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人民纪念习仲勋

发布时间:2013-05-04 00:42 作者:容全堂 浏览:86次

    今年是习仲勋诞辰100周年,虽说他已经逝世10年了,但他生活、工作过的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陇原大地、洛阳古城、岭南广东、首都北京的人民群众,仍深情地传颂着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人和事,缅怀这位“从群众中走出的群众领袖”。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背着农民去看病

    近几年,甘肃南梁,陕西照金、马栏,建立了革命纪念馆,保留、传承、研究、宣传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辉煌历史。

    陕甘边区流传着习书记背患重病的农民看病的故事,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感人。73年前1939年5月的一天,关中分区习仲勋书记到新宁县(现甘肃省宁县)一个村落视察,发现被抓“壮丁”一青年的父亲李青林身患重病,他看到李的老伴在家中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二话不说背起患者到了边区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得马上输O型血,不然有生命危险。”习仲勋到保卫大队组织人力到医院体检化验,但一个队员却说:“习书记,您了解那个人吗?他可是反革命家属啊!”习仲勋严肃地说:“你怎么这么认识问题?难道国民党的兵都是蒋介石、胡宗南吗?他儿子是被迫当兵的,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只要我们把家属工作做好了,他儿子的态度也会转变的。”那个队员听习仲勋这么一说,就第一个表态:“习书记,我听您的,就输我的血吧,我是O型。”习仲勋一连找了5个人给李青林输了血,李青林终于被救活了。

    李青林出院的那天,专门去看望习仲勋,并对他说:“习书记,咱共产党、边区政府太好了。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大恩人呀!我今天就去县自卫队,叫回我那儿子,让他参加咱们的八路军。”李青林出院后。果然去了国民党县自卫队,他叫出儿子说:“你要是还继续在国民党队伍里干,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他把习仲勋和边区医院救他的事从头至尾给儿子说了,儿子表示:“国民党队伍里太黑暗了,我一定寻机逃跑,参加八路军,您放心吧!”一个月后,李青林的儿子不但自己逃回了边区,还带回3个一块当兵的兄弟参加了关中分区八路军队伍。李青林和他儿子几次感谢习仲勋,他说:“我是人民的公仆,是为大伙服务的”。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救了记者的命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之后,《群众日报》记者、编辑延泽民结核病复发,高烧不退,卧床不起,病情十分危急。当时,治结核病的特效药链霉素极其匮乏,整个陕甘宁晋绥联防卫生部只储备了50支,任何人使用都须层层上报,最终审批权是习仲勋政委。

    身在延安的延泽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领导写了几句话并报习仲勋,希望组织上能转到在西安忙碌的习政委手里。当时战事紧张,令延泽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只过了几天,习仲勋在西安收到从延安传递的申请报告,随即就批准了延泽民的请求,同意医院给延泽民10支链毒素。用药后高烧降下来,但低烧仍在持续。习仲勋闻讯后又批了5支,结果不到20天,延泽民的体温就恢复了正常,战胜了病魔,挽回了生命,重返《群众日报》,走上为工农兵服务的舆论阵地。

    后来,延泽民见到习仲勋,带着解释和感激的心情说:“不是我不怕死才活过来的,是党的关怀才使我活过来的。”习仲勋听罢,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容中显露出对他的康复而高兴和喜悦。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给来信来访者满意答复

    习仲勋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认为这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建国之初,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1950年春季的一天下午,他发现有很多人提着干粮、带着行李坐在西北局大门外边,这些人看样子像陕北人。他急忙找来秘书问明情况。原来,解放陕北时,有些农民的儿子因当兵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他们的家人便跑到西安来寻找儿子。习仲勋当即让秘书通知传达室的人员:“对待乡里人要客气些,他们老远跑到西安找儿子,也不容易,我们要热情接待,让乡里人进来坐下,给他们好好地查询,一一地答复。”由此,西北局大门口正式设立了接待室。
习仲勋在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还专门指定一名秘书定期到信访接待室,协助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同时要求将来信来访选编的重要情况,直接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报告。

