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生:费孝通重访温州
说到自己的著述,费孝通说:要真正看懂一个人写的东西,不光要去看他的文章和书,还要知道他的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费孝通教授对我国民营工商业命运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
他的姐姐费达生在家乡江苏吴江创办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于1929 年1 月5 日正式成立。同年5 月,该合作社的机器丝厂开工投产。《吴江县志》称,“开弦弓丝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丝厂”。《吴江丝绸志》说:有日本学者称这个丝厂的创办是“现代中国极有价值的试验”。合作社采取了股份制形式,农民加入合作社,是为增加收入。费达生的心思,却是探索中国在西方先进工业技术步步进逼之下改进质量、维持生产、发展民族工业的途径。
费孝通用“宗教般的热忱”描述并称道其姐姐的精神。1936 年,他听从姐姐的建议,到开弦弓做实地调查。他的立身之作《江村经济》,就是这个村子里农民生活的调查报告。多年后,费孝通曾说,“我的姐姐办起了中国第一个乡镇企业”。他还借此事概括自己的一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跟在姐姐后面。她在前面做事,我在后面跟,总是跟不上。”从20 世纪30 年代到80 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曲折,中国乡镇企业终于实现了邓小平眼中的“异军突起”。费孝通继续跟着她的姐姐做事,追踪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乡镇企业的发展,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书写,发表了一系列行程报告,展开了一幅中国乡镇企业星火燎原的宏阔画卷。
说到自己的著述,费孝通说:要真正看懂一个人写的东西,不光要去看他的文章和书,还要知道他的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本文出自费孝通田野调查助手的1994 年度工作日志,是费孝通进行田野调查过程的一段真实记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费孝通观察、记录、分析、书写的细节和过程,看到他的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也能体会出他对中国民营工商业的深厚情感。
1994 年11 月5 日,在河北“沧州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费老嘱咐说:”这个月的24 号我要到温州去,你也去。这是我重访温州。我们要出一篇大文章。《瞭望》杂志等着要。你先找点温州的资料看看,做点准备。这篇文章要有点劲道。”
11 月24 日
早饭后去机场,未让机关派车送站,到美术馆门前乘民航班车。CA5128 航班晚点起飞。航程两小时。抵温州后入住景山宾馆5203 房间。一小时后,费老一行由杭州至。
先生简要告诉此行温州的调查思路和具体任务。
后下楼至一楼大会客室,听取温州领导汇报工作。市长陈文宪、市委书记张友余先后讲了自费老初访温州(1986 年2 月)以来的经济发展和下一步打算。
先生说:“我提几个问题。你们刚才没有讲的,我想知道一下。一个是农业问题。大农业的思路,你们有什么打算?第二个是人口问题。这里地少人多,历史上有往外走的传统,现在是否有外地人来打工?第三个是温州在浙江省的地位问题,也就是你们起什么作用?第四个是你们怎么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
费老的调研,表面上是领导考察,实质上是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为收集尽量多的数据,找到具有足够说服力的案例,先生常把汇报会“问”成了座谈会。
在山东淄博、德州、肥城,河南信阳、焦作、民权,海南海口、通什,广东深圳、东莞……一次次亲历类似场面,深有感受。习惯了通常官场做派的地方干部,往往不大适应费老的询问乃至追问。有时候会被问到张口结舌、茫然无措的地步。
温州的领导显然是干出来的,属于实干加思考类型。他们回应费老的问题比较自如,用平时掌握的材料和思考的积累作了解答。先生注意到他们说到的“第二次创业”话题,记在了小本上。
晚饭后,到费老住室客厅,听先生讲“重访温州”一文的大体思路。同时,《行行重行行》纪录片摄制组拍摄费老谈话现场。导演金宁趋近低声嘱咐,希望设法让费老多讲些话。
先生说:
