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胡新民:真实的反右,深刻的教训

发布时间:2013-04-16 22:47 作者:胡新民 浏览:103次

真实的反右深刻的教训

什么叫做硕果累累?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指结的大的果实特别多。也比喻取得的优异成绩相当多。)对此解释,国人应该是没有多大分歧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年多的奋斗,取得的成就相当不俗。按照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的说法,后来的大“右派”们都承认:“看到了中共执政的累累硕果”。就在这个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发动了整风。关于此事的评价,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如下表述:
“一九五七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既然新中国硕果累累,怎么共产党又“该下台了”?
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有几分奇怪。既然后来划为右派的都觉得中共领导下取得那么大的成绩,那么为了我们新中国发展得更快更好,提提意见,参政议政,完善中共的领导,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吗?为什么又会出现后来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呢?这些年的中国,就整体建设而言,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因此,笔者认为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无疑对实现中国梦是有益的。但是,因为笔者也听到过有人认为,今日之中国,除了经济稍强以外,政治文化都比清末和民国要差。所以此文对持这种观点的人就会很不对胃口,因为他们的观点比硕果累累的观点差得太远。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基础,要讨论或者辩论,都不过是各说各话而已。笔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文所列事实都是有据可查的。
在1957年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离硕果累累太远的舆论,例如:“现在学生上街(肯定不是欢呼硕果累累的---笔者注),市民跟上去,形势非常严峻”。各党派要和共产党“轮流坐庄”。“现在政治黑暗,道德败坏,各机关都是官僚机构,比国民党还坏。人民生活降低,处于半饥饿状态”。“根本办法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请共产党下台”。“已经天下大乱了,毛主席他们混不下去了,该下台了”。有人还肆意歪曲胡耀邦的话,说胡耀邦在接见北大的团员时讲道:“毛主席现在处境困难,党内有人不想要毛主席。”(见中宣部:《高等学校整风情况简报》1957年6月4日)。诸如此类的言论四处流传,在某些地方还引起了一些群体事件。
笔者在想,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像章伯钧罗隆基那样有影响的人物站出来,实事求是义正言辞地在肯定硕果累累的事实的基础上,向中共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该多好啊!比如可以这样说:新中国建设硕果累累,不容否定。我们要帮助中共整风,大胆建言,帮助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而奋斗。
遗憾的是,尽管也有类似这样的声音出现,可是不但得不到某些“硕果累累”派的支持,而且还受到了匿名信的威胁。时任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的卢郁文,就是因为说了“硕果累累”一类的话,接到了匿名恐吓信,说他“为虎作伥”无耻之尤“,警告他”全家小心“。1957年6月6日,卢郁文在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主持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揭露有人写匿名信给他进行辱骂和恐吓并当场宣读了这封匿名信。值得注意的是,收到匿名信的并不只是卢郁文一人,卢收到的还不只是一封。另外还有民革中央常委李仲公收到了匿名信。”就在李仲公说及匿名信之际,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插话说,他也收到了匿名信!他说,匿名信警告他‘随时随地留意,全家留意’“。(见叶永烈:《反右派始》)就匿名信而言,可以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因为作为中共高层的习仲勋也收到了匿名信,而且所有的匿名信都是带有威胁性质的。这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能低估这种事件的引爆作用。即使在现在的网络世界,如果发电邮帖子什么威胁他人的,还是要被查被惩处。例如2012年8月21日,美国一名男子发出电子邮件对总统奥巴马进行威胁,在美国西部被捕。
就这段历史的上面这件事情的过程而言,笔者认为,关心国事,建言献策,语言大胆尖锐一些都没有关系,但还是要有底线。毕竟一面说”硕果累累“,一面说”混不下去“还是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不过,此类话在当下也不会以言治罪,现在网络上类似的语言并不罕见就是明证。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中共党员和公职人员,还是请退党退职后再去说那些与党纪国法相悖的话为好。同时也应该注意,如果要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做事情还是应该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宪法。现在宪政这个词有点热,简单地说,宪政就是按宪法办事。在当下的中国,如果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根本去谈什么宪政,除了扯淡还是扯淡。比如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原主任高锴就在一次《炎黄春秋》主办的座谈会上说:“从宪法的第1条到第130多条,没有‘共产党领导’这五个字,从头到尾找不到。”这位高人研究了我国现行宪法,但他看不懂宪法第一条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意思,他也更理解不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由此可见,我国的普法之路任重而道远。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一书中写道:“无论是储安平,还是父亲,都对毛泽东发动整风的诚意,深信不疑。建国七年,他们看到了中共执政的累累硕果,也看到了一些失误。所以,毛泽东登高一呼,他们立即响应,打心眼里觉得要好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好好地帮助中共整风。”笔者以为,既然承认是“中共执政的累累硕果”,要帮助纠正“一些失误”,犯得着把社会制度都改了吗?