    习仲勋熟悉和了解民情民意,他认为老百姓最懂得忍让,群众来信来访,一方面说明问题可能相当严重,另一方面说明他们还相信党、相信政府。正如习仲勋所说:“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必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是文艺工作者的知心人

    1953年9月,习仲勋担任政务院秘书长,主管文教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变迁,作家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不适应、压力大,创作时难放开手脚,作家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习仲勋认为,一方面作家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领导者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加强责任心,多关心和帮助作家,不许乱打棍子,乱扣帽子。

    习仲勋多次召集有作家、文艺界领导等参加的座谈会,告诫文艺界的领导,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有些作品不是基本立场观点的错误,而是写作技巧上的问题,不能全盘否定;即使有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也不能随便加以“枪毙”。要从作家的具体水平出发,给作家指明出路,善于引导作家前进。要鼓动作家旺盛的创作士气,激励作家的创作热情。只要方法对头,新中国的文艺战线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而鼓舞人心的作品来。

    习仲勋的关爱,使作家们受到了巨大的鞭策和激励,他们卸掉了包袱,消除了顾虑,面对崭新的社会生活,作家们无不激情澎湃,纷纷拿起笔表达心声,全心全意投身于文艺创作之中。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短篇小说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诗歌、散文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文学作品的鲜明主题。

    陕西是古老戏剧发源地之一,被鲁迅称为中国戏剧宝库,这里汇聚着通晓古今,流派林立的艺术人才。老艺术工作者提及习仲勋,交口称赞习仲勋他是文艺工作者知心人。

    1957年,习仲勋受邀与陕西省领导一起去易俗社看戏。在演出即将结束领导接见演员时,易俗社一位老艺人却径直冲到台前高喊:“毛主席、共产党解放了我,现在却有人想压制我!”顿时,整个剧场一片哗然。习仲勋愣了一下,没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深夜,易俗社领导针对昨晚发生的事情,正在研究解决办法。这时,习仲勋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昨晚发生的事是怎么处理的。社领导接过电话说:“我们正在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处理方案。”习仲勋听了顿时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好,我还正在为那位老艺人担心哩!这位老同志解放前受过旧社会的压迫,吃过不少苦,现在可能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有意见,你们一定要妥善解决,千万不要借此再去整他!”在场开会的人,都被习仲勋的话感动了。

    1961年秋天,秦腔老艺人王天民(1913—1972)到北京治病,习仲勋派秘书张志功帮助解决他的吃住行问题,并找老中医给其治病。王天民在北京一住就是半年。大年除夕,习仲勋带上夫人和孩子到宾馆看望王天民,还特意和他一起吃年夜饭。席间,习仲勋举起酒杯对王天民说:“过年了,你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咱们今天就在一起过年吧,吃个团圆饭。”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在除夕之夜专程赶来同一个普通艺人团聚,这是王天民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感动地说:“旧社会老艺人病倒了,没人过问,只能躺在破庙里等死了。今天却不同,我这个老艺人病倒了,却有国务院副总理为我寻医问药,给我拜年,和我一起吃年夜饭……”说到这里,老人激动不已,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我这辈子……算是……值了!”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把困难群众挂心间

    习仲勋身居要职,心念群众。在他的眼里,群众的事就是头等大事。1961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收到一封从家乡寄来的信。信上说:“富平灾情很重,群众缺吃少穿,难度年关。有外出逃荒的,有卖儿卖女的,更有甚者,县东北老庙有位40多岁的哑巴妇女,家人养活不过来,就将她推到井里去了。”看了来信,习仲勋表情非常严肃,内心特别沉重。关中自古米粮仓,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让从小就体验过饥饿滋味、又与家乡人民血肉相连情谊深厚的习仲勋寝食难安。

