,经过反复的思量我逐渐想开了,我想无论如何我要挺住,相信总有一天是非会分清,真相会大白。再就是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受了个人崇拜的影响,有些问题也认识不清,但是我想,无论有多大压力,一定要不失诚实,不能乱检讨、乱揭发。

马国川:文革十年,您最痛苦的是什么?

彭珮云:最痛苦的,就是十年没有工作。在那十年里什么苦都吃过了,经历过那样一种磨炼,什么苦什么困难都不怕了。以后遇到一些困难、一些压力,就会想,所有这些跟文化大革命相比,能算得了什么呢?

马国川:恢复工作后,您主要做什么?

彭珮云: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国家科委工作过一段时间,1979年到教育部任政策研究室主任,1982年起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改为国家教委后,我是国家教委副主任。一直到1988年组织上调我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前,我一直做教育工作。

马国川:要调您到国家计生委工作,您有什么想法?

彭珮云:因为我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主要是高等教育工作,对计划生育工作不了解,对农村不熟悉,因此感到难以胜任,同时也有些舍不得离开原来的岗位,觉得有许多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我曾向中央请求不要调动我的工作。后来宋平找我谈了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只能服从调动,并且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

马国川:那一年您已经59岁了,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啊。

彭珮云:我真的是半路出家,所以,我要从头学起。

严峻的人口形势

马国川: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彭珮云:1981年3月6日成立。

马国川:国家计生委的第一任主任是陈慕华,后来是钱信忠、王伟,您是第四任。在您刚刚接任主任时,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如何?

彭珮云:我是1988年初到计生委的,这时正处在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198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237,自然增长率为1573,全国总人口一年净增一千七百多万。

马国川:人口形势很严峻,计划生育工作也难做,难怪那个时候大家都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彭珮云: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社会上包括计划生育系统内部对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无论城乡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有些人主张只要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还是允许生两个孩子好。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既存在简单化、强迫命令的现象,也有一些地方工作抓得不紧,甚至放任自流。我到黑龙江、辽宁做了调查。他们认真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工作力度大,人口控制得比较好。调查的结论是,如果能够统一认识,稳定政策,抓紧工作还是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1988年3月,我代表国家计生委党组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了当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中央重申了现行生育政策,这就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育第二胎;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第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马国川:国外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说成是一孩政策,看来这是一种误解。从中央政策看,我国的生育政策并不是一刀切、全国实行统一的政策。

彭珮云: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农村只生一个孩子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四川的部分地方。约有17个省、区、市允许第一个生女孩的夫妇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云南、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少数民族一般可生两个孩子。西藏对农牧民没有限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考虑到,当时我国农村生产力还比较低,家庭还是生产单位,一个农户只有一个女孩,在生产和生活上确有实际困难。允许农村生了一个女孩的家庭有计划地生育第二胎,将使计划生育政策更能行得通。当时实行这一政策,既体现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又考虑到农村和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有所照顾,是符合我国现实的。在以后的十年中,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