文章一上来先讲几句“重访”的背景,做个交代。上次来的时候,人们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不大清楚,还有争论。我们来这里,从实际中看到了一些苗头,说了点道理。这不是我们的发明。我们只是看到了历史事实。发明权在老百姓那里。温州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的。但在刚开始搞商品经济的时候,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规模小,质量低。这里要讲出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浙江日报》近几天写柳市的一篇文章。那里的低压电器就一度出现过问题。当然现在好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对温州人是个很好的教育。提几句我在上次访问温州后写的文章里边讲过的话,就是家庭范围的小型工业要想发展,就要走向合作。这算是当时的一个观点。
接下来就要讲小平讲话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了方向,平息了争论。温州这一段的情况,材料里讲得很清楚,是第二次创业。我们要具体讲一下温州人怎样从家庭式的小工业生产走向股份合作的。这里边主要强调他们寻找出来适合当地特点的经济组织形式。要举出例子。寻找一个从小商品的经营者走向联合的具体事例。明天注意找一找。
股份合作的好处是一开始就能产权明确。我们不必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可以说它的方向对头。实践证明它适合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能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眼前的事实。
有几个问题可以明确一下。
第一个,老百姓提高了收入,就有了办事情的力量。温州现在好多事情都是老百姓集资干成的。机场、公路、学校,都修起来了。现在又修铁路。这说明有了原始积累这一步,才能有第二步。
第二个,温州要在第二步里边提高了。买新机器,吸收人才。在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温州人开了五万个柜台。他们在第一步里边形成了一个大的流通和信息网络。现在要发挥更大作用。温州也带动了浙江的发展,出来了背靠温州的义乌市场。
第三个,人口问题也很有意思。出去一百万,进来五十万。出去的人身份也变了。过去是打工,现在有了实力,成了小老板。在当时带了商品去的,现在也带了投资。这个变化很有意思。
第四个,写一段农民城。国家不花钱,也不是靠行政的力量。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走出来一条农村城市化的路子,搞出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小城镇。八十年代初期讲的小城镇,现在已经开始成了现实。先整理出一个提纲。注明都有哪些内容。先不必写出来。
11 月25 日
9 时出发,费老重访温州的实地调研正式开始。9 时30 分,到瑞安市华光经编厂。叶阿光厂长向费老介绍情况。
股份合作制是费老这次调研重点内容之一。华光经编厂是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七十多个股东。号称“引进国际最先进设备,聘请国内最优秀人才,利用温州最灵活机制,创造同类最优质产品”(市长陈文宪语)。
费老详细询问了股金、管理、评价标准、股东分配原则、一般工人收入等情况,并到生产线上看了成品下线的生产环节。
先生对这个厂“以人为股”而不是单纯以资金入股的做法很感兴趣,评价为“带有东方色彩”的经济合作方法,是“经济结义”。
告别瑞安经编厂。下一站是瑞安商城。
瑞安市工商局长娒向费老介绍情况。这个商城一期工程占地12.8 万平方米,总投资1.1 亿元。全部由民间集资。现有5900 个摊位店面,今年前九个月的商品成交额达10 亿元,预计全年可达16 亿元。据说与义乌市场形成了此消彼长、相互促进的局面。
午饭午休后离开瑞安,继续南行。下午16 时到达苍南。入住灵溪宾馆迎宾楼。
16 时30 分,费老招谈。继续讲“重访温州”的一些想法。先生说:想了八个字:十年积累,再度创业。这八个字先放在这里,我们讨论,看能不能概括这次访问看到的温州特点。
重点写“再度创业”。“十年积累”是开头。大概写上七八段,每段得有千把字。
要讲一讲积累的经过。这个积累过程里边,采取的主要是哪些方式,比如个体经济、家庭手工业、外出、贩运、修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等等。还要讲清楚这样积累了多少财富。
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比较清楚。小、散、低质、市场分散、旧(传统关系网络)……这里边,有利的一面是容易起步,灵活,见效快,从传统里边出来,大家容易接受。从这里边走出了一条路子,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初期形式。但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一面也要讲到,讲清楚。
积累了资金,也锻炼了人。小平同志南巡后,温州开始第二次创业。不是简单的重复。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更主要的是质变,是又一次飞跃。人口要写一段。要写出变化。以前只出来,现在有人来了。已经有了五十万外来人口。这里边意义很深。
农业也要写一段。