    他当即将来信批转陕西,省政府立即派员到富平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不久,就从陕北紧急调拨了一批粮食,救济富平灾区。并允许灾区群众可以到陕北自由换粮,不受当时的政策限制。灾区群众到延安、甘肃陇东一带换粮,运输困难,肩扛人背,路途劳顿,苦不堪言。省政府知道这一情况后,又调动了汽车,帮助灾民们从延安和陇东运回粮食。

    吃粮难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可习仲勋却没有就此放下心来,1962年4月,他又写信给富平县的主要领导,信中说:“把返销粮的问题当大事来抓,要公平,不要让群众饿肚子。”如此细致入微的关心灾民,富平老百姓至今难以忘怀,说起这段往事,群众说:习仲勋是不忘本的领导干部。

    1985年11月,习仲勋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他在江西老区视察时,走村串户,看到房屋简陋、景况不佳的农户,就径直走进去,问寒问暖,和他们促膝谈心。
 
    遂川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县,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和特困户还相当多,一名复员军人是突出的特困户。他身患残疾,妻子双目失明,孩子又小,家中缺乏劳动力,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习仲勋一行来到他家的那一天,正刮着大风,北风从门窗吹进破旧的小屋,寒气逼人。屋子里陈设简单、光线昏暗,孩子们衣服破旧。习仲勋望望已歪斜的屋梁、残缺不全的墙壁,揭开饭桶盖,看看他家吃的是什么,又摸了摸床上破旧的被子。
 
    “老乡”,习仲勋握住复员军人的手说,“你们的困难我都看到了。”

    “首长,您能来看我,我已经十分感动了。” 复员军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格,挺起身恳切地说:“我虽然现在有些困难,但日子还过得去,请首长放心。政府已经给了救济,我应该体谅国家现在的困难,搞好生产,自食其力,让生活慢慢好起来。”
 
    “你们看看”,习仲勋转过身来对陪同的地方领导说,“他们当年不怕牺牲,支援革命,现在有困难,还能这样体谅我们的政府。咱们应该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尽快把老区建设好!”
 
    习仲勋指示,要专门研究一下,如何帮助复员军人这样的特困户发展生产,尽快脱贫。而眼下,要马上帮助复员军人一家把房屋修缮一下,让他们一家能够在温暖的屋子里度过这个冬季。

    在习仲勋的关怀下,两年后,复员军人家的房屋焕然一新,床上添了新的被子,孩子们身上也穿得干净整齐,一家人喜气洋洋。

    遂川人民说起习仲勋为民办实事的好传统、好作风,极为感动,那位复员军人感到习仲勋是他脱贫致富的大恩人。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诚心诚意与工人交朋友

    九朝古都洛阳,历史丰厚,文化气息浓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156个大型项目在这里安排了10多个,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耐火材料厂就在其中。习仲勋被错误处理后,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1975年5月至1978年5月,分别下放到这两个厂劳动锻炼。

    1965年12月习仲勋下放洛阳矿山机械厂,是挂名副厂长,实际上在第二金工车间电工班参加生产劳动。

    工厂里的老领导、老工人回忆,习仲勋保持着延安时期的老干部、老八路作风,经常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工作勤勉,办事公道,团结同志,作风正派,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深获教益。

    习仲勋和同班的工人师傅们混的很熟,差不多每个师傅家里他都去过,还和许多师傅互相成为家中常客。听说谁家有了困难,他都想尽办法给予帮助。这方面的事迹很多,人们提起来也都非常激动,感慨万分。

    习仲勋在电工班参加劳动期间,从来不以老干部、老领导自居,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小学生、普通劳动者出现。他平易近人,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工人干什么,他干什么;工人身上有多少油,他身上有多少油。他每天早来晚走,遵守纪律,听从班组长指挥,叫干啥就干啥,把班组作为他学习工业技术知识的新起点,把工人师傅当成他的老师和挚友。