坚持极端言论导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为中共党员和公职人员,确实要在言论上注意底线,不要走极端。如果不小心说了过头的话也要及时澄清,表达好自己的真实意思,极端主张极端言论确实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当年绝大部分右派都是错划的,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承认硕果累累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但是,如果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能够及时澄清他们的真实意思,避免后来的大麻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葛佩琦,他是12.9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打入敌人内部,官至国民党少将,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但1947年底他的单线联系人李年和组织关系领导人赵耀武先后被捕,并下落不明,他从此失去了同党的联系。解放后,他被分到中国人民大学当一名物理教师,据说从1951到1957年,他不断地提出要求复查自己身份的申请,但都如泥牛入海,也没人找他谈过一次话,葛当然心里很窝火。195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言论:“我要重述一遍,群众是要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若你们再不改,不争口气,腐化下去,群众是要推翻共产党,总有那么一天。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只空喊万岁是没有用”。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那篇使右派“落花流水”的社论《这是为什么?》。葛于6月9日给人民日报寄去一封更正信,他说他的话应该改为:“在这次整风中,如果党内同志不积极改正缺点,继续争取群众信任,那不仅可以自趋灭亡,而发展下去可以危及党的生存。”“人民日报没有理睬他。没有刊登他的更正。时隔将近三十年,在为葛佩琦平反时,才在人民日报的档案里找到这封更正信。不过,显而易见,这封更正信是葛佩琦看了6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赶写的。因为人民日报5月31日已经发表过他类似的言论,他当时并没有要求更正。”(见叶永烈:《反右派始末》)笔者发现他讲话的其它内容还有:“党组织对人认为有用时,把杀过朋友杀过同志,杀过党内人的人都当做宝贝;不用时,把流过血汗的人关在大门之外冷若冰霜。这些事例说明,群众不信共产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葛说话时和要求更正时的心态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年的很多敢言者代表的更多的是他们个人的看法,而不是群众的普遍看法。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就当年的中国的绝大部分群众而言,可以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的想法和念头。同时,笔者又看到了一些当年发行的关于右派言论的资料,例如《毒草集》等,其中很多言论都是有些过激但还是无错甚至有益的。但是,确实有一些是与葛佩琦未更正的言论相类似的极端言论,比如要轮流坐庄,要共产党放弃政权等等。但不知那些言者是否也要求过及时的或者及早的更正?如果是的而且当时中共接受了所有的更正,后来的误会或许会消失,至少扩大化的后果不会那么严重。实际上,如果联系一下章伯钧和罗隆基担任主要领导人的中国民盟的历史,或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年的历史的复杂性。当时的《读书》杂志有一个说法:“反右”运动标志了在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的终结。在国共斗争中,民盟实际是主张第三条道路的,“反右”后,彻底没戏啦。笔者以为,这也就是当年为什么认定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因。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设计。抗战胜利后,国共都各自提出了建国的主张。民盟也要为中国的未来设计一种既不同于欧美的,也不同于苏联的新道路,即第三条道路。但是,这种道路因为没有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不符合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也不符合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质上还是一套比较典型的的西方式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制度。对此,民盟却认为这是引导中国的正确之路。民盟领导人罗隆基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后,在谈到国共和民盟的各自政治设计时,不无得意地表示:“共产党的让步多,蒋介石的苦恼大,民盟的前途好”。他还说自己是“六分反蒋,四分反共”。1957年的整风,本来是想“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结果章伯钧等人一上来就要推行多党制,两院制等那些“民盟的前途好”的政治设计,着眼改变新中国的社会制度,动作确实也太大了,越线了。1950年代还是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年代,中共主动提出整风,也是为了更好地执政,巩固政权,发展国家。