温州是个改革试验地。不是国家划出一块地方,专门投入政策,搞试验,而是农民自发地搞起来,在不花国家钱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路子。温州人干出了不少全国第一,比如修桥收钱,用收来的钱再建新桥,又如股份合作制等等。新干法是老百姓的创作。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想办法。办法不是凭空而来,它必然会在已有的东西里边出来。
还要注意一下第二次创业的制约因素。
义乌的发展得益于交通。
这篇文章的关键处,是要说明温州的改革实践推动了在计划经济之下开始有一个民间的、在小商品市场基础上起来的市场经济。从送货上门到批发,从依靠本地市场到依靠全国市场,从一家一户单干到股份合作。他们的股份合作实质是合伙,是人的合作而不是资本的合作。大家一起干,论功行赏,带有东方色彩。自愿结合,引进人才,排除亲属关系,由个体走向集体,是经济的结义。这是适合中国农民意识的联合,效果很好。这条路子很有劲道。资金股、技术股、管理股,农民搞起来,可能不三不四,但实际效果在那里,大家乐意,欢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产力,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听费老讲到这里,想:有人觉得新冒出来的事物不三不四的时候,是拿旧标准作尺度的。放弃旧标准,不拿过去的框框套,就不会有不三不四之感了。
11 月26 日
上午9 时起,费老开始参观灵溪镇的参茸、副食品两个专业市场。苍南县委书记陪同参观,告诉费老说:建设专业市场之前,就有自发性的市场,但很乱。往往是店前有摊,摊前有档,档前有篮。如今因市设场,盖房修路,水电齐备,秩序井然。
今日正逢一年一度的灵溪浙闽边贸文化节开幕日。城内各处都张灯结彩,十分热闹。费老在参茸市场内参观,通道两边的民众蜂拥观看,群情热烈。先生随便驻足于一间药房门前,与主人聊天,得知这一间屋的生意很好,每年流动资金在一百万元以上。
由参茸市场到副食品市场,费老都没有停下来在会议室听汇报,始终走马看花。不到五十分钟就结束了参观,返回住地。
上午10 时,苍南县龙港镇镇长李其铁到费老住处汇报情况。
龙港号称“中国首座农民城”。城镇建设的绝大部分资金由农民提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起两条经验,一是实行土地有偿转让,解决没有钱的问题;二是实行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解决没有人的问题。
中午13 时,费老出席1994 年度灵溪浙闽边贸文化节开幕式。
17 时20 分,在景山宾馆住处稍息后,费老招谈,续讲“重访温州”的文章说:
我刚才在车上想了六个字:“民殷实,创新业”。用这个题目来呼应上次的“小商品,大市场”。勤俭节约,殷实持家,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源地。
从分散的、小型的、家用的,走向集中的、大型的、工业生产用的阶段,龙港是个很好的例子。
龙港镇的建设,是因为县委县政府想搞一个经济中心。
费老正讲,浙江副省长刘锡荣进门看望先生。先生初访温州时,刘任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今来看望先生,并陪同晚饭。餐叙之间,先生与刘说了很多话。
费老点出加快中部发展、开发中部市场的深层考虑,是为中国“入关”后准备退路。
我们不能随国际市场不景气而不景气。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坚持“离土不离乡”,使中国广大农民有较大回旋余地,进退有路,而不致于遇到国际经济困难时无路可走,揭竿而起。
11 月27 日
早饭间,费老说温州题目。
“不一定非要用三个字一组,凑成六个字。还是以通俗易懂、概括性强为原则。又想出了八个字:家底殷实,再创新业”。
11 月28 日
上午9 时15 分,随费老乘32 次特快列车由杭州返京。
途中与先生谈文章题目。费老说:到底是用“家底殷实”,还是用“民资殷实”好,再想想。各有道理。先不作定论,继续推敲。
先生嘱谈这些天里的考察感想。即说:在苍南看过参茸市场返回住处路上,看见街市上有大幅对联说,“百业振兴,四海升平”。温州人从手头做起,从纽扣做起,兴了百业。从脚下做起,从小生意做起,走遍四海。真是不容易。只要有市场,有流通,一个小地方的人,一下子就可以通往很远的地方。市场给人眼光,给人见识,给人创新动力。所以,他们家门口的百业,只要兴旺,自然就接通了四海。小商品里不光出来了大市场,还出来了大眼光,大作为。本来,温州人走出家门是为吃饱饭,结果却是不光吃饱了饭,还进入了“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境界。带着过好日子的心愿,带着传统的商品意识和经商本领,他们走出家门,走向世界,走出了丰衣足食、发财致富的路子。走着走着,就从个体走向了群体,从家庭走向了社会,从经济走向了文化。回到他们的对联上,“振兴”还算是个经济概念,“升平”就不单是经济概念了,它是文化内涵更足了,也可以说是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了。
所谈得先生认可,表示可以写进文章里。
11 月29 日
11 时44 分,32 次特快列车正点抵北京站。
(附记:回京后,费老根据这次调查所见所想,写出长文《家底实,创新业》,连载于《瞭望》周刊。)