    金工车间电工班小组长赵发劳,觉得习仲勋毕竟是60多岁的人,体力远不及车间的年轻人,给他安排重活于心不忍,便有意安排让他干点轻的、干净的工作。他和其他工人一比觉得不对劲儿,就对赵发劳说:“赵师傅,你不要这样照顾我,我来这儿就是为了向工人学习,就是来干活,你要像对待其他同志一样对待我、要求我,你要是有意识照顾我,我可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赵发劳听了很感动,知道他是真心来劳动、学习的,之后,分活时便与其他同志一样对待了。习仲勋把自己的活完成后,还主动找活干,要活干。他这一主动,深得全班工人师傅的信赖,和工人师傅们的感情更融洽、更真切了。

    习仲勋不仅参加组里的生产劳动,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和师傅们谈心,到他们家里串门交往。工人师傅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也和大家一起学习,并介绍当年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生活。他也热情启发鼓励大家牢记党的宗旨,好好为人民服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注意搞好班组团结,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大伙通过和他一块工作、一块生活、一块学习,见他十分平易,好接近,没有架子,普遍称他为“难得的老干部,老领导!”
   
    赵发劳回忆说:习仲勋一次和我谈心时问我,是哪里人,家里生活咋样,住在哪里?当我告诉他,我家四口人,住在谷水租赁的民房,生活尚不十分宽裕时,他流露出十分关心的心情,而且当晚就带了包糖果去我家探望。他到我家后,见一家4口挤在一间小屋里,又出的高价房租,深表同情。他当时一面宽慰我现在要多体谅国家的困难,一方面马上掏出100元钱让我先用,我推来推去坚持不收他的钱,表示自己有困难可以克服。但他这种关心他人的品德确实令我感动。他离开我家后,我爱人问我“这是谁?这样关心咱们工人!”我说这是上面下来的大干部,现在是厂里的副厂长。我爱人说:“我看着就不同一般,是个大干部,大干部就是不一样啊!”
 
  老职工杜道杰回忆,习仲勋与他交谈多了,一来二往比较熟悉,就提出到洛阳北郊井沟村家中看看。到杜道杰家里,发现家况不景气,就主动掏出钱接济他,有时10元,有时20元。杜说啥也不要,习仲勋就说:“就当是你借我的,啥时候你有了再还我。” 杜道杰说:“习仲勋对我可真够关心的,不仅生活上照顾,政治上也常鼓励。我们家和我们村里的人,听说我能和这样一位大干部交上朋友,都为我高兴。还说:‘像这样的大干部能和普通人交往,真了不起!’”

    习仲勋《我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一年》的文章中说到:“通过与工人的共同劳动和交往,更使我亲身感受到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他们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我对矿山厂是有感情的,我喜欢这个厂,更喜欢这里的人”。

    1975年5月,习仲勋第二次下放洛阳,分配到洛阳耐火材料厂,“文革”中无限上纲的做法,给他很多警示,到厂后,他明确告诉工厂干部“还是回避为好,以免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耐火材料厂, 他很少与领导干部接触,更多接触的是工人,和工人交朋友、谈天说地,他感到很愉快。
   
    习仲勋串门比较多的是邻居丁师傅家。其原因,一是同住一个门洞;二是和丁师傅同是陕西老乡,风俗习惯,饮食口味,尤其是语言,这些都很容易沟通;三是丁师傅两口好客,家中还有两个聪明听话又很勤快的男孩丁敏和丁虹,讨人喜欢。习仲勋在洛阳,虽有夫人、女儿陪伴,但买粮、买煤、打蜂窝煤等出力气的活儿,总要有人帮忙。特别是那时买煤困难,头天晚上就得排队。所以,他家里不管有点什么事情,不用吭气,丁敏、丁虹和热心的邻居们就给办了。
   
    有一天晚上,习仲勋独自散步回来,上楼前,第一次来到丁师傅家里聊天,自然是以老乡的话题为内容。末了,丁师傅爱人端来一碗家乡风味面条,习仲勋吃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吃,好吃!很长时间没有吃到家乡的面条了!”
   