如果让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登堂入室,那又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不过,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民盟的第三条道路之说依据不足。笔者只能这么说,希望在今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要再有人提出类似第三条道路的说法,本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当年的反右运动中,由于极端言论引发的群体事件,以至于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扩大化的悲剧有不少。其中被毛泽东关注的福建省仙游县的“小匈牙利事件”相当有代表性。仙游县在1957年5月5日开始按上级安排进行整风。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大鸣大放批评意见,县委在6月6日还专门召开大会,表示诚恳接受,因为解放以来在各项工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但接下来的极少数人趁机发泄私愤、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和反对党的领导的言论就严重出线了,比如:“工农干部一无文凭,二无能力,怎么能领导”,在学校工作的被斥为“阿猫、阿狗”,在医院的工作的也要退出来。在工商业工作的,不但要要退出来,还要“下放到农村去,由资本家子弟来代替,这是子承父业,自古如此”等等。仙游县委对此一直保持克制,但被一小部分人误判了,以为广大人民群众真的是要推翻共产党了。在极端言论的蛊惑下,短短几天就发生工人学生群众闹事十六起。特别是6月10日,出现了120多人围住县委一整天的闹事,后来还有农民集体到区公所请愿。时值学生即将放假,看到闹事情愿的,也出现一些声援。有些高初中毕业生说“如果考试完不能得到录取或安排也要闹。”整风整到这步田地,确实令人意外。但后来的结果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外,道理很简单,还是上面那句话:就是就广大群众而言,没有也不可能要推翻共产党。当整风转为反右时,那些极端言论和极端行动的积极者,纷纷被划成右派。这时出现的情况立马变成反右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说连县委都一度都无法应对了:县委实在“接受”不了那么多右派分子,几次上报的右派分子名单都因为名额太多被上级退回重审,几经压缩才勉强过关。这些今天看来有几分啼笑皆非的故事,实际上今天的我们各方面人士都应该好好地思索,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当今某些有“良知”的人,只热衷发表一些“祥林嫂”式唠叨,他们只字不提当年极少数的人误判了形势,带来了极端言论以至于发展到极端行为,冲撞甚至冲破底线的言行。须明白,这种极端言行就是导致了中共从上到下的各级机构对形势的误判的主因之一,从而酿成了反右的严重扩大化。这一切造成的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这样的教训,首先是中共要牢牢记取不再犯。但各界社会精英和普通老百姓,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个国家咱们人人有份,谁要还想搞“折腾”,对谁都没有好处。
时至今日,祥林嫂式的唠叨仍然时常可见于各类媒体。这种在改革开放之初兴起的唠叨,有位叫韦君宜的还是有点名气。她也可以算是一位老革命,与胡乔木的友谊不浅。但是,就是因为胡乔木劝她把眼光放远一点,心态积极点,不要整天在唠叨中郁闷过日子,结果两人以往的友谊不再。韦君宜还认为,她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别人也一定受到过,谁不唠叨就不理睬谁。比如王蒙,就是因为对她说了文革期间他在新疆农村过得很愉快,韦君宜就冷淡相对,甚至把这种冷淡波及到王蒙的妻子,以至于王蒙妻子觉得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污辱。好在王蒙没有把当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劳动的心情向韦君宜们汇报,比如“我坚信体力劳动有益身心健康。劳动使我浑身血脉畅通,心明眼亮”等等,(见《王蒙自传半生多事》第184页)1957年5月1日的中共关于整风的指示特地指出,要在全党提倡各级领导人员以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劳动。这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是现在各地又提倡领导到农村去三同吗?王蒙可以说是先知先觉者,他后来主动要求去了新疆,下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文革期间,谁也整不了他,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的农民都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保护他们一家。这与那些祥林嫂不一样,她们在唠叨中经常把当年的工农大众视为愚昧粗鲁有暴力嗜好一族。当你不理睬她们的唠叨时,她们就把话往极端上说,以说历史为由,比如,西方列强侵华功大于过,解放前的地主老财大都是勤劳致富慈悲为怀,工农红军成立之初就有强烈的暴徒倾向,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对这种唠叨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效果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不管怎么说,工农大众还是社会的大多数,难道不能找一种更和谐的方式来共同努力搞建设吗?
