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冯玉忠:理论需要改革,啥意思?

发布时间:2013-04-27 20:57 作者:冯玉忠 浏览:102次

希望学术环境再宽松一些,理论工作者再大胆一些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使我想起自己在理论探索过程中的往事。

1956年,受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我写了一篇与斯大林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价值规律在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中的调节作用》,发在北京的《大公报》(系《经济日报》前身)。斯大林主张价值规律对集体农业没有调节作用,只有影响作用,当时中国经济学界一致赞同斯大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而我则根据中国农村和农业生产实际,认定有调节作用。就是这样一篇学术论文,在反右运动后期系党总支领导约我谈话,严厉地批了我一顿,说我太狂妄、太不自量力。斯大林是经典作家,是认真学的问题,你有什么资格商榷!虽说没有给我戴帽子,但我从此再也不敢发表文章了。直到1977年,我才“重操旧业”。改革开放,增强了我探索理论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1979年,我写了一本书,题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讨》,主要讲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重点是解读计划经济的弊端及其消极后果。我认为计划经济的要害一是消灭市场,二是消灭私有产权;后果一是经济技术落后,二是文化道德沦丧。只有变计划经济为商品经济(当时还不让说市场经济),才有出路。书稿送给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说:就放在这儿吧,出不出、什么时候出你就听信吧。我就耐心地等呀等,一直等到1986年秋,好消息才来:可以出版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我对理论探索的兴趣愈来愈浓、信心愈来愈强。1986年我写了《改革需要理论,理论需要改革》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主要讲改革得有适应时代的理论指导,多年造成的理论缺失需要拨乱反正。事后,时任总编辑杜导正先生说,发表你这篇文章我一上午守在办公室,直到12点没有电话反映我才走。可是过了半年多,还是有“反映”了。本来我被列为中共十三大中央委员预选人,经过考核其他事项都已完好。可是在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出说冯玉忠有篇文章值得注意,改革需要理论,这对!理论需要“改革”,啥意思?!结果是取消了我作为中央委员预选人的资格。事后,辽宁省委副书记孙奇对我说:“你要是讲理论需要‘发展’,不就没事儿了嘛!”

理论究竟需要“发展”还是“改革”,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可喜的是,如今各级都在倡导独立思考、鼓励讲真话讲新话。领导干部也不只是口头说说,而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因为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在没有远见的地方,人就沉沦。我希望学术环境再宽松一些,理论工作者再大胆一些,如此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理论素养,也必能进而坚定国人的理论自信!

作者为辽宁大学原校长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