    以后熟了,习仲勋常到丁家来串门,每次都聊到深夜。丁师傅一家最喜欢听的“新闻”是,介绍中央领导们的日常生活趣事以及习仲勋的革命生涯、战斗故事。而当习仲勋起身告辞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便递到了她的面前。看着丁师傅爱人一脸即热情又诚实的微笑,习仲勋便不好推辞了。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丁敏和丁虹实际上成了习仲勋的勤务员。当习仲勋起身告辞回家时,不用老人说,他俩就会主动扶习仲勋上楼。有时夜里,一听到习仲勋上楼的脚步声,他俩便会跑来给习老当“拐棍儿”。
   
    一天夜里,送习老上楼进屋后,孩子已经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忽听习仲勋房里“咚”地响了一声,孩子连忙披上衣服,跑上楼询问。当得知是习老不慎碰翻了一只凳子时,才放心地回到屋里睡觉了。
   
    洛阳耐火材料厂职工及丁师傅追忆习仲勋,不约而同的说道一个话题:“习仲勋是个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人。”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情系革命老区

    习仲勋是黄土地走出革命家,十分关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创建的中央苏区在建国后的建设和发展。

    1985年11月,习仲勋以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身份,乘车前往江西考察。汽车突然遇到了堵车现象,前面的开道车鸣响了警笛、摇着红旗,路旁施工的民工和行人、来往车辆上的人,都把目光投向这个车队。习仲勋的面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怎么能这样呢?你们拉着警笛,两面红旗左右开弓,这样会吓着群众的,也可能会把过往的车辆挤到沟里去的。不要为保证我们赶路,影响老百姓的正常通行。我们是来基层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来给他们添麻烦的。”汽车在中途停车时,习仲勋快步向警车走去,亲自向警车上的同志申明了自己的意见。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觉得当年中央苏区领导干部的形象又回来了!

    习仲勋提出过一个朴实的口号,叫作“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到老百姓这一方面”。他说:“我们当干部的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我们的干部叫人家一看,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很糟糕。”他深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他不是群众的老爷,而是群众的公仆。只有为群众多办实事,他自己才可以心安理得。

    1997年4月,延安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到深圳开会,听说习仲勋就住在这里,便前去拜访84岁的习老。习仲勋一见忽培元,便问:“延安的铁路修通了没有?”忽培元说:“修通了,每天向西安发一对客车,货运列车也不少。”习仲勋接着又问:“石油和煤炭开发得怎么样?”忽培元说:“原油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吨,煤炭产量现在突破600万吨。”习仲勋问:“延安石油和煤炭储量有多少?”忽培元说:“现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习仲勋听了很高兴,说:“嗯,很有发展潜力。你们要注意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要搞好环境保护。”
 
    习仲勋接着又关切地问:“延安老乡的生活现在怎么样?”忽培元回答说:“80%以上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习仲勋说:“这很不简单。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忽培元说:“我们选择了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改变了过去单纯打坝修梯田的那种办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退耕还林还草,搞户包小流域治理,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习仲勋对此很感兴趣,又追问道:“其余20%的人打算怎么办?”忽培元说:“我们开展扶贫攻坚,采取各级干部下去包村包户的办法,计划在三年内脱贫。”习仲勋说:“这个办法好,就是要保证干部下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现在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干部成天高高在上,吃喝玩乐,怎么能不脱离群众?干部要下到贫困地区包村包户扶贫,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自然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没有不拥护的道理。”

    会见结束后,习仲勋坚持把客人送出楼道口。忽培元已走出好远了,回头时,却看见习仲勋还站在那里,不住地向他挥手。

    习仲勋同志逝世10周年之际,陕北人民怀念他,老区人民怀念他,工人师傅怀念他,农民兄弟怀念他,文艺工作者怀念他,脱贫致富群众怀念他……纪念他的坦诚相见,纪念他的高风亮节,纪念他的德高望重,纪念他的崇高形象。习仲勋的一生说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的永恒真理。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