回想反右以后30多年后发生的一些风波,诸多精英人物开始也都是说是从来没有“推翻共产党”的想法,但他们到了国外说法就变了。笔者有本1994年台湾出版的,据称有多种文字版本并的风靡世界的《邓小平以后的中国》,其中就有那些精英们的言论,意思也和当年某些右派的大同小异,也预言中国的工人农民都有推翻的强烈要求和动力和行动,而且中共即将崩溃。有的比如严家其,设计的路线也是和当年的某些右派一样:多党制--修改宪法等等。他们这些人,对历史比较健忘,总喜欢发表那些极端言论。因此,海外的“民运”日渐式微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无论怎么说,反右造成的消极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毕竟右派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党内人士还是党外人士,他们都是拥护共产党的。前面所说的葛佩琦,当他1983年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时,感到无比高兴,决心向前看(不像韦君宜喜欢往后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还有最早得到纠正的温济泽,在恢复党籍的第二天,就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部交了积存二十年的党费(我们现在的党员有多少这样自觉交党费的呢?)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章乃器在最困难的时候想的是“我认为,我现在绝不能死,我要等到党看清楚我是一个对党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人,然后死而无憾。”(见章乃器:《七十自述》)这些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却被划为右派,他们受到的伤害是何其深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共也为纠正这个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作出了极大地努力。后来错划的右派基本上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中共对汲取反右扩大化错误的教训都是十分认真的。最近,中纪委的新书记王岐山明确指出:中共党员“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这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汲取了1957年的教训。在当年的开门整风中,一些共产党的负责干部不但公开抵触党中央的精神,而且甚至还充当了极少数右派分子的“内应”,这能不引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警惕吗?那封在北大流传甚广的所谓的“胡耀邦讲话”等等,使毛泽东觉察到右派企图在党内制造分裂,从而也促使了整风运动的转向。如果当时全体党员,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党员,能够始终保持与党中央一致,极少数右派分子无疑就会失去许多可趁之机,后面的整风运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完全是大概率的事。回到当下,如果有的党员对党中央的决定有不同看法,可以按党章规定向上反映,这绝不会被打成“右派”。不过,即使公开发表那些出格的言论,也不会被打成“右派”,最多请你退出党组织就行了。看看今日的党员,有几个愿意被党请出门户的?像李锐这样老党员,在公开言论中经常出现与中央决定相违背内容,但他还旁听了十八大。笔者想,可能是已届高龄,难免有时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不够准确。李锐在20多年前的表达或许更为真实,他写道:“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无疑是毛泽东。”(见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17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上书212页)。笔者冒昧揣测,中纪委之所以没有对李锐这样的常有出格言论的老同志给予任何处理,是不是他有可能又是当今的葛佩琦或者温济泽呢?反右扩大化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要仔细甄别啊。可见今日的党组织对党员的处理是何其慎重!借用当年中央《划分右派分子标准》中的条款,李锐很可能属于这一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1)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个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不过,我还是希望我们的一般党员不要像李锐那样讲某些出格的话,以免造成组织对您的误会。对于党外人士,新当选的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这对于所有政协委员,特别是党外人士,也是很及时的。如果要宣传极端主张,政协不提供舞台,以免产生误会,导致纠纷(但笔者相信,绝对不会造成全武行)。如果谁非要坚持极端主张,请去海外写文章做演讲出书刊,还可以上网发帖。没人能把你划成“右派”。不过,哪个地方的言论自由都是有限制的,请好自为之。还有,最好不要发表有威胁内容的东西,否则说不定会有人请你喝茶。
教训深刻的划右派乱象
