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璋:澄海为何建文革博物馆:文革中冤死400多人

发布时间:2012-03-09 21:34 作者:罗国璋 浏览:155次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作者:罗国璋,原题:《中国第一座“文革”博物馆

巴金老人生前呼吁在中国建立“文革”博物馆。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件非常必要的事,惟有不忘‘过去’,才能做‘未来’的主人,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没有私心,才不会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

2004年,广东省澄海市,一座完全由民众捐资建设的“文革”博物馆建成,圆了巴金老人的梦。中国首座“文革”博物馆是由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共产党员、曾任潮州、揭阳、汕头市市长、书记的彭启安发起的,他在海内外筹措了900多万元,民众还自愿捐献出土地、山林、建材、实物、资料……历经七年岁月,冲破重重阻遏,渡过经费困难关,资料文字匮乏关,在当地干部群众和潮汕各地一批有卓识的新老领导同志的坚定支持下建成了。

澄海市是中国“文革”的重灾区之一,是“文革”危害的缩影,冤死了400多人(包括14位厅级以上领导和名人)。被残害的这些人,曾经在潮汕大地上坚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出生入死,又参与解放后的生产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没有被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枪炮所杀戮,却惨死在“文革”红色的屠刀下,还有4500人伤残,10余万人受株连。

“文革”博物馆位于塔园,那里山林环抱,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登高望远,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壁上铭录着1986 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还有任仲夷同志“千万不要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的巨幅题词。园区在十三个山头上构建了“文革”博物馆、碑廊铭史、冤茔长青、恸石志恨、心碑永矗、宝塔思安、明镜史鉴、石笔书史、警钟长鸣、榕石真诚、孔圣宣仁、潮音伴月、童鹤戏春十三个风格各异的凭吊景点。

“文革”博物馆庄重凝朴,巴金老人《建立文革博物馆》和著名诗人熊鉴的《文革十年祭》石刻碑文,矗立两边。沿石阶拾级而上,一座仿北京天坛造型、雕廊画栋、气势宏伟、庄重典雅的主题建筑“文革”博物馆呈现眼前。圆形大厅正中,是巴金老人的巨幅画像。坛殿四壁,嵌着大量图片石雕,展厅玻柜展有有关“文革”的报刊、书籍、资料、图片、实物。这里有打出“文革”信号弹的发表《评海瑞罢官》的报刊,有点燃“文革”烈火《5·16》通知,有打响内乱第一炮的聂元梓的第一张大字报,有矛头直指刘少奇为“文革”火上加油的大字报《炮打司令部》,……连续8次的接见,把年轻幼稚的红卫兵捧上政治舞台。有铺天盖地的大批判、大串联、大字报、大抄家、大破“四旧”、大揪牛鬼蛇神的图片和实物。夺权夺印、抢占档案、派别争斗、文攻武卫、忠字舞、红海洋、语录歌,还有一些刑具,让人们好像回到那个年代。

推荐 推荐0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服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