再来谈一下反右严重扩大化的人数问题。反右开始时,毛泽东估计右派骨干不过是4000人左右,后来随着各地各阶层的纷纷起来参加斗争,上报人数也随之增加。有时上报人数过多,报告被打回来数次要求从严审查的例子也不鲜见,上面所提的福建仙游县就是这样。运动一经群众化、白热化、积极分子化、层层加码化,那就不是叫一声停就立马能够停住的。有的当年公认为被划了“右派”,最后“改正”时证明他或她当年虽然按“右派”批斗了个不亦乐乎,但其划“右”,并未经过上级批准,他或她压根没有当上手续完整的“右派”,因而也不存在“改正”的必要。这一类哭笑不得的事,似乎并非很个别。特别是很多地方把划右派成了任务,给了指标以后,划“右”的故事千奇百怪、难以置信。有的像是恶作剧,如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上厕所,与会的其他人便干脆“推荐”他当了“右派”。有的像儿戏,如上级叫一个单位的小头头完成划“右”任务,小头头划不下来,便不满地说,除非你划我,第二天干脆划了他。有的像掷骰子,完全不知道是怎么碰上的。有的完全是个性招致,吵架斗嘴甚至开玩笑都成了导火索,与政治毫无关系。这种群众化白热化,到了基层单位,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当时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同行们”的政治热情和激进情绪超过了政治家。对此,《束星北档案》一书的作者刘海军在查阅当年的右派束星北档案时感受特深。在束星北的档案中,揭发材料最多的还是来自他的“同行”“同类”们。这种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这也在客观上对反右扩大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把反右扩大化的责任全推给毛泽东,又有谁知道毛泽东亲口肯定不久的:“王蒙有文才,有希望”,而且还在1957年5月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都被超额“指标”划进了右派队伍。笔者仔细阅读了197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的《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确实,如果全国各地都按照执行,虽不敢说反右扩大化的错误可以完全避免,但大大减轻错误的程度则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执行了最后一条都会有显著效果:“(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这不是“疑错从无”吗?可以说是相当慎重的吧。
叶永烈在《反右派始末》中写道:“也真是难得的巧合,经过审查,全国未予改正的‘右派分子’,加上尚须进一步甄别的,不到五千人,恰恰与毛泽东最初估计的全国‘右派分子’数字相符!”
实事求是才是精髓
关于1957年反右的问题,各种评说还会继续下去,特别是关于反右的动机。笔者注意到了旁观者清的国外专家们的见解,比如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这样看待反右的:
“毛泽东相信,思想灌输已经使得知识分子达到了足够的忠诚,所以党应当相信他们,让他们进行其目的在于改进党而不是反对党的批评。那些党外人士,特别是有知识分子组成的‘民主’党派,应该请他们来批评党并提出不同意见,以防止官僚主义僵化,麻木不仁和脱离群众。”(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264页)。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比较靠谱,但肯定有些人不同意,因为当下的一些公开评说早已偏离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有关论述。但是那些作者肯定不是中共党员,也就不必苛求。前段时间,社区开个茶话会,有位40多岁的男子开口闭口说“文化革命就是好”,我提醒他这是与党中央的决议唱反调的。他开口就把我顶回去:“我又不是党员。”我只好闭嘴了。言论自由确实不是虚的。但不管怎样,只要对“硕果累累”有了基本定位,中国的继续发展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作为执政党,如果对硕果累累的成就得到了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认可有信心,那就应该对自己的道路有充分的自信。就应该坦然面对任何程度的激烈言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世界上的大党,只会加分不会失分。
作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某些社会精英,如果认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成就是硕果累累,就应该正确对待这棵果树,就要早日抛弃其它任何“拔”树“换”树和引进新树的想法。如果政治热情饱满,那就最好提供一些培土施肥杀虫修剪的好法子,维护好这棵硕果累累的大树。
作为某些距离硕果累累观点太远的异质思维人士,持有诸如中国(指大陆)处在170多年最差的时期,蒋介石是人民大救星之类观点者,看了此文可能会引起发晕等不适症状。本文开头就把话说明白了,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年的右派王蒙在谈到1957年反右时说,在他看来,当时的形势并没有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潮流,但是右派言论“有自以为是自不量力的地方”。
这话今天听来仍有道理,琢磨琢磨